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商城开放平台化之忧:问题商品概率增高

既然经商,为的就是赚钱。与淘宝力推淘宝商城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今卓越、京东、当当、淘宝商城等网络商城大打“开放平台”牌,在数千万、甚至数亿美 元投资重金打造出顶级网络购物品牌后,这些网络商城都迫切地希望赢利和赚钱——此时,吸引商户入驻并收取相应“租金”就是一个好办法,美其名曰叫做“开放 平台”,普通消费者并不明白其含义。

  《IT时报》忧虑地将这种模式称为“淘宝化”,由此引发的后果是,虽然网络商城对入驻商家进行相关资质的审查,但是这并未能避免假货的产生,说白了,消费者在当当、京东等买到问题商品的概率越来越高。

  在一般消费者眼里,网络购物大致分两种:淘宝(C2C,个人卖家对客户)和淘宝商城、卓越、京东、当当等网络商城(B2C,商家对客户)。其 中,淘宝是便宜的代名词,而网络商城则代表质量保障。网购时买到假货应该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许多人的印象中,C2C平台已成为滋生假货的温床,而对于 B2C平台则持较信任的态度。

  有经验的消费者会去淘宝“淘”便宜货,而且通常总消费金额不高,在淘宝购物之前已经对质量瑕疵和假货等可能遭遇的情况有所心理预估,就算买到问 题商品也不至于遭到太大损失。而网络商城就不一样了,消费者就是冲着100%正品的金字招牌去的,常常购买液晶电视、空调等大件商品,即便媒体上充斥着消 费者对网络商城的各类投诉,但仍有大批消费者无奈地认为,在网络购物的大范畴内,网络商城是最靠谱的渠道。现在来看,事实并非如此。

  IT时报记者 郝俊慧 钱立富 王昕

  漫画 狐狸蜗牛

  淘宝商城:恶疾难改

  “品牌正品 商城保障”,每个进入淘宝商城的网友,都可以在其首页看到明晃晃的这8个字。大量买家冲着“正品”二字,从C2C的淘宝转投商城怀抱。然而,在本报去年 3·15《淘宝商城的假货哲学》报道中,不少消费者都在商城中买到了假货,如今1年过去了,情况有改善吗?

  “淘宝第一大店”被诉售假

  “只要是经常上网购物的买家,我相信他们和我一样。”一名普通网购用户王小姐笃定地说:“即便在号称100%正品的淘宝商城上,只要花上10分钟,准保就能找到一件或一批假货。”

  2011年3·15前夕,一则消息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于淘宝商城。广州市芳奈服饰有限公司将淘宝商城“娇贵人”旗舰店及淘宝网一同告上广州 天河区法院,要求赔偿50万元并登报道歉。该服饰公司称,淘宝上约有4000家网店销售其公司享有商标权的假冒商品,除了“娇贵人”外,还有其它数十家商 城网店,甚至还有淘宝第一大店“柠檬绿茶”。

  这起案例让淘宝颇有点尴尬:根据淘宝商城入驻的规定,旗舰店必须是“企业以自有品牌(R或者TM,即商标已注册成功或正在申请注册中)入驻淘宝商城,”被诉的“娇贵人”显然不符合此规定。由此引出的疑问是,到底淘宝商城有没有按照规定审核商户资质呢?

  6000元买两个授权

  “代理申请淘宝商城,代办入驻淘宝商城,代办淘宝商城入驻……”在搜索引擎中输入“淘宝商城 代办”,很快便跳出许多类似的信息。

  经过一番查询,记者找到两个自称可以帮忙完成“淘宝商城入驻”的代办者。

  “请问是否可以帮忙入驻淘宝商城?”记者问道。

  “当然可以。”一位自称有朋友在“新签组”(负责审核淘宝商城资质的部门)的代办者回复道。

  “需要什么手续吗?我有批发渠道,但没有授权书。”

  “没问题,6000元,提供你两个授权。”

  “我用你的授权入驻后,可以卖我自己的东西吗?”

  “当然可以,专营店都是这么做的。”

  “那你给我的两个授权是什么?”

