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之路》有感①

      在作者吴军看来,一所好的大学,应该扮演四个角色:1.它是培养人才的地方;2.它是一个研究中心;3.它是一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源地;4、它是年轻人的家。但现在在中国,这样的大学是凤毛麟角的。

      俞敏洪认为中国的教育应该以良知、理性、仁爱为经,以知识、科技、创新为纬,造就面向未来的人才。

      书中有提到作者本人和他兄弟以及他的孩子前后两代人选择的不同的道路。他和弟弟读书越到后面,和他们一起接受教育的人越少。到了博士毕业后,和他们一样还能接受教育的人就越少,所以他们能够跑得更远。他们在接受教育、选择专业时,不得不考虑未来的生计问题。但作者在教育孩子时,是由着孩子们的兴趣,学习和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自己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因为现在对于大学生们来说读大学真的只是平台,当我们毕业后,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是哪条路,我们毕业后的工作不一定和我们读的专业有关,所以读大学时选择专业就应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毕竟这是我们青春年华的时候,做我们真正想在这个时候做的事。我记得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就听周围无数人在抱怨不想来这所学校,是被父母逼着来的,当时我没说话,因为从大家的话语中知道好像只有我是自愿。

      从书中了解现在大部分亚洲人是要选择读大学,而且是好大学的,因为他们觉得大学的学位是进入或者维持在较高社会阶层唯一的办法,同时也是获得体面工作和收入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在德、法、意人的眼里,上大学只是某些职业必不可少的途径,但并非所有职业都需要上大学。在美国,上大学的比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所以,东西方之间在对大学教育的看法上存在一个非常大的差异。

      在几千年来,一所大学能否传授这些大行之道,一个学生能否学到它们,是衡量高等教育水平最重要的因素。

      现在,大学教育的有一个目的是获得良知。社会责任感不断的让他们不断地为建造一个公平、文明、和进步的社会而奋斗。社会责任感强的人往往会比那些单纯成绩好的人更容易成为社会精英。

      学生理想的大学需要给每一个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生活学习和做研究的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程教育,给本科学生提供必要做科研的条件。但这样的大学在现在还是挺难办到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大学之路》有感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