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2 由股票收益问题再看分治算法和递归式

回顾分治算法

分治算法的英文名叫做“divide and conquer”,它的意思是将一块领土分解为若干块小部分,然后一块块的占领征服,让它们彼此异化。这就是英国人的军事策略,但我们今天要看的是算法。

如前所述,分治算法有3步,在上一篇中已有介绍,它们对应的英文名分别是:divide、conquer、combine。

接下来我们通过多个小算法来深化对分治算法的理解。

二分查找算法

问题描述:在已排序的数组A中查找是否存在数字n。

1)分:取得数组A中的中间数,并将其与n比较
2)治:假设数组为递增数组,若n比中间数小,则在数组左半部分继续递归查找执行“分”步骤
3)组合:由于在数组A中找到n后便直接返回了,因此这一步就无足轻重了

平方算法

问题描述:计算x的n次方

我们有原始算法:用x乘以x,再乘以x,再乘以x,一直有n个x相乘

这样一来算法的复杂度就是 Θ(n)

分治算法:我们可以将n一分为二,于是,

当n为奇数时, xn=x(n1)/2x(n1)/2x

当x为偶数时, xn=xn/2xn/2

此时的复杂度就变成了 Θ(lgn)

斐波那契数

斐波那契数的定义如下:

f0=0

f1=1

fi=fi1+fi2(i>1)

当然,可以直接用递归来求解,但是这样一来花费的时间就是指数级的 Ω(Φn) Φ 为黄金分割数。

然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让其为多项式时间。

【算法】2 由股票收益问题再看分治算法和递归式_第1张图片

上面这幅图虽然比较简略,在求n为6时的斐波那契数,我们却求解了3次F3,F1和F0的求解次数则更多了,我们完全可以让其只求解一次。

对此,还有一个计算公式:

Fi=ΦiΦ¯i(5)

其中 Φ¯¯¯ 是黄金分割率 Φ 的共轭数。

然后这个公式只存在与理论中,在当今计算机中仍旧无法计算,因为我们只能使用浮点型,而浮点型都有一定的精度,最后计算的时候铁定了会丢失一些精度的。

下面再介绍一种平方递归算法:

【算法】2 由股票收益问题再看分治算法和递归式_第2张图片

一时忘了矩阵怎么计算成绩,感谢@fireworkpark 相助。

最大子数组问题

最近有一个比较火的话题,股票,那么这一篇就由此引入来进一步学习分治算法。在上一篇博客中已经对插入排序和归并排序做了初步的介绍,大家可以看看:【算法基础】由插入排序看如何分析和设计算法

当然了,这篇博客主要用来介绍算法而非讲解股票,所以这里已经有了股票的价格,如下所示。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股票价格 50 57 65 75 67 60 54 51 48 44 47 43 56 64 71 65 61 73 70
价格波动 0 7 8 18 -8 -7 -6 -3 -3 -4 3 -4 13 10 7 -6 -4 12 -3

价格表已经有了问题是从哪一天买进、哪一天卖出会使得收益最高呢?你可以认为在价格最低的时候买入,在价格最高的时候卖出,这是对的,但不一定任何时候都适用。在这里的价格表中,股票价格最高的时候是第3天、价格最低的时候是第11天,怎么办?让时间反向行驶?

就像我以前参加学校里的程序设计竞赛时一样,也可以用多个for循环不断的进行比较。这里就是将每对可能的买进和卖出日期进行组合,只要卖出日期在买进日期之前就好,这样在18天中就有 C218 种日期组合,也可以写成 (182) 。因此对于 n 天,就有 (n2) 种组合,而 (n2)=Θ(n2) ,另外处理每对日期所花费的时间至少也是常量,因此这种方法的运行时间为 Ω(n2)

然后,我们在学习算法,自然要以算法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比起股票价格,我们更应该关注价格波动。如果将这个波动定义为数组A,那么问题就转换为寻找A的和最大的非空连续子数组。这种连续子数组就是标题中的最大子数组(maximum subarray)。将原表简化如下:

数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A 7 8 18 -8 -7 -6 -3 -3 -4 3 -4 13 10 7 -6 -4 12 -3

在这个算法中,常常被说成是“一个最大子数组”而不是“最大子数组”,因为可能有多个子数组达到最大和。

只有当数组中包含负数时,最大子数组问题才有意义。如果所有数组元素都是非负的,最大子数组问题没有任何难度,因为整个数组的和肯定是最大的。

使用分治思想解决问题

我们将实际问题转换为算法问题,在这里也就是要寻找子数组 A[low...high] 的最大子数组。分治思想意味着将问题一分为二,这里就需要找到数组的中间位置 mid ,然后考虑求解2个子数组 A[low...mid] A[mid+1...high] 。而 A[low...high] 的任何连续子数组 A[i...j] 所处的位置必然是以下情况之一:

1)完全位于子数组 A[low...mid] 中,因此 lowijmid
2)完全位于子数组 A[mid+1...high] 中,因此 mid<ijhigh
3)跨越中点 mid ,因此 lowimidjhigh

A[low...high] 的一个最大子数组所处的位置必然是这三种情况之一,而且还是这三种情况中所有子数组中和最大者。对于第1种和第2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递归来求解最大子数组,对于第三种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伪代码所示来求解。

FIND-MAX-CROSSING-SUBARRAY(A,low,mid,high)
1   left-sum = -10000
2   sum = 0
3   for i = mid downto low
4        sum = sum + A[i]
5        if sum > left-sum
6             left-sum = sum
7             max-left = i
8   right-sum = -10000
9   sum = 0
10  for j = mid + 1 to high
11       sum = sum + A[i]
12       if sum > right-sum
13            right-sum = sum
14            max-right = j
15   return (max-left, max-right, left-sum + right-sum)

下面是以上程序的一个简易程序。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cstdio>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const n=18;
int A[n]={7,8,18,-8,-7,-6,-3,-3,-4,3,-4,13,10,7,-6,-4,12,-3};
int B[3];
int low,high,mid;
int max_left,max_right;
int sum;

void find_max_crossing_subarray(int A[],int low,int mid,int high);

int main()
{
    find_max_crossing_subarray(A,0,7,15);
    for(int i=0;i<3;i++)
    {
        printf("%d ",B[i]);
    }
    return 0;
}

void find_max_crossing_subarray(int A[],int low,int mid,int high)
{
   int left_sum=-10000;
   sum=0;
   for(int i=mid;i>=low;i--)
   {
       sum=sum+A[i];
       if(sum>left_sum)
       {
           left_sum=sum;
           max_left=i;
       }
   }
   int right_sum=-10000;
   sum=0;
   for(int j=mid+1;j<=high;j++)
   {
       sum=sum+A[j];
       if(sum>right_sum)
       {
           right_sum=sum;
           max_right=j;
       }
   }
   B[0]=max_left;
   B[1]=max_right;
   B[2]=left_sum+right_sum;
}

如果子数组 A[low...high] 包含n个元素(即 n=highlow+1 ),则调用FIND-MAX-CROSSING-SUBARRAY(A,low,mid,high)花费 Θ(n) 时间。而上面的两个for循环都次迭代都会花费 Θ(1) 时间,每个for循环都执行了 midlow+1 (或 highmid )次迭代,因此总循环的迭代次数为:

(midlow+1)+(highmid)=highlow+1=n

可以看出上面的算法所花费的时间是线性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来求解最大子数组问题的分治算法的伪代码咯:

FIND-MAXIMUM-SUBARRAY(A,low,high)
1   if high==low
2        return (low,high,A[low])
4        (left-low,left-high,left-sum)=FIND-MAXIMUM-SUBARRAY(A,low,mid)
5        (right-low,right-high,right-sum)=FIND-MAXIMUM-SUBARRAY(A,mid+1,high)
6        (cross-low,cross-high,cross-sum)=FIND-MAX-CROSSING-SUBARRAY(A,low,mid,high)
7        if left-sum>=right-sum and left-sum>=cross-sum)
              return (left-low,left-high,left-sum)
8        else if(right-sum>=left-sum and right-sum>=cross-sum)
              return (right-low,right-high,right-sum)
9        else return (cross-low,cross-high,cross-sum)

只要初始调用FIND-MAXIMUM-SUBARRAY(A,1,A.length)就可以求出 A[1...n] 的最大子数组了。

分析分治算法和渐近记号中的省略问题

下面我们又来使用递归式来求解前面的递归过程FIND-MAXIMUM-SUBARRAY的运行时间了,就像上一篇分析归并排序那样,对问题进行简化,假设原问题的规模为2的幂,这样所有子数组的规模均为整数。

第1行花费常量时间。当n=1时,直接在第二行return后跳出函数,因此

T(1)=Θ(1)

当n>1时,为递归情况。第1行和第3行都花费常量时间,第4行和第5行求解的子问题均为n/2个元素的子数组,因此每个子问题的求解总运行时间增加了2T(n/2)。第6行调用FIND-MAX-CROSSING-SUBARRAY花费 Θ(n) 时间,第7行花费 Θ(1) 时间,因此总时间为