  “我现在还不知道,反正我这里商标很多,最后肯定能保证你入驻,卖你想卖的东西。”

  而另一位代办者则开价4000元,只要提供营业执照和税务证明便可以在半个月内帮记者申请成功。为了让记者放心,两位代办者都打出了“入驻后付款”的放心牌,“100%包你入驻。”

  授权书很“山寨”

  淘宝的授权审核到底严不严格呢?在一个“淘宝商城”商家聚集的QQ群里,一位自称负责某淘宝商城数码店的网销人士,向同行们揭示了如何通过淘宝 商城审核的秘诀,“我们希捷、日立的授权,都是拿别人的真授权书PS(利用电脑软件制图造假)的,金士顿的授权书连公章都没有,就是老板自己签了个名,就 这都过啦。”至于品牌商给的编号?“编一个啦,淘宝又不知道真假。”

  记者登录这家网店,在“公司授权”里面果然有两张授权书——一张为西部数据公司的授权书,一张为SANDISK的授权书,其中SANDISK授权书仅为一张A4打印纸,并附上了中国区销售总监的英文签名,而店内销售的其它诸如希捷、日立等品牌,则并没有公布授权书。

  当当商店街:消费者维权难

  当当商店街的模式与淘宝商城类似,同样吸引商家入驻,销售其自家商品。商店街于2010年4月当当网新版上线时同步推出,运营至今,入驻商家数量和销售商品均有一定规模。目前,该模式已招来京东商城和卓越的争相模仿。

  问题商品退货难

  小武是一名高三学生,2月11日他在当当网下订单,花290元购买了一双阿迪达斯三叶草牌鞋子,“是替同学买的,他相中了这款。”网页图片上鞋子显示相当精美,但是一个星期后收到货,却让小武大失所望,“一看就是假的,做工非常粗糙。而且鞋标也有问题,是假标。”

  小武表示,鞋子销售方并非当当网自身,而是入驻商家“来此购户外装备专营店”,出售阿迪达斯、耐克、匡威等品牌鞋子,以及各种户外用品。一看买 来的是假货,小武随即在当当网上提交退货申请,但是过了几天没有反应,于是又在QQ上联系出售鞋子的入驻商家,但是对方也不回信息。

  于是小武直接致电商家,要求退货,交涉后对方答应了他的要求。谁知卖家收到小武寄回的鞋子后表示鞋盒上有胶带,影响2次销售,即使退款也只退给 小武100元。这让小武很愤怒,“鞋盒上有胶带,是因为物流快递的关系,跟我又没有关系,凭什么不给退货。”于是小武打电话给当当客服反映情况,后来对方 终于将290元货款全额退给了小武。

  虽然最终没有受到损失,但是小武对其中过程感到相当不愉快,“B2C商城上的卖家怎么这样欺负顾客的”。

  产品编号货不对版

  在当当网上,如果买到不那么放心的产品,想要退货不是件容易事。2月22日,当当在网上发布公告,宣布了对“假货和价格问题的举报方式”,其中 提到,如果消费者认为购买的当当产品是假货,并能提供国家相关质检机构的证明文件,便可以向当当发送假货举报邮件。这下可难住了李小姐,一气之下她将自己 的遭遇投诉到“3·15消费电子投诉网”。

  2011年2月19日,她在当当网购买了一盒YSL圣罗兰普普风格甜美蜜粉盒,本着对当当网的信任就签收了。然而不久后,李小姐查询一份名为 《2008年4月份获卫生部批准的化妆品目录3》的文件后发现,自己手中这盒化妆品外包装上注明卫备字号为(2008)第2505,而这个卫备字号所对应 的商品为“名称:海蓝之谜身体修护霜;批准文号:卫妆备进字(2008)第2505号 ”,此前她购买过的其他化妆品都能对应上。

 于是她就给当当客服打了投诉电话,说好1个工作日后回复,却一直没有回应。此后她又将此文件目录和产品截图发给当当,同样石沉大海。直到3月初,在李小姐向媒体投诉一天后才接到了当当的电话,两天后,退货成功。对她来说,当当的假货举报方式实在很霸道。

  “当当给我的解释是,我查询的那个目录是旧的,编号改变了。”李小姐告诉记者,虽然当当并不承认自己销售的是假货,但当她退货后再次登录当当 时,这款商品却消失不见了,“这款产品还有个致命缺点,盒子外没有中国检验检疫的防伪标记,而我购买的其他进口化妆品,都有这个标记,对此当当也没有解 释。”

  自营、非自营商品混在一起卖

  《IT时报》记者随机进行了一次小规模调查,“请问你们知道当当网的‘商家’(即商店街)频道中销售商品与其他常规商品有何不同吗?”

