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
毛登凤
 
内容摘要 《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要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加强朗读指导,方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以读促听,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共同提高。
关键字: 语文教学   朗读   语言   文字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一直都是重 文字 语言 ,这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失去了动感,失去了活力。语文中的 是指语言, 语言 是指 口语 是指文字 ,“ 文字 是指 书面语 。语文教学实际就是口头语言和文字训练的教学,语言、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做到语言和文字并举。吕叔湘先生认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 文字 语言 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不能一条腿长,一条腿短。彻底改变语文教学中的重 倾向,真正做到 ”“ 并重,努力使学生既能 出口成章 又能 下笔成文 ,无疑是我们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 要措施。
以往的语文教学,正是太过于重视 ,而忽视了学生的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辨证地处理 听、说、读、写 的内在联系,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出现这样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忽视了语文教学的起点,即学生对文本的 熟读 。一篇课文的学习,总少不了串讲,少不了繁琐的词句分析,学生只是围着老师的问题、讲解在转, 则成了一种形式。一篇课文讲完了,可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所记的那些 理解 体会 ,全都是老师 出来的,这样以来,学生的语文能力停滞不前,仍然不会 说话 作文 ,原因就是学生读得太少,自己理解体会的太少,语言积累的太少。《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摒弃纷繁复杂的分析,多让学生去读,真正地发挥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圆满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呢?
   一、形式多样的读
  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不是靠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只能亲身参加口 语交际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语言交际的能力。 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如 整体概读、 设疑自读、 感悟品读 小组议读、 回归练读、领读、 个别读、分角色读、轻声读、评读、快速读、竞赛读、配乐朗读等。至于一堂课中选取什么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定,不可 牵强乱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整体概读、设疑自读、感悟品读、小组议读和回归练读。
  
(一)整体概读
    根据《新课程标准》从整体入手、部分理解,再回归整体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首先把课文读准、读通,将单个排列静止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为语言信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准确、读清楚、句段分明,停顿恰当。著名大师朱熹曾说:“读书,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可以设计将课文从头到尾读一遍,扫清文字障碍。如生字读音、多音字、平翘舌音等,达到读通顺,边读边想,整体感知课文写了什么,有个总的印象。这一 设计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让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说了几个人以及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一个人等。
(二)设疑自读  
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自己的大脑,在自己的理解、分析、认识一个个问题中培养起来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敢放手,相信学生,教给学生方法后,让学生自己进行圈点批划,进行阅读体验,对语言文字的实践训练。在这一步的教学中,由学生带着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批划,并找出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查资料等自学方法解决,把自己真正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解决。学生自读寻找问题,教师行间巡视,发现全班大多数同学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在全班及时讲解纠正。如《赤壁之战》一课,学习提示: 1. 点理解第五,六自然段的词、句。 2. 思考问题,课文先写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3. 了解课文 的叙述顺序。学生围绕学习要求进行个体的学习,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感悟品读
    教学时采用 读、解、析、评、读 的程序对重点句段理解,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进行合作式的语言表达训练,再通过全班的交流、品赏、分析词句,进一步 加深对课文的领悟、理解。尤其在高年级便可抓重点段、句按此方法学习。 读句;解释关键词义;分析重点句子;评出词、句写的好在哪里,值得借鉴的地方和从中体会到什么,感悟到什么;再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读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文思想。就这样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表达,朗读,归纳段义,一部分一个整体读、悟、体会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四)小组议读
小学是学生发展语言的重要阶段,小学语文教学要抓住问题,从读到议,让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出有价值的、能引起学生探究欲望的、牵一发动全身的问题,或老师根据教材提出有一定思维容量和价值的问题再通过学生读来找到答案或个性化的理解,然后交流评议。设计小组议读,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在四人小组(或自由组合)内将自己独学的知识在小组内交流,也利于帮助学困生提高认识, 取长补短。
(五)回归练读
学生通过议读、析读、品读,学到的只是部分,如同看到是树的枝叶,再通过全文的分析、综合地阅读,这时由整体概 读中知道的 课文写了什么 ?对全文又会有哪些新认识。在此还设计选择自己喜欢的或给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的环节,积累好词、佳句,为以后的说话、作文借鉴、灵活运用做储藏准备。
   二、以
  俗语云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语文教学要将 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采用以 为途径,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教师科学地的精讲,从而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探究性。让学生 以读悟语,以读悟情。 多读固然可取,但如果 不会读 ,则适得其反。在教学中要正确、 合理地运用 以读代讲
(一)示范朗读
马卡连柯说: 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 朗读训练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重要作用。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范读的作用。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是根据文章语言精美和树海四季的不同颜色,主要抓住了 美丽 这一全篇的主线。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语言文字精美、朴实的特点,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使学生如临其境,饱览小兴安岭的美丽风光。
    
