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鲧是水害工程的代表人物,禹是水利工程的代表人物。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错误的水工程,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有鉴于此,选择鲧,还是选择禹,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一 、鲧堵派水工程和禹疏派水工程
大约一万年前,中国逐渐进入农业社会。为了农作物种植和定居生活,人类开始对自然水系和自然水环境进行改造,打井、挖渠、筑坝,吃水、灌溉、防洪。此后,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加,对水环境改造的领域越来越广泛,改造水环境的工程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对于那些追求并实现对人类有利的水工程,通常称之为“水利工程”;而那些能够导致伤害人类的水工程(例如用于军事目的的水工程,以及错误的水工程),通常称之为“水害工程”。由于大多数水工程都存在“水利兼水害”现象,而且许多水利工程也会转变成为水害工程,因此笔者多次建议使用“水工程”这一中性名词(水利部也应该相应更名为水工程部,或者水资源部);至于某一水工程的利弊得失,通常都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水害工程代表人物是鲧,他的水工程技术核心是“堵”,即用人造工程把自然流动的水堵起来。最著名的水利工程代表人物是禹,他的水工程技术核心是“疏”,即顺应客观规律把自然流动的水疏通、疏导开来。
相传鲧与禹是父子关系(其实他们很可能生活在相隔很远的不同时代),鲧治水失败后,受到严厉的惩罚。禹治水成功后,被称为大禹、帝禹,成为一代名帝,划分九州,亲自率领环境大臣和工程技术人员,实施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国土资源考察,撰写国土资源白皮书《五藏山经》,绘制《山海图》(此图久已失传,1999年9月9日由笔者与画家孙晓琴根据《五藏山经》记载,共同合作历时多年,复原为42平方米的巨画《帝禹山河图》)。
客观的说,鲧堵派的水工程并非一无是处。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于追求眼前利益和受益者利益,而严重忽视了长远利益和受害者利益。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多,除了不平等的利益追求和利益分配之外,主要涉及到科学认识水平不够高而导致的局限性。对比之下,禹疏派的水工程,着眼于获得可持续使用的水资源,同时尽可能少的人为改变大自然,其典范水工程之一是都江堰。
二 、近现代鲧堵派水工程:中国水资源全面萎缩
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乃是中国历史上水工程建设规模最大的一段时间。这是因为,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和平发展阶段,而且拥有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先进,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大,人造地形的规模也越来越庞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水工程,以建造水库大坝为主,而水库大坝基本属于鲧堵派水工程。其他水工程,例如跨流域远距离调水工程,例如陆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西线工程,由于需要建大坝拦水,因此也属于鲧堵派水工程,据此可知我国长期采取的是“以鲧堵派为主”的水工程战略。
根据水利部官方网站2006年5月11日内容:截止到l997年底,我国共有水库8.5万座,居世界第一位。全国己建、在建总库容20亿m3以上的大型水库有47座,坝高l00m以上的大坝有53座,装机容量50万kw以上的水电站有37座。
《水利发展研究》2005年08期发表王亚华的文章《全球视角的大坝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公共政策调整》认为,中国的大坝数量占世界总量的52%,是美国的3倍,印度的5倍。尽管如此,中国的水能资源只开发了24%,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对能源日益扩大的需求,新世纪的头二十年正在掀起新一轮的筑坝热潮,21世纪全球水坝建设是中国的世纪。
但是,随着近半个世纪我国建造的8万余座水库大坝的出现,这些水库在发挥蓄水、灌溉、防洪、发电和旅游景观等正面效益的同时,也陆续出现了许多严重的负效应。除了病险水库(占三分之一多)、垮坝事故(占百分之一多,重大垮坝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相当于大地震)之外,更严重的情况是内陆地区水库所在水系出现了水资源不断萎缩的现象,海河萎缩了,黄河萎缩了,淮河萎缩了,长江也开始萎缩了,整个中国的水资源出现了全面的萎缩。
当然,导致中国水资源持续萎缩的原因,不仅仅是水库大坝的风阻效应,而且还涉及到城市热岛和城市带热墙效应,以及世界范围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问题是,面对全球气温升高等自然因素,我们尚无有效的对策;但是,由于我们自身错误的水工程造成的水资源萎缩,却是可以通过我们的改革和努力,而得到扭转的。
三 、母亲河黄河:从天水奔腾到奄奄一息
千万年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豪迈崇敬地赞美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抗战时期的《黄河颂》激昂地唱道:“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黄河流域中下游的降雨仍然丰富,黄河的流量仍然非常充沛,当时治理黄河的重中之重仍然是加固加高黄河大堤,严防黄河决口泛滥。