  结果被访者中无一知晓。其实,当当网商店街的销售商品非当当自营,而是由品牌商户提供。

  现在,这种被称为“开放平台”的模式已被卓越(确定第一季度上线)、京东、当当三家国内最大网络商城采纳。虽然“自营”和“非自营”商品被分门别类的摆放,但网站对不同的商品属性并没有明确标识,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辨识。

  不仅如此,网站的搜索功能里也未对“非自营”商品进行屏蔽或者区分,如消费者在搜索条中输入“诺基亚”,那么网站直营与加盟商家销售的诺基亚手机都会一起出现在搜索结果中,给消费者的挑选商品带来很大迷惑性。

  入驻商户:资质、授权就是一本糊涂账

  网络商城开放平台后,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大量商家涌入,资质审核难保做到万无一失,虽然网络商城用“知名品牌,正品行货,直营低价,快速方便”这样美妙语句描述自己的经营模式,而实际情况却难以令人放心。

  部分商家无网络销售授权

  “Jabra捷波朗手机配件直营店”(又名:捷波朗当当旗舰店)是当当网中的一个入驻商家,销售丹麦捷波朗品牌的蓝牙耳机等数码产品。

  捷波朗方面向记者表示,“虽然这家当当网上的店铺确实没有得到我们网络销售授权,不过问题不大,它是我们的代理商,销售商品没有问题。”

  而记者在这家网店的“商家简介”一栏中,却未看到任何与代理商、经销商身份有关的信息,其网上所有信息均为捷波朗公司的官方介绍。也就是说,不知情的消费者完全可能将其当成捷波朗的直营店,这家网店的做法颇有偷换概念、误导消费的嫌疑。

  据业内人士透露,与这家店类似,大多数入驻商户一般都是某品牌的二、三级代理或分销商,有些仅仅是从代理商处进货的小商家,一般很少商家能拿到网络授权,如果他们坚持销售自己代理的产品,那就算是很好的了。

  行货、水货同时销售

  虽然淘宝商城、当当等都宣称会对卖家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但就算那些硬件达标的公司,同样存在销售问题商品的隐患。

  “悦龙手机专营店”是入驻当当的一家手机销售商店,据称公司总部在深圳,专业从事手机及配件的批发和零售。为了一探究竟,记者专程前往其位于上海民立路嘉里不夜城二期“悦龙手机”的办公室。

  这是一间带转角的一居室,看起来十分简陋,一张旧沙发,办公桌也是旧的。除了3台电脑之外,没有任何办公用具,甚至没有一台样机展示,让人不禁担心这是不是一家皮包公司。

  此情此景,令记者不禁联想到在“悦龙手机专营店”的“商家公告”中,曾赫然写着“本店为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官方直营店”,实在大言不惭,让人啼笑皆非。

  店内由两个年轻小伙负责销售,通过网络查询价格向买家报价。一位小伙向记者表示,他们在当当和淘宝上都有网店,行货和水货生意都做,一般当当上卖行货,“至于淘宝上卖的手机,那就说不清了。”

  同样,“加加职能手机专营店”的实体店也位于上海新客站附近,其经营规模相对较大,光员工就有四五名,不过该店家同样表示,自己除了在当当网销售外,也在淘宝(非淘宝商城)开有店铺,而且同时经营行货和水货生意。

  中国有句老话叫“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近期卖家之间串货的新闻频出,如在淘宝商城下单,竟由京东送货;或是在当当下单,却又京东送货……要一家同时在淘宝和网络商城销售行货和水货手机的商家保证永不串货,一个字,难!

  品牌商:只剩下无奈

  2009年底,著名药妆品牌雅漾高调进行网络打假,发声明称所有网络上销售的雅漾产品都没有获得雅漾的官方授权,并给淘宝网发去律师函,要求淘宝网停止雅漾产品交易。当时,雅漾方面也发现淘宝商城上有店铺私自伪造雅漾的授权书,进行产品销售。

  网络商城中均有“非授权”产品销售

  现在雅漾依然在坚持他们的政策,不在线上进行产品销售,包括自己的官方网站也是如此,更不允许授权零售商在线上销售,“我们的产品只在指定专柜 销售”,雅漾品牌的拥有方——法国皮尔法伯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负责人郭民对记者表示。虽然雅漾态度鲜明,但是记者发现,现在一些B2C平台,包 括当当网和淘宝商城,仍有大量入驻商家在出售雅漾产品。

