编程的三层境界――器、术、道

    不知不觉,踏入编程这一行,已经十几年了。无论是否功成名就,对于程序员来说,十几年的工作经验都能够算是“资深”了。张爱玲曾经说过:“活过半辈子的人,大都有一点真切的生活经验,一点独到的见解。他们从来没想到把它写下来,事过境迁,就此湮没了。”虽然我的自然年纪远远不足半年,但编程生涯,无疑早就过半。所以,我觉得应该把这么些年在编程方面的理解和感悟写下来,献给自己,也献给所有的程序员。
 
首先说说我对编程的整体认识吧:
编程,是一门现代技艺,和传统行当相比,它非常年轻。但是,任何技艺,皆有“器”、“术”、“道”三个层次,年轻的编程行业也不例外!
 
先说最低的一个层次――“器”:
《易经》曰:“形而下者谓之器”,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具体事物,也就是工具。具体到编程上,“器”,也就是开发工具。一个程序员,无论把开发工具玩儿得多么转,都只是活跃在这个初级的层次。我们可以看到书店里热卖《精通 *** 》,《 21 天精通 *** 》等等的计算机类书籍,这种书籍也就是帮助你学会一门工具。而学会这门工具以后你才能去做开发,才能用开发来养家糊口(说的有点远了 J )。掌握了“器”,就是掌握了入门的手段,能够得以一窥编程世界的锦绣奇妙。刚刚掌握编程工具的开发者,会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勤奋而快乐地吸收书本上的知识和同行中的经验,他们会感到,每一天都有进步和提高,每个人都值得自己去学习和借鉴。
 
再来说一说编程境界的第二层――“术”:
何谓“术”?“术”,是中国古人对于技艺、技巧、技能的一个称谓,说直接一点,就是安身立命的手段。在编程中,初学者在使用相应工具进行实际开发后(多则 7-8 年,少则3-4 年),会学习和体会到了一门开发语言、或者一个 IDE 的使用技巧,能够使用这些技巧完成开发工作――这就是程序员在“驭术”。
“驭术”这个词,听起来颇有能耐,所以达到这个层次的开发者,通常对自己的能力信心满满,对别人写的代码却时常有所质疑。由于他知道了很多的技巧,所以总能找出别人代码中的问题或者不足,即便是这些瑕疵只是见仁见智的问题而已,根本不会对整个的产品带来任何影响――但是,迷恋技巧,精于“驭术”的程序员们,眼里容不得这些沙粒,他们会有一定的“代码洁癖”,会对别人开发的代码大加指责。在每一个软件公司,我们都会听到有人说“你的代码变量就不应该这么定义”、“你的逻辑为什么不这么处理?”、“你为什么这么写代码?”等等,当然,有时还会听到华丽丽的洋文蹦出,诸如“ show me the code ”之类。长于“驭术”的开发者很危险,因为他们有能力将一个产品带向失败。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觉得我说的处于这一层的开发者百无一用,毫无优点可取。其实并非如此。处于这一层次的开发者,是最具创造力、最有开发能力,同时兼有开发经验的群体。他们只需要一个机会,一个项目、一个产品就足以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由于他们有一定的代码洁癖,所以写出的代码也是这三层中最优秀的。他们只需要从代码上稍稍抬起头,分出部分精力去关注项目的其他方面,就有可能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者项目经理。
但是,如果只关注于代码,视野就必然有限。毕竟,“术”仅仅是“技”而已,并非多么艰深的学问,熟了多少能生出巧来。如果程序员甘心停留在这个层次,那永远只能玩弄雕虫小技。
 
第三层――“道”
  “形而上者谓之道”、“大道至简”、“大道无形”。“道”,是中国哲学特有的命题,是所有领域对本质探索的终极目标。编程中的“道”,是在经历了蹒跚学步的“器”的阶段,和年少轻狂的“术”的时代后,慢慢对编程有所感悟,对开发产品有了自我理解,开始对这个行业进行本质思索的时期。这个层次的开发者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程序员,他们能够引导一个产品向着最优的方向发展,能够在短时间之内“开发”出公司所需的产品。我为什么要为“开发”这个词加上引号呢?因为这个层次的开发者有并不一定会在代码书写上亲力亲为,他们已经不再是一个 code ,不再乐于整天坐在凳子上 coding 了。他们会整合资源,化繁为简。他们可能无心在代码上炫耀技能,但是他们对于开发的理解,对于产品的定位却是处于“术”阶段的人所无法企及的。
当然,“驭术”程序员未必会服气“载道”程序员的工作方式,因为思想高度不同,视角必然不同。编程行业也是一座金字塔,能“由术悟道”的程序员,毕竟少之又少。站到了高处的人,或许难免不胜寒,但他们的思想可以令整个行业熠熠生辉。
在“庖丁解牛”的故事里,庖丁曾对文惠君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对这位地位卑微厨子的话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或许,志向追求其实与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关系不大,“由术悟道”只是自强者最后的殊途同归。    
 

你可能感兴趣的:(编程感悟,编程哲学,编程境界,程序员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