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LoadRunner录制socket协议的脚本,会发现每个请求都会发送和接受一定长度的数据流,即send buffer和recv buffer;这两个buffer后面都会有个数字,这个数字表示buffer的长度,是一个固定的值。当做性能测试时,执行每次请求响应的数据很多时候是不定长的,如果recv buffer的长度与响应的数据长度不一致,脚本会报错,有两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造数据,使响应的数据长度在每次不同请求中都一样。但实际上,方法1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有些请求通过造数据也不能使响应的数据长度一致,那么我们可以采用方法2。
2、自定义函数,动态解析并接受不定长响应数据流。
以下详细介绍下方法2,以举例讲解的方式来介绍:
【业务场景】:用户进行登录操作,每次登录的响应数据由于被加密压缩后才返回的缘故,导致长度不一致。
【协议简介】:用户登录操作采取的协议是自定义协议,协议头中第5,6个byte保存的是整个响应流的长度。
【自定义函数的思路】:先接受响应数据中的前6个bytes,然后取5,6位上的字节转换成int类型,得到整个响应流的长度,从而计算出剩下未被接受的数据长度,再接受剩下的数据。
【代码实现】:
第一部分,录制后未经修改的脚本如下:
Action()
{
lr_start_transaction("login");
lrs_create_socket("socket6", "TCP", "RemoteHost=172.16.4.16:1122", LrsLastArg);
// 登录请求
lr_think_time(5);
lrs_send("socket6", "buf1", LrsLastArg);
lrs_receive("socket6", "buf2", LrsLastArg);
lrs_close_socket("socket6");
lr_end_transaction("login", LR_AUTO);
return 0;
}
send buf1 49
"\x00\x00"
""
"\x00"
"1"
"\x00"
" "
"\xc2"
"\t"
"\x00\xa7\xff\xd3\x00\x00\x00"
"\n"
"<fname>"
"\x00\xa7\xff\xd4\x00\x00\x00"
"\r"
"\x00\x00"
"1"
"\x00"
"2"
"\x00"
"3"
"\x00"
"4"
"\x00"
"5"
"\x00"
"6"
recv buf2 291 //每次请求的响应数据长度不一定是291个字节
【上述脚本的问题】:
recv buf2 291 后面的这个数字表示收到的buffer长度,这个长度在这里就固定死了,也就说每次执行这个脚本的时候都会按这个长度来接受解析响应数据,如果实际的响应数据长度与这个长度不一致会报以下错误:
Action.c(xx): Mismatch in buffer's length (expected 291 bytes, 295 bytes actually received, difference in 4 bytes)
第二部分,自定义函数和录制后修改的脚本如下:
为了能够动态接收响应数据,我们自定义了一个接收函数,如下:
#include "lrs.h"
/********************************************************************************自定义函数,用于动态接受返回的buffer
*0-6个字节是协议头的一部分,5-6个字节是整个响应包的长度
* 1.首先接受6个字节,并解析出第5,6个字节;
* 2. 计算出整个响应包的长度:length,并计算出剩下的长度:length-6;
* 3. 接受剩下的数据流;
********************************************************************************/} /* Receive failed */
//判断前6个字节是否接受成功
lrs_get_last_received_buffer(sock_desc, &buf, &buf_len);for (j = 2; j > i*2; j--) //从16进制字节流转换成int类型:2个byte4个bit,每个字节的低位分别需要乘以16的0次方和16的2次方;
iExp *= 16;}
lr_output_message("the length is %d", iIntValue);}
这样就ok了。对于使用这套协议的所有接口,该自定义函数可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