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ar Regression and the Theory

Linear Regression and the Theory

DEC 16TH, 2012

问题

有一堆实数数据,数据的格式如下:

x1,x2,x3,,xn,y

所有的这些数据称为训练集,其中 x 称为feature, y 称为target。

现在又来了一个数据:

x1,x2,x3,,xn

现在需要做的是根据这些 x 的值,推测出 y 的值。

对这个问题更详细的描述可以看Stanford机器学习公开课中相关描述。

解决方法

Overdetermined Equations

假设 y x 的线性函数(顺便说一句lr中的linear是对于 θ 而言的,并非针对 x ),表达为公式为:

y=θ0x0+θ1x1+θ2x2++θnxn

其中 x0 为截距(intercept term),其值恒为1。

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可以把所有训练集的数据代入这个公式,得到方程组:

y(1)=θ0x(1)0+θ1x(1)1+θ2x(1)2++θnx(1)ny(2)=θ0x(2)0+θ1x(2)1+θ2x(2)2++θnx(2)ny(m)=θ0x(m)0+θ1x(m)1+θ2x(m)2++θnx(m)n

这个方程组有m个方程,n+1个未知数,实际问题中通常是训练集的个数大于feature个数,也就是说m > n+1,这种情况下的方程组称为超定方程组,是不能直接求解的。当然可以像当年欧拉和拉普拉斯最初解决天文计算问题一样(here),把m个方程组分成n+1组,然后每一组合并成一个方程,得到n+1个方程后再求解。不过问题是怎么分成n+1组,这个很是adhoc的。

Cost Function

机器学习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定义一个损失函数:

J(θ)=12i=1m(hθ(x(i))y(i))2

然后选择适当的 θ ,使得 J(θ) 最小。

Gradient Descent

这个最小化的算法在机器学习中称为梯度下降:

  • 随机初始化一组 θ 值;
  • 朝着减少cost function的方向,不断更新 θ 值,直到收敛。更新公式为:
θj:=θjαJ(θ)θj

其中 α 为学习速率(learning rate)。

Gradient Descent推导

假设训练集中只有一个数据, J(θ)θj 计算如下:(x,y代表所有xi,yi,可以看成向量)

J(θ)θj=(12(hθ(x)y)2)θj=212(hθ(x)y)(hθ(x)y)θj=(hθ(x)y)(hθ(x)y)θj=(hθ(x)y)(ni=0θixiy)θj=(hθ(x)y)xj

代入更新公式:

θj=θjα(hθ(x)y)xj=θj+α(yhθ(x))xj

对于有m个数据集的情况可以得到如下公式:

θj:=θj+αi=1m(y(i)hθ(x(i)))x(i)j

Gradient Descent直观解释

J(θ) 是一个关于 θ 的多元函数,高等数学的知识说, J(θ) 在点 P(θ0,θ1,,θn) 延梯度方向上升最快。现在要最小化  J(θ) ,为了让 J(θ) 尽快收敛,就在更新 θ 时减去其在P点的梯度。

在最终推导出的更新公式中,可以得出以下直观结论:如果遇到一个数据使得 (yhθ(x)) 比较小,这时候 θ 的更新也会很小,这也符合直观感觉。当一个数据使得差值比较大时, θ 的更新也会比较大。

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

以上的讨论的算法叫batch gradient descent,batch指的是,每次更新 θ 的时候都需要所有的数据集。

这个算法有两个缺陷:数据集很大时,训练过程计算量太大;需要得到所有的数据才能开始训练;

比如一个场景下,我们训练了一个lr模型,应用于线上环境,当这个模型跑在线上的时候我们会收集更多的数据。但是上面两个问题使得我们不能及时更新模型,而这正是随机梯度下降要解决的问题。

在之前的推导过程中已经给出了sgd的更新公式,只是没有指出,现正式提出sgd的更新公式:

loop for every (x, y) in training set until convergence:

θj:=θj+α(yhθ(x))xj

与bgd唯一的区别是,无论数据集有多少,每次迭代都只用一个数据。这样当有新的数据时,直接通过上式更新 θ ,这就是所谓的online learning。又因为每次更新都只用到一个数据,所以可以显著减少计算量。

bgd的Python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usr/bin/env python # -*- coding: utf-8 -*-  import re import numpy as np   def load_data(filename):  feature = []  target = []  f = open(filename, 'rb')  for line in f.readlines():  sample = re.split('\s+', line.strip())  feature.append([1, ] + sample[0:-1])  target.append(sample[-1])   return np.array(feature, np.float), np.array(target, np.float)   def sgd(feature, target, iter=200, step=0.001):  theta = np.zeros(feature.shape[1])  # theta = np.ones(feature.shape[1])   for it in range(iter):  for i in range(feature.shape[0]):  error = target[i] - sum(theta * feature[i])  theta = theta + step * error * feature[i]   predict = [sum(theta * sample) for sample in feature]  mse = sum((target - predict) ** 2) / feature.shape[0]  print it, 'mse:', mse   return theta   def normalize(feature):  mu = feature.mean(0)  std = feature.std(0)   for j in range(1, feature.shape[1]):  feature[:, j] = (feature[:, j] - mu[j]) / std[j]   return feature, mu, std   if __name__ == '__main__':  datafile = 'housing_data'  x, y = load_data(datafile)  x, mu, std = normalize(x)  theta = sgd(x, y)  print theta

代码中使用的数据集可以从这里下载,描述在这里。

代码中normalize函数用于对feature进行归一化处理,可以尝试一下去掉normalize过程,对于这个数据集会得出很出乎意料的结果。

概率解释

以上的讨论中,得出 y x 的关系是线性假设,使用梯度下降也可以从高数中得到依据,唯有损失函数好像是拍脑袋想出来的。这里选择二次函数是有其理论基础的。

y x 满足以下公式:

y(i)=θTx(i)+ε(i)

其中 ε(i) 称为误差,可能由两个原因产生:feature选择的不合适;随机噪声;

又假设 ε(i) 独立同分布,且满足均值为0,方差为 σ2 的高斯分布,即:

p(ε(i))=12πσe(ε(i))22σ2

也就是:

p(y(i)|x(i);θ)=12πσe(y(i)θTx(i))22σ2

以上是一个关于 y X 的公式,可以定义一个似然函数,形式如同上式,但是似然函数是关于 θ 的公式:

L(θ)=L(θ;X,y)=p(y|X;θ)

根据之前 ε(i) 的独立性假设, L(θ) 可以记做

L(θ)=i=1mp(y(i)|x(i);θ)=i=1m12πσe(y(i)θTx(i))22σ2

现在已经观察到了很多数据( x y ),那么什么样的模型才能让这些数据出现的可能性最大。这就是最大似然估计的出发点,也就是求解 θ 以最大化这些数据出现的概率,即最大化似然函数 L(θ)

关于最大似然估计方法更多解释可以看这里。

当然更多时候最大化的是 logL(θ) ,而不是直接最大化 L(θ) ,因为log函数单调递增函数,所以这个转化不会影响 θ 的最终取值。

l(θ)=logL(θ)=logi=1m12πσe(y(i)θTx(i))22σ2=i=1mlog12πσe(y(i)θTx(i))22σ2=mlog12πσ1σ212i=1m(y(i)θTx(i))2

因此最大化 l(θ) 也就是最小化:

12i=1m(y(i)θTx(i))2

也就是之前出现的 J(θ)

至此,我们从概率和最大似然估计的角度解释了 J(θ) 选择这个二次式是合理的。

 Dec 16th, 2012  Algorithm, Machine Learning

from : http://yangpengg.github.io/blog/2012/12/16/linear-regression-and-the-theory/

你可能感兴趣的:(learning,machine,Python实现,Regression,Linear,SGD,bg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