但是,自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在黄河咽喉要道三门峡修建水库大坝,以及在黄河流域的太行山、吕梁山、伏牛山、秦岭等峡谷修建一系列水库大坝之后,黄河的元气大伤,黄河流域的水资源总量开始出现持续萎缩的趋势。到了20世纪80年代,黄河下游已经不再发生决口险情;到了20世纪90年代,黄河下游开始频频出现断流。进入21世纪,黄河已经从天水奔腾的大河变成了奄奄一息的细流;再加上数不胜数的水污染事件(应当以破坏环境罪、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千万年来哺育中华民族成长的母亲河,如今已经被糟践的污秽不堪。
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的众多支流,同样发生了细流、季节流、断流和严重污染。历史上原本可以航行楼船的汾水,早已没有了当年的风采;20世纪60年代几乎水淹天津市的海河,不得不从滦河调水。从北京乘京广线南下,列车经过许多很长的铁路桥,桥下几乎都是干涸的河床或者仅仅有着微弱的水流;这是因为,华北平原上原本水量丰足的滹沱河、子牙河、滏阳河、漳水,它们的水量在20世纪后期持续在减少。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黄河流域水工程,事实上已经把奔腾咆哮的黄河治理成奄奄一息,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
导致黄河流域水资源持续萎缩的原因,除了自然气候大背景的变化之外,不能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超量抽取黄河及其支流的水,肆无忌惮的排放污染物,旱涝保收政策加重了地下水的枯竭,特别是鲧堵派水工程对水资源产生的负面效应。根据人造地形气候学原理,水库大坝对下游水汽向上游输送形成的风阻效应,能够减少水库大坝上游的降雨量,这种情况持续发生,其累积效应是相当明显的。
四 、主动脉长江:从浩浩荡荡到汛期水浅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年径流量9755亿立方米,远远超过珠江(3360亿立方米)、黑龙江(2709亿立方米)、雅鲁藏布江(1654亿立方米)、澜沧江(760亿立方米)、怒江(703亿立方米)、黄河(650亿立方米)、闽江(629亿立方米)、淮河(611亿立方米)等水系,堪称中国水资源的主动脉。上述数据引自《中国自然地理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年版),其资料截至1997年12月31日。
1998年夏,长江中下游出现汛期危机,沿江堤坝屡屡发生管涌甚至溃堤险情,为此中国政府组织有关省市地区军民全力以赴投入到抗洪斗争之中。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仅仅过了8年,在2006年主汛期,长江中下游的来水量急遽下降,以致出现了极为罕见的汛期水浅的现象,三峡水库流量仅每秒10000立方米,不得不关闭若干台发电机组,长江航运也受到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重庆直辖市以及川东、鄂西、贵北地区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持续约60天左右的高温干旱灾情,最高气温超过44摄氏度,重庆市的朝天门码头水位下降导致船舶搁浅,境内几乎所有的水库河流都近乎干涸,百年老井水枯见底,野生动物例如蛇类大白天与人争水,农作物干枯绝收,农民望着干裂的田地欲哭无泪。
显然,面对这种极大的灾害性气候事件,有必要寻找出导致灾祸形成的所有因素,包括自然的因素和人为的因素,只有找出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在没有得出最终的结论之前,应该像刑警破案一样,不轻易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特别令人不安的是,2006年夏季汛期出现的重庆高温、长江水浅,很可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它标志着长江也在步黄河之后尘,从此开始进入水资源萎缩期,这将威胁到国计民生和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一旦长江中下游缺水,将对我国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危机,而且会央及上海(长江出海口一带的海岸,会因为泥沙输送量减少而坍塌)。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7月正是三峡大坝完成封顶的时间,大坝高度进一步增加到185米(海拔);与此同时,在长江上游的横断山脉的金沙江峡谷、澜沧江峡谷上,一座座水库大坝正在紧锣密鼓的施工,澜沧江上建造着2座大型水库和17座中型水库,金沙江上的水工程项目多达数百个。这些建造在深山峡谷上的水库大坝,对下游水汽向上游的输送形成了一道道人造的门槛,长江汛期水浅不能排除这些人造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的可能性。
五 、青藏高原水塔:从白雪皑皑到沙丘露头
青藏高原被藏民称为“雪域高原”,它是地球的第三极,平均海拔在四五千米之上,海拔六七千米的高大山脉比比皆是,山峰积雪终年不化的雪山犹如纯洁的圣水女神。到了夏季,青藏高原积雪的消融,成为雅鲁藏布江、黄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的源头活水,浩浩荡荡从青藏高原流下,滋润着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因此,青藏高原又被称为中国的水塔。
