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ing)

      标准成本法是西方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它的核心是按标准成本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并借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标准成本一词准确地讲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指“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产品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计算出来的。单位产品标准成本=单位产品标准消耗量×标准单价,它又被称为“成本标准”;
  另一种含义是指“实际产量的标准成本”,它是根据实际产品产量和成本标准计算出来的,即:标准成本=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的主要作用有:
  ⑴作为成本控制的依据。成本控制的标准有两类:一类是以历史上曾经达到的水平为依据;另一类是以应该发生的成本为依据,如各种标准成本。
  ⑵代替实际成本作为存货计价的依据。由于标准成本中已去除了各种不合理因素,以它为依据,进行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的计价,可使存货计价建立在更加健全的基础上。而以实际成本计价,往往同样实物形态的存货有不同的计价标准,不能反映其真实的价值。
  ⑶作为经营决策的成本信息。由于标准成本代表了成本要素的合理近似值,因而可以作为订价依据,并可作为本量利分析的原始数据资料,以及估算产品未来成本的依据。
  ⑷作为登记账簿的计价标准。使用标准成本来记录材料,在产品和销售账户,可以简化日常的账务处理和报表的编制工作。在标准成本系统中,上述账户按标准成本入账,使账务处理及时简单,减少了许多费用的分配计算。
  标准成本的制定是采用标准成本法的前提和关键,据此可以达到成本事前控制的目的。
  产品成本一般由直接材料、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大部分构成,标准成本也应由这三大部分分别确定。
  直接材料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它包括标准用量和标准单位成本两方面。材料标准用量,首先要根据产品的图纸等技术文件进行产品研究,列出所需的各种材料以及可能的代用材料,并要说明这些材料的种类、质量以及库存情况。其次,通过对过去用料经验的记录进行分析,采用其平均值,或最高与最低值的平均数,或最节省的数量,或通过实际测定,或技术分析等数据,科学地制订用量标准。
  直接人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人工成本。在制订产品直接人工成本标准时,首先要对产品生产过程加以研究,研究有哪些工艺,有哪些作业或操作、工序等。其次要对企业的工资支付形式、制度进行研究,以便结合实际情况来制订标准。
  制造费用可以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部分。这两部分制造费用都按标准用量和标准分配率的乘积计算,标准用量一般都采用工时表示。
  上述标准成本的制订,可以通过编制标准成本单来进行。
  在制定时,其中每一个项目的标准成本均应分为用量标准和价格标准。其中,用量标准包括单位产品消耗量、单位产品人工小时等,价格标准包括原材料单价、小时工资率、小时制造费用分配率等。具体如下:
  ⑴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用量标准×材料的标准单价
  ⑵直接工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工时×小时标准工资率
  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变动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其中: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⑷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直接人工标准工时×每小时固定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率
  其中: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数/直接人工标准总工时
  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是标准成本法的重点,借此可以促成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并据以进行经济业绩考评。
  1、变动成本差异分析
  ⑴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是直接材料成本差异。该项差异形成的基本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材料价格脱离标准(价差),另一个是材料用量脱离标准(量差)。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价格差异+数量差异
  材料价格差异是在采购过程中形成的,采购部门未能按标准价格进货的原因主要有:供应厂家价格变动、未按经济采购批量进货、未能及时订货造成的紧急订货、采购时舍近求远使运费和途耗增加、不必要的快速运输方式、违反合同被罚款、承接紧急定货造成额外采购等等。
  材料数量差异是在材料耗用过程中形成的,形成的具体原因有:操作疏忽造成废品和废料增加、工人用料不精心、操作技术改进而节省材料、新工人上岗造成多用料、机器或工具不适用造成用料增加等。有时多用料并非生产部门责任,如购入材料质量低劣、规格不符也会使用料超过标准;又如加工艺变更、检验过严也会使数量差异加大。
  ⑵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是指直接人工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它也被区分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实际工资率脱离标准工资率,其差额按实际工时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为工资率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其差额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确定的金额,又称人工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工资率差异+人工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或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率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
  ⑶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的差异,是指实际变动制造费用与标准变动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它也可以分解为“价差”和“量差”两部分,价差是指变动制造费用的实际小时分配率脱离标准,按实际工时计算的金额,称为耗费差异。量差是指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按标准的小时费用率计算确定的金额,称为变动费用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费用成本差异=变动费用耗费差异+变动费用效率差异
  变动制造费用的耗费差异是部门经理的责任,他们有责任将变动费用控制在弹性预算限额之内。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形成原因与人工效率差异相同。
  2、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⑴二因素分析法
  二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能量差异。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
  固定制造费用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生产能量-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⑵三因素分析法
  三因素分析法是将固定制造费用的成本差异分为耗费差异、效率差异和闲置能量差异三部分。耗费差异的计算与二因素分析法相同。不同的是将二因素分析法中的“能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实际工时未达到标准能量而形成的闲置能量差异;另一部分是实际工时脱离标准工时而形成的效率差异。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你可能感兴趣的:(职场,休闲,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