  这些产品是从何而来呢?郭民认为不可能是雅漾授权零售商出售的,首先雅漾在跟授权零售商签订的合同中,明确规定产品只能在指定的专柜进行销售, 不得在专柜之外包括线上的渠道销售,“这是条红线,一旦发现零售商违规,立即会取消资格,没有商量余地的。”其次,郭民认为通过正常渠道销售,授权零售商 已经有较大的利润空间,有着很好的回报,“他们没必要再去碰这条红线。”

  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郭民上网上商城查看了一番,很快就发现问题。“比如活泉水喷雾,网上卖106元,实际上比正常零售价打了62折,零售商 都拿不到这个价格,所以这些根本不可能是正品。还有保湿水网上卖137元,这跟我们代理商拿货的价格差不多,所以不可能是代理商卖的。”郭民说道。

  他还表示,前段时间雅漾发现一些广东小厂子生产的假雅漾产品在淘宝商城上有流通,“三个产品加起来才105元,明显是假货。”

  假货打不尽

  即使发现淘宝商城上有假货出售,雅漾为何不再打假呢?郭民对此显得颇为无奈,“打不干净,我们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打假。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告知消费者不要去网上买雅漾产品,并约束零售商不在线上销售。”

  与雅漾相比,另一家全球知名品牌UGG对于网上假货似乎更加“无动于衷”。现在很多女孩都有一双貌似简单又普通的雪地靴,靴后跟印着“UGGAustralia”的LOGO。

  而UUG目前在国内只有四家专卖店,“北京一家、沈阳一家、上海两家”,UUG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那么这满街尽是UGG LOGO的靴子是从何而来呢?很大一部分来源于B2C网站,无论是在当当网还是卓越,记者都看到有入驻商家在销售UGG靴子。“网上销售的都是假货,太多 了,没办法打”,UGG相关人士说道。

  原罪:平台管理漏洞多

  假货问题的出现,反映出网络商城对入驻商家的管理存在漏洞。虽然网络商城要求入驻商家提供企业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企业法人代表证书、品牌授权书等相关资质证明,不过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不满足条件的商家依然能“曲线”进入网络商城的开放平台:购买网店或者贴牌。

  店铺转让生意热

  去年媒体曾热炒过网店租售生意火爆,不过这指的是C2C网店的交易,而现在B2C平台上网店的买卖现象也多了起来。记者在多家网站上都看到B2C网店出售的信息,包括淘宝商城网店和当当网店铺。

  “淘宝商城营业中的服装服饰专卖店,出租或转让。”记者拨打了帖子中留下的联系方式,对方表示网店已经出售了,便挂了电话。

 

 在一个帖子中,店主称自己经营数码相机,月销售额30万元左右,但是由于没有时间打理所以出售。记者以买家的身份与店主进行了交谈,对方说:“我淘宝商城上的店铺名称叫润博数码专营店,主营的是海尔和爱国者两个品牌”。

  记者登录其网店后,发现出售的产品以爱国者产品居多,包括数码相机、数码相框等等。不过店主开出的售价出乎了记者的预料,20万元而且不让人还 价,“带公司营业执照,2个银行账户一起转让的,而且还有品牌授权书”,店主解释道。他还表示,如果没有供货渠道,他也可以帮忙介绍。

  另一个转让店铺的卖家是在东莞,“我有其他发展,所以想把当当店铺转让掉”。这位店主告诉记者,他以前向当当交纳了3000元的质保金,现在店 铺的转让价格只要4000元,“我只多拿了1000元。”网店登记注册的信息是和公司银行账号捆绑在一起的,店主称他可以去找当当的人,把他的公司银行账 号换成记者的。

  店铺买卖行为的存在,很显然让一些此前无法通过资质审查的商家在网络商城上“安营扎寨”,使得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成为可能。

  商家进货渠道混乱

  而入驻网络商城的另一种“曲线”方式,使得品牌授权形同虚设,这就是贴牌。在当当网商家QQ群中,记者询问是否有商家愿意出租或者部分出租店 铺,有卖服饰的商家回应称:“可以把产品放在我们的店中销售,不过要换成我们的品牌。你 如果没有品牌,就不需要再通过其他途径弄品牌授权书了。”

  即使一些入驻商家向平台提供了品牌授权书,但是也难以保证非正品的流入。雅漾上海代表处负责人郭民表示,“供应商往往会提供一张造假的授权书,而平台方面很难控制信息的正确性,没有能力去确认授权是不是真的。”

  “维权在线”律师团点评

  淘宝商城、当当商店街等B2C身份存疑

  “淘宝商城”实质与“淘宝”无异?

