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春洋:质量管理的全球发展

                                                   乔春洋:质量管理的全球发展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全球质量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人们对质量的管理仅限于对产品质量的检验。通过各种设备和仪器对百分之百的产品进行检测,从成品中挑出废品,以保证出厂 产品的质量。其间美国出现了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在其影响下,企业的质量检验机构也被独立出来。
       由于质量检验是一种事后控制,无法在生产过程中起到预防作用。同时,百分之百的检验会增加生产成本。在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生产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其弊端就日渐显露出来。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针对质量检验手段的缺陷,发明了“控制图”,把数理统计方法引入质量管理,实现了事先控制和检验的结合,为质量管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战”之后,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墨西哥、日本等国也陆续推行统一质量管理,并取得了成效。但是,由于统计质量管理过分强调质量控制的统计方 法,致使许多人误认为“质量管理就是统计方法”,“质量管理是统计专家的事”,因而不易推广。另外,它对质量的控制和管理也只局限于制造和检验部门,忽视 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对质量的影响。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又把质量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对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质量问 题更加突出。60年代在管理理论上出现的行为科学理论则强调“重视人的因素”,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以人的全员参与与质量管理相结合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形 成。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经理菲根鲍姆。他在1961年出版的《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强调执行质量职能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 责任,指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各部门的研制质量、维持质 量和提高质量活动构成为一体的有效体系。此后,菲根鲍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
       (4)国际质量标准化阶段。国际间贸易迅速扩大,产品和资本流动日趋国际化,随之产生的是国际产品质量保证和产品责任问题。由于不少国家和地方性组织相继 颁布了一系列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制定质量管理标准已成为迫切的需要。1987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 /TC176)制定并发布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该标准吸收了各先进国家的管理经验,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适时性,适应了国际贸易的 发展需要,满足了质量方面对国际标准化的需求,因此很快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和采用。
       而在最近的ISO/TC176/SC2/WG15结合ISO9000标准2000年版制定工作的需要,通过广泛的顾客调查制定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即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以事实为决策依据、互利的供方关系。
       质量管理八项原则最初以ISO/TC176/SC2/WG/N125号文件《质量管理原则及其应用指南》发布,在ISO/TC17召开的特拉维夫会议前以 绝对多数的赞同票得到通过。为了能对质量管理原则的定义取得高度的一致,又编制了仅包含质量管理八项原则的新文件ISO/TC167/SC2/WG15 /N130《质量管理原则》。在1997年9月27日至29日召开的哥本哈 根会议上,36个投票国以32票赞同4票反对通过了该文件,并且ISO/TC176/SC2/N376号文件予以发布。
       这八项原则表明,产品质量是企业各方面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企业的质量管理是与企业整体的运行管理融为一体的质量管理,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和生产的各个环 节。只有加强领导,统一指挥,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保证各部门、各环节在质量工作上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才能保证全面质量工作的深入开展。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展,质量管理,乔春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