T(n)=Θ(1)+2T(n/2)+Θ(n)+Θ(1)=2T(n/2)+Θ(n)

在上面的步骤中,将 Θ(1) 省略掉的作法大家应该都理解吧。

回顾前面n=1的情况,第一行花费了常量时间,第二行同样也花费了常量时间,但这两步花费的总时间却是 Θ(1) 而非 2Θ(1) ,这是因为在 Θ 符号中已经包含了常数2在内了。

但是为什么第4行和第5行中却是 2Θ(n/2) 而非 Θ(n/2) 时间呢?因为这里是递归呀,这里的因子就决定了递归树种每个结点的孩子个数,因子为2就意味着这是一颗二叉树(也就是每个结点下有2个子节点)。

如果省略了这个因子2会发生什么呢?不要以为就是一个2这么小的数而已哦,后果可严重了,看下图……左侧是一棵4层的树,右侧就是因子为1的树(它已经是线性结构了)。

【算法】2 由股票收益问题再看分治算法和递归式_第3张图片

总结来说,渐近记号都包含了常量因子,但递归符号却不包含它们。

借助递归树求解递归式

前面我们已经看到了递归式,也看到了递归树,那么如何借助递归树来求解递归式呢?接下来就来看看吧。

在递归树中,每个结点都表示一个单一问题的代价,子问题对应某次递归函数调用。

通过对树中每层的代价进行求和,就可以得到每层的代价;然后将所有层的代价求和,就可以得要到所有层次的递归调用的总代价。

我们通常用递归树来得出一个较好的猜测结果,然后用代入法来证明猜测是否正确。但是通过递归树来得到结果时,不可避免的要忍受一些”不精确“,得在稍后才能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因为下面的示例图太难用键盘敲出来了,我就用了手写,希望大家不介意。

【算法】2 由股票收益问题再看分治算法和递归式_第4张图片

如下所示,有一个递归式,我们要借助它的递归树来求解最终的结果。前面所说的忍受“不精确”这里就有2点:

1)我们要关注的更应该是解的上界,因为我们知道舍入对求解递归式没有影响,因此可以将 Θ(n2) 写成 cn2 ,且为该递归式创建了如下递归树。

2)我们还将 n 假定为2的幂,这样所有子问题的规模均为正数。

图a所示的是 T(n) ,在图b中则得到了一步扩展的机会。它是如何分裂的呢?递归式的系数为3,因此有3个子结点;n被分为2部分,因此每个结点的耗时为 T(n/2) 。图c所示的则是更加进一步的扩展,且直到最后的终点。

这棵树有多高(深)呢?

我们发现对于深度为 i 的结点,相应的规模为 n/2i 。因此当 n/2i=1 时,也就意味着等式 i=log2n 成立,此时子问题的规模为1。因此这个递归树有 log2n+1 层。那为什么不是 log2n 层呢?因为深度从 0 开始,也就是 (0,1,2,...,log2n)

有了深度还需要计算每一层的代价。其中每层的结点数都是上一层的3倍,因此深度为 i 的结点数为 3i 。而每一层的规模都是上一层的 1/4 ,所以对于 i=0,1,2,...,log4n1 ,深度为 i 的每个结点的代价为 c(n/2i)2

因此对于 i=0,1,2,...,log4n1 ,深度为 i 的所有结点的总代价为 (3i)(c(n/2i)2) ,也就是 3ic(n/2i)2

递归树的最底层深度为 log2n ,它有 3log2n=nlog23 个结点,每个结点的代价为 T(1) ,总代价就是 nlog23T(1) ,假定 T(1) 为常量,即为 Θ(nlog23)

【算法】2 由股票收益问题再看分治算法和递归式_第5张图片

至于这最后的 4c 为什么可以直接省略掉,如上一节所说的,渐近记号都包含了常量因子。因此猜测 T(n)=Θ(n2) 。在这个示例中, cn2 的系数形成了一个递减几何级数。由于根结点对总代价的贡献为 cn2 ,所以根结点的代价占总代价的一个常量比例,也就是说,根结点的代价支配了整棵树的总代价。

【算法】2 由股票收益问题再看分治算法和递归式_第6张图片

不知道大家看不看得清,上面的两行文字是“我们要证的是 T(n)dn2 对某个常量 d>0 成立,使用常量 c>0 “和”当 d4c 时,最后一步成立。

写一篇博客本来不会这么漫长的,可是这是算法,结果就不一样了……

感谢您的访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大家关注、收藏以及评论。

为使本文得到斧正和提问,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blog.csdn.net/nomasp

你可能感兴趣的:(算法,递归,分治,股票,斐波那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