  IT时报“维权在线”律师团观点中明确指出,淘宝商城、当当的商店街、京东的品牌直销等,从本质来看就是C2C,也就说,消费者即便在这些地方 购物,其本质与在淘宝C2C卖家中购物是一样的。消费者的维权对象是入驻商家,而非淘宝或当当网等大公司,这对消费者权益保障增加了更多不确定性。

  商建刚:淘宝商城等不是B2C,是C2C

  (国家动漫游戏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秘书长,上海市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业务研究委员会主任)

  当消费者在淘宝商城、当当商店街等购物时,需认清的重要一点是,你的交易究竟是与谁发生的?是与淘宝商城、当当网,还是与其中入驻的商家,这关系到消费者最终的维权对象。

  从当当商店街内的销售商品介绍来看,其售后服务由入驻商户提供,其中销售商品的选择和物流都完全由入驻商户控制,那么对于交易的权利瑕疵责任担保和质量瑕疵责任担保均由入驻商家提供,而非淘宝商城或当当网。

  消费者在淘宝商城和当当商店街等网络购物时,货品从入驻商家的仓库发出,从交易本质来看,交易双方是消费者和入驻商家,淘宝商城和当当网等仅是平台,而非“当事人”。这些都具备明显的C2C特征,相信许多消费者对此存在认识误区。

  仅从当当商店街来看,其存在以下问题:

  1、消费者从当当商店街购物,消费本质从B2C变成了C2C,消费习惯被改变,当当网有义务明确提醒用户,如网站首页等都应有明显提示。

  2、虽然当当对消费者提出了“假一赔五”等保障措施,并对入驻商户进行售假惩戒,但其惩罚难以达到目的,从而实现正常合同履行保障。

  3、商店街销售商品的售后服务由入驻商家自己负责,存在问题。如某商家提出“商品自售出日起至七日内有非人为质量问题凭有效检测报告可选择退换货”,消费者根本不可能在七日内取得有效检测报告,该服务承诺毫无意义。

  4、在商店街销售商品价格标识处,大字体标明“当当价”,而入驻商家名称则较小,不显眼,消费者难以辨识出销售商品的出处。

  要更好维护消费者权益,建议网络商城引进类似Paypal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由它们来承担保护消费者的责任,让消费者在收货后再进行支付确认,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网络购物的纠纷。

  李立:商户售假,平台将负连带责任

  (上海腾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上海市信息法律协会副秘书长)

  就目前法律而言,消费者负有举证责任,因此一旦消费者怀疑自己购买的商品是假货,也必须提供证据证明,从这点来说,商家的规定并非霸王条款。但 从商业角度而言,为消费者设置过高的举证门槛,并非明智之举,体现了一种对消费者不友善的态度。因此,在法律尚不健全、第三方组织短期内也无法有效监管的 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市场竞争拉开各网站间的距离,让消费者用脚来投票。

  根据最新的《侵权责任法》,以往经常被网购平台引用的“避风港”规则,正在起变化,如果入驻的商户的确有欺诈行为,在品牌、原料等方面造假,那 么平台很可能要被判负有一定的连带责任。但是,这需要法院有一定时间去实践和判断,而且各地法院的判罚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只有这样的案例增多,并经过 一定阶段后,最高法院才会给出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标准或者解释。

  游云庭:平台审核存在难度

  (上海大邦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律师)

  在B2C平台上,收取商户保证金网站的“注意义务”要比普通C2C平台高,一旦出现售假现象,其连带责任被判定的可能性很大。虽然现在像淘宝、 当当这样的网站也都收取保证金,但金额并不很大,对售假的惩罚性措施太低,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同时也给网站自己增加了风险。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作为一个网络平台,对所有产品进行审核,也确实有一定难度。由于网络限制,淘宝商城收到的卖家资料也都是复印件,很难对原件进行审核,技术上还是有难度。除非,淘宝商城要求卖家采用公证原件的方式,这样才能彻底堵上漏洞。