春、夏、秋、冬四季树海的特点,要用不同的语调来展示,但没有什么跌宕起伏。
    
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要语调明朗,富有朝气。
    
夏天,树木枝叶茂盛,郁郁葱葱,要语势热烈,修饰语重音鲜明,语速较快。
    
秋天,虽说黄叶片片,红叶满枝头,但它正是向人们献宝的季节。开始读时,语调稍为平缓,但读到献宝处,又渐趋明朗,赞美丰收。
      
天,气氛、色彩比较冷清,风雪交加,应以徐缓的语速,较深沉的语调,一字一句清楚地读出东北冬天那大风雪的情景。
      
最后一句很重要,读时语调稍扬,充满赞美之情,重读关于小兴安岭的富、美的描写,使之有较强的感染力,让学生感到:啊!祖国的山多美呀!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我把范读分为以下几种
      1.
范读全文。叙事性课文有时放在解题后范读,以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时讲完课文后进行总结性范读,给学生完整的印象,使其融会贯通。
     2.
范读重点段落。有些课文重点段的语调较难处理,有的是衬托人物内心活动的地方,学生对语速不好掌握,我就选择这样的段落进行范读。如《月光曲》的想象部分,《老水牛爷爷》一课的开头一段和最后一段等。
     3.
范读重点语句和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难句。对于关键性的语句,声音重轻强弱难以处理的语句要范读。如《狼和小羊》一课中 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呢!
     4.
有些课文可让朗读技巧好的同学范读,但次数不易过多,读前给予提示,读后加以指导,以老师带学生,以学生促学生。
  (二)精彩演读
朗读训练中,朗读的形式应该灵活多变。如果只是一味地齐读,个别读,则会显得十分单一,乏味,势必影响学生的朗读兴趣和热情。因此, 要与丰富的肢体语言相结合,才能更好体现它的价值,才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语文教学中的表演读,引导进入角色,从读到演,先让学生认真揣摩语言文字,然后进入角色,演一演、做一做、议一议,将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体验。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场景的需要,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和语言描述,把文章内容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常用的方法,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情景表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决定着表演的效果。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体会角色的心理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语气。如,我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请学生扮演 小夜莺 “军官”等,让他们了解课文 人物心理 进行表演,通过学生肢体动作和语言的展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课文画面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时,通过角色表演,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把自己渗透到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中,了解 中朝 人民之间的友谊,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学生感受到课文对话、语气内容和意境表现得真实、贴切,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蕴情读通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只有通过多读来才能体会其中的蕴意与美。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读准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反复品味多侧面、多层次的内涵和意蕴,并把文章的内蕴变成自己的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这就要求学生做到语气流畅,语速恰当,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此时的朗读不是在读,不是在背,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与课文产生共鸣,一种内心真切情感的外在表现。老师的简言介绍并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 更感受不到其中之美。在古诗词学习中表现更为突出,教师在教学这一方面内容时更要做好读的指导。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 这首古诗的特点是感情丰富、语言精练、讲究节奏和韵脚。如:江南好 , 风景 / 旧曾谙。日出 / 江花 / 红胜火 , 春来 / 江水 / 绿如蓝。能不 / 忆江南。适当强调学生:要求学生先在诗句上划音步,给诗句注重音符号,然后再练习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尤其结尾的 能不忆江南 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在反复读中体会诗的蕴意和美感。
   三、说读结合
   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是理解课文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在实施 读代讲 的同时,实施 以说代讲 的教学,可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转化为语言的运用表达。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清除学生怕说话的心理,调动学生想说话的欲望,达到以 代讲的目的。在教学中,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最常见的 ,可以让学生通过说来检验他的学习效果。想象文中描写的意境,让学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他们想象到的内容,学生说得越具体、越生动,说明他们理解的越深刻。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更深入理解课文,所以在读文后还要让学生说读课文后的体会,它是读的延伸。以 代讲,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教师对学生多启发、善诱导,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的训练。通过以说代讲 , 培养和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而且学生的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的训练。运用 结合的教法,教室里定能形成 书声琅琅、议论纷纷 的学习氛围, 进而为课堂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为教学和教育目标的顺利完成创设条件。
  另外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形式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 语感 二字,强调 在教 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不少教育者也强调,人在反复的诵读中,脑海中会贮存丰富的书面语言模式,促进言语主体对言语对象的内化。 朗读可使语感细腻。它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朗读时,能从言语的声音、语气、句式等更多角度体察作品的内蕴, 使其 言皆出于我之口 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正确处理好 的关系,驱除 重文字轻语言 弊端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 ,那么,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 [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陈旭远 . 新课程实用课堂教学艺术 [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7.
[3] 俞子夷 . 小学新教材和教学法 [M]. 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8.9
  [4] 倪文锦 .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7]
[5] 范蔚 . 小学语文教学法 [M] 重庆: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5.12

本文出自 “曲静通幽” 博客,谢绝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