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科学:如何培养中国人的科学创新思考技术
By 高焕堂 [email protected]
《思考软件、创新设计:A段架构师的思考技术》一书的作者
高老���W�: http://www.cnblogs.com/SmartADT/
前言
我提出一项假设:「科学创新能力式微的原因是:缺乏假设性思考习惯。」
于是提出一项激发创新的策略:推广溯因推理(Abductive),培养下一代习惯于假设性思维。
假设性思维的角色
许多人在争辩,国学是不是伪科学呢? 国学与科学都是人类创造力的优越表现,背后都有高度的创新思考力来支撑。国学与科学是人们创新思考的两种不一样的题材而已,重要的是他们背后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思维里,<假设性思维>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人们的思维习惯里,假设性思维属于内隐的,幕后支撑人类文明的创新与发展。由于内隐性思维,是不自觉的,人类就不会想去创造符号(Symbol)来加以表达出来(Representattion),也就没有将其知识化了。虽然,在同一时期(如先秦诸子各家)众人互相激荡、切戳琢磨,会激发出全面性蓬勃发展。但没有知识化,就不易传承给后人、继续积累,就无法逐渐蔚为一股贯穿时空而蓬勃发展的知识体系了。
假设性思维的知识化
在西方,自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人们意识到通过思想可以认识到真理是什么,而不是通过感官或者偶然的表象和意见所能达到。接着,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了逻辑学,让思维形式化、知识化。也逐渐成为科学哲学的基础,推动人类科学知识的创新和积累。于是,经由西方哲学家的思维符号化(如数学、化学),以及知识化之后,假设性思维就从隐性智慧而浮现出来,成为显性的知识了。例如,人类的主要逻辑推理方法有三种:
演绎法:
科学创新的源头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与柏拉图的哲学思想。毕达哥拉斯主张数学论证必须从<假设>(Assumption)出发,开创了<演绎逻辑>思维。
归纳法
17世纪,统计学“由部分(抽样)推及全体”的推论方法,属于不完全的归纳法,是小数据(Small-Data)时代的主要逻辑思维。统计学的假设检验(Hypothesis Testing)是先对全体做出假设性推论,然后经由实际抽样的数据,对此假设进行检验(如证伪)。这展开了<假设-证伪>的逻辑思维。
溯因法
演绎法和归纳法都是想从原<因>(假设或抽样数据)推论出结<果>。19世纪,皮尔士((C. S. Peirce)提出溯因法,它是由观察结<果>到原<因>的猜测推导过程,沿着现象的特征往回追溯产生该现象之原因。溯因法是基于<假设-证伪>的推理方法。
胡适主张: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皮尔士提出溯因逻辑推理法,也开启了实用主义科学思潮,并大大影响了中国知识界。在1920年代,胡适提出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并且在科学界、文化界得到众多相应。胡适继承杜威(John Dewey)的实用主义。认为人类应该从事实中探索真实的知识,训练自己利用环境的本事,培养创造力,去做真理的主人。一切知识不过是人们制造出来用以应付环境变化的工具,思维是工具性的,真理也是一种人造的工具。一切概念、学说和理论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都必须视为假设。它们的效能和价值就会系于这个工作的成功与否。如果它们成功了,它们就是可靠、好的、真的。它们的价值不在于它们自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胡适坚持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要培养创造的思想力,就要以怀疑为起点,找到新知识来解决这疑难。胡适把它总结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同一时期的爱因斯坦也说:“若无某种大胆放肆的猜想,大多是不可能有知识的进展的。”也如达尔文所说:“在科学研究中,是允许创造任何假说的,只要它说明了大量的、独立的各类事实,就上升到富有根据的学说的等级。”
人人都有创新天赋,只是<不敢于>提出大胆假设,因而阻碍了创新。当求证意谓着证伪时,就能给予假设<去芜存菁>的效果;于是,人人敢于大胆提出<可证伪>假设议题,创新就源源不绝了。
中国人的主要思维习惯:事实归纳法
国学来自先贤的创造,这种创造力来自假设性思维,只是当时人们没有意会这种思考逻辑;例如,孔子们生记载(符号化、知识化)了孔子思考的结果(对象),却没有留下(符号化、知识化)假设性思考过程。于是,假设性思维没有传承下来,无法积累,甚至式微了。式微之后,依事实而归纳成为主要思考技术,事实归纳法成为中国人的主要思维习惯。
培养假设性思考技术,国学与科学都创新发达起来
在基于事实(而非假设)而进行归纳时,也把归纳结论视为〈事实〉,而没留意到:归纳思考是依赖人类的抽象活动,而抽象是基于选择性视角(也是假设);因此从事实归纳出来的结论,已非事实,它本身就是假设的产物,所以也是假设,于是把假设都看成事实了。一旦抽象归纳出来的都是事实,则抽象不出来的就无法成为脑中的事实就被视为〈非事实〉(可能含许多事实〉。于是归纳抽象就能分离真伪了(去芜存菁),脑中就没有非事实(芜),就不必去检验证伪(去芜存菁)了。于是事实被归纳抽象而屏蔽于脑外;例如看不见的力学和电波。而非事实被抽象而进入脑中,成为〈假事实〉(假设)而没怀疑证伪而删除。例如,人性本善,乱中有序。于是,脑中的世界,很可能远离了科学的世界。
我提出:国学与科学都是学问,假设性思考是人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能力,只要人人发挥之,并加以知识化而传承给后人,则无论是国学、心学或科学都会蓬勃创新发展了。
References
1.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实施战术:创新思考技术
2.思考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基于假设(Assumption)的思考技术
3.思考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反思<不自觉的假设>
4.思考驱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如何才<敢于>大胆假设和小心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