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roll.sohu.com/20110203/n302850910.shtml
中医不能像西医那样分科
以前同仁们讲过这么一个笑话。一位患者对医生说:“大夫,我经常头疼,有时还恶心,睡不好觉,右手经常发麻、皮肤瘙痒,左脚的小脚指头也疼,大便发干,后背发紧,眼睛干涩,有时还心慌,爱发脾气……”没等患者说完,那位大夫便脱口而出:“你今天到底看什么呀?”
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却形象地反映出了分科给中医带来的影响。其实患者只是把自身的症状完整地告诉了大夫,大夫完全可以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患者到底是得了什么疾病,西医大夫很容易告诉你去什么科看病,而中医很难做到。
现在也有不少人在去中医院看病的时候过度局限在某科室中。其实这种做法对中医来说是不合适的,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
对于中医分科过细不符合中医的理念,首先要“检讨”的便是我们管理上的问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也按照西医的方式进行分科,从而局限了中医。因为中医不是这样分科的,中医分什么呢?中医可进行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等这种大范围的划分,与西医现在即便一个内科又分好多种科室不同。中医即便对某一类擅长,也会兼治其他疾病。
比如说他是妇科专家,但他自己更明白,在妇科里对于哪种疾病最有心得。再比如我是内科医生,我什么病都治,但是我知道我更擅长于哪个方面的病,这就是中医。我就不同意将中医叫肝病、肾病或什么病的专家,其实中医称为中医师更为准确些。就拿针灸来说吧,它是医学中的一种技能,完全靠中医的理论。脏腑也好,经络也好,你无论针灸、拔罐、刮痧,还是点穴、按摩,它们全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技能。现在有的针灸大夫,说针灸能治疗百病,仔细想想可能吗?肾病综合征扎哪儿、脂肪肝灸哪里?真正的中医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方法,或者内治,或者外治,或者针灸,或者几种方法综合,应该是这样才科学,才符合中医的实际。
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的整体,并通过精、气、神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不但有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甚至还有冬病夏治等多种治病方法。若吃母乳的婴儿有病,还可用母亲服药的办法治疗婴儿的疾病。
比如说,中医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就是说如果肝上有病,中医应先用健脾胃的办法,用现在临床的分科办法会误导很多病人。这也是我们中医之所以无法提高的一个原因。我觉得只有打破这种分科,我们的医疗水平才会有提高,中医才会有发展。
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再到明清时期的众多大医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全科医生,即使是清代以温病名世的大医家,其治疗内科杂病的能力也绝不逊色分毫。在近代,一位不来月经的女患者经过焦树德医生一位老中医“公认”治疗风湿的专家治疗后,来了月经,生了孩子。我结识过的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关幼波先生,治疗过很多疑难杂症,然而医界却把他定义在肝病专家。难道不是肝病他就不能治吗?未必!只不过是人们把观念限制在那里,让人们感觉,只有患肝病了,才来找他看病。以前有位患者被诊断为肝癌,于是请这位老中医看病,结果发现不是肝癌,而是皮肤病。结果几副药下去,不但皮肤病好了,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了。所以不要把中医看得过于片面,肝病治肝,脾病治脾,这不是中医的治病理念。
养生就是“适度”与“守度”
讲卫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事情了。吃水果,得先洗干净再吃,蔬菜更是洗好几遍才罢休。这些我们都习以为常,觉得只有讲卫生了,疾病才不会找上门来。其实,卫生不是简单的干净,而是保卫生命的意思。老人们常常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您看那些流浪汉,他们对于“卫生”的概念差得很远,虽然瘦弱,但是也很健康,反而是我们这些讲卫生的正常人往往疾病缠身。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世上最讲卫生的人,不要形成洁癖,而是要“适度”,保持一个心态的平衡。所谓的“不干不净”,就是让你不要过于讲究清洁,这是一个平衡理念。
什么是度?度是衡量一些事物轻重、长短,甚至多少的一个统称,世间万物都要遵循度,像制度、法度、气度,乃至做人做事也要有个度,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凡事都要有“度”,养生也不例外,要适度、守度。
药王孙思邈提倡的“饥中饱,饱中饥”,就是说要保持饮食的平衡,既不能暴饮暴食,又不能整天饿着不吃饭。这就是饮食的守度与适度。有些人因为工作忙,饥一顿饱一顿的,则与适度和守度的养生理念相悖,哪里还有健康可言。
进补要因人而异
现在不少人有事没事就给自己买来一大堆补品,用他们的话说“防患于未然”,现在补补,身体强壮了自然也就会不生病了。
要知道,这种做法并不是在给您的身体买保险,用得不对很可能会引病上身。举个简单的例子,您本来是渴了,可您偏要吃饭,即便吃再多的饭,也没有什么用,因为这样并没有达到解渴的效果。同样的问题,如果您有事没事来点补品吃吃,非但健康不了,反而会使自己掉入疾病的陷阱中去。毕竟补品也要因人而异。
就拿老人来说吧,因为上了年纪,肾气亏虚,气血精神整体功能下降,在平时无论是饮食还是吃补品都要以补肾为主。其实最好的补品是食物,所以老人不妨吃点骨头汤。为什么呢?中医说,肾主骨生髓,骨头汤能有效地补充原本已经很好的“先天之本”,给身体加点动力。
现在小孩子都成了家里的宝贝疙瘩,有什么好东西都得是这小祖宗先尝尝鲜儿,尤其是孩子的奶奶爷爷,恨不得用补品把孩子给喂大了。难道孩子真的需要这样吗?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孩子往往都是先天比较足,完全没必要吃什么补气补血的补品了,给孩子吃一些健脾消食的食物就很好,真能如此,就不会出现太多小胖墩了。
女人跟男人补什么呢?中医认为,女人以肝为本,男人以肾为本,所以男人在进补的时候应注意补肾补精,而女人则是补肝补血。像现在不少人动不动就用燕窝、人参来补,经常是用得不对症,反而会适得其反。
中医里头还有一句话,叫“以泄为补”。我们都知道,当水库中的水超过安全线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开闸泄洪来保证水库的安全。同样的道理,如果身体阴阳失衡,那么只有泄掉一部分“洪”,我们的身体才会恢复平衡。
其实刮痧就是最典型的一种“以泄为补”了。有过刮痧经验的人都知道,刮痧的时候,皮肤上常常会出现一片一片的血瘀,让人看了“惨不忍睹”,其实这就是“痧”。“痧”是什么呢?它们都是身体内的离经之血。因为当体内有垃圾的时候,经络就会被淤塞,流动速度变慢的血液便会渗出血管,成为离经之血。而刮痧便是把离经之血排出,让经络血管重新恢复通畅,因此,刮痧便是通过排泄来补了。在这里提醒您的是,不要以为刮痧有利于健康就刮起来没完,因为即便是离经之血也是血,将它们排出体外,身体也会损失阴气,也是在泄,所以刮完痧之后得及时补充,以免泄得过度反而造成真虚了。
其实不仅养生如此,即便是中医治疗也是这个道理。比如说瘀血,这个时候就不能单单靠生新血就能解决问题了,得活血去瘀。没有瘀了,那么血流自然也就顺利了,因而化瘀便起到了补血的作用。
有的时候心理上的“泄”也是一种“大补”。我们都有七情六欲,大哭大笑大悲大喜,都是感情的表现,而这种感情才是最宝贵的东西,如果没有七情六欲,人与机器无异。通过哭或者笑把压抑在心中的情绪排泄掉,对身体而言无疑也是一种“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