  刘春泉:应加强对入驻商家管理

  (上海泛洋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

  消费者在网络商城那儿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主要的责任还应由商家承担。好比一个百货商城,里面入驻不同品牌厂商,消费者购买的产品出了问题,肯 定会直接去找商家的,而非商城管理方。但是网络商城也要加强对入驻商家的管理,不能让出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入驻其中,最大程度地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时报评论

  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有条“沟”

  郝俊慧

  一直以来,电子商务平台都有一个“避风港”,只要在接到投诉人申请后,删除了侵权商品链接,便可以免责。然而,随着电子商务逐渐向B2C领域倾 斜,“避风港”的效力正逐渐减弱。收了商户钱的网络商城,与线下的传统商场,应该要承担同样的监管和连带责任。尤其是《侵权责任法》发布后,这些电子商务 平台再不能说,“此事与我无关”。

  说到底,还是造假、售假成本过低。在线下,消费者如果买到假货,第一可以找商户,第二可以找商场,再不济还能找消协,或者找工商局来查处,而一旦进行到行政程序,除了买一赔一的惩罚性措施外,工商部门还将给与一定的行政处罚,这些措施对售假者和商场都是一种威慑。

  可到了互联网上,这种当面可以解决的问题,便成了虚无缥缈、遥遥无期的待解决问题,最多在几番扯皮之后,退货了事。没有惩罚性的措施,商家还是该干嘛干嘛,而网站,自然也不会轻易将这些“财神爷”推出门外。

  不过责任也不能全部推给这些平台,在几天的采访中,记者发现,消费者希望拿到购买假货的证据非常难。和企业的工商信息可公开查询不同,很多品牌无法提供有效的审核查询路径,也是网上假货横流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匡威等几个国外知名运动品牌为例,在互联网上根本无法找到它们的公司地址和电话,即使消费者想找厂家出具证明,也只能铩羽而归。即便是西部数 据这样看起来很高科技的公司,拨打其售后电话,也查询不到授权信息,客服甚至直接表示,不排除有个人私下操作的可能。这些对旗下代理管理不透明的公司,自 然也被造假者青睐,反正消费者也没办法举证。当然,淘宝想要审核这些授权的真伪,想必也同记者一样,难以找到合适的渠道,因此,也只能因陋就简,简单审核 了事。

  其实,建立一个透明的、无假货的网购平台,是一个系统工程,法律要加大惩罚力度,平台要严格审核制度,至于品牌厂商,为了自己利益着想,还是提供更透明的信息吧。否则,让消费者和媒体承担所有的打假责任,岂不是有点不公平。

  请不要在“100%正品之路”上倒退

  王 昕

  换个维度,我们再来将淘宝商城与当当的商店街等做个比较。

  淘宝商城推出之时,泾渭分明地与淘宝划清了界限:买家登录时有独立的网页,用“品牌正品 商城保障”的口号确立与京东、当当等类似的正品保障。可惜的是,在迅速做大淘宝商城规模的压力下,许多良莠不齐淘宝卖家的涌入反而造成了“商城”品牌可信度的降低。

  相反,当当的商店街等却未与当当网站脱离,而是“融为一体”了:商店街网页内没有明确标识,自营、非自营商品区分不明显。一旦入驻商家出现卖假售假等情况,受损的是当当、京东等的品牌。

  由此得出非常有趣的结果是,我们发现淘宝和网络商城正从两个截然相反的出发点,向同一个中间目标迈进——那就是,吸引卖家入驻,收取租金。

  诚然,网络购物平台确实赚钱不易。淘宝是马云承诺要免费的,但不断增加的隐形开店费用已令中小卖家不堪重负,淘宝商城因此被寄予厚望。同样卓 越、京东、当当一边大打价格战,价格已经低到原厂都看不懂,想要赚钱更是不易。由此,“收租”似乎成为了网络购物平台最理想的盈利模式。

  令人遗憾的是,至今为止,人们选择网络购物的最大原因并不是便捷,而是便宜。网络购物的诚信度仍未得到大众的认可,几乎没有人认为网络商城卖出 的商品会比线下商店的“正宗”,这是任何网购平台至今没有迈过去的坎儿。如今,又要搞商家入驻、开放平台了,这么干的话,钱是迅速赚到了,而消费者中的口 碑呢?

  消费者可不愿意看到卓越、京东和当当“为三五斗折腰”,在100%正品前的最后一公里停步不前。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商城开放平台化之忧:问题商品概率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