导致青藏高原水塔长期自然运转的机制,属于一种脆弱的连锁效应。一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二是寒冷的青藏高原对夏季的西太平洋水汽、南太平洋水汽和印度洋水汽,形成了强大的吸引力(与两地温差成正比),这种吸引力也是海洋水汽(包括台风)深入内陆地区并给沿途送来丰沛降雨的重要动力。三是青藏高原及其东部地区上的海拔相对低的深山峡谷,乃是海洋水汽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这是因为海拔越高的空气中的水汽含量越少,因此翻越喜马拉雅山的高层气流能够送给青藏高原的水汽相对很少。
在这种情况下,青藏高原的积雪越多,反射的阳光也就越多,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就越低,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温差也就越大,吸引到青藏高原的水汽也就越多,而水汽越多,青藏高原的积雪也就越多,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反之,青藏高原的积雪越少,反射的阳光也就越少,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就相应升高,青藏高原与西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温差也就随之减少,吸引到青藏高原的水汽也就越少,而水汽越少青藏高原的积雪也就越少,并形成恶性循环,而且有可能愈演愈烈。
令人不安的是,从20世纪末,青藏高原的积雪出现了持续减少的趋势,并且已经出现恶性循环趋势,白雪皑皑的山原越来越少,雪线越来越上升,冰川越来越后退。笔者2006年6月,从西宁经格尔木到拉萨、日咯则、林芝、波密、八宿、昌都、玉树、类乌齐、囊谦、玛多,回西宁,在青藏高原转了一圈。在沿雅鲁藏布江到日咯则的路上,惊讶地看到,许多山峰的向阳面出现了严重的沙化现象,在其他地方也见到露头的沙丘。更令人吃惊的是,以原始森林著称的波密,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转弯处,原本气候极其湿润,居然由于干旱而在2006年夏天的雨季发生了森林火灾。青藏高原东部的贡嘎山,海拔7556米,据旅游者称,去冬今春这里也是不见雪,让游人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随后就是重庆持续高温和长江汛期水浅)。
不能不令人深思的是,20 世纪末到21世纪初,青藏高原发生的最大的地形变化,正是横断山脉峡谷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水库大坝及其风阻效应(水库大坝风阻效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砍伐森林类似,都可以导致水资源的萎缩),而横断山脉的南北向的峡谷原本是印度洋和南海水汽向青藏高原渗透输送的极其重要的天然通道,堪称中国水资源的命脉。实际情况已经表明,目前青藏高原水资源已经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有鉴于此,必须当机立断,赶在大规模水资源枯竭之前,挽救青藏高原水塔。
六 、陆路南水北调:从刻舟求剑到南辕北辙
黄河流域出现整体水资源萎缩现象之后,水利部大多数专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从长江调水输送到黄河,输送到北京和天津,以及同样缺水的河北省、山东省和黄土高原。应该说,这是一种非常顺理成章的想法,而且通过渠道运河输水调水在古今中外有着许多成功的先例。
因此,水利部组织专家论证提交的陆路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方案,尽管有不少反对意见,仍然顺利地获得国家决策层的认可和批准,并对这些南水北调工程寄予了非常高的厚望:南水北调工程是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目标,为促进我国北方地区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可持续利用的水资源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它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完成后总调水规模达448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了一条黄河。总之,南水北调是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促进全国水资源整体优化配置的重要战略举措千秋伟业、战略举措
目前,陆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底开工建设,西线工程(包括大西线工程)也在积极论证。即使在今年重庆高温大旱期间,水利部仍然派出工作组,积极推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早日上马,力争于2010年开始实施建造西线一期调水工程。这是因为,继黄河流域水资源全面萎缩之后,近年长江中下游水资源也呈现出全面萎缩的迹象(2006年汛期长江水浅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转折点)。在这种情况下,陆路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非常有可能在建成之日,就会陷入无水可调的尴尬境地,一旦耗资数千亿元的水工程变成无用之物,完全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有鉴于此,水利部积极推动西线工程,乃是寄希望于能够直接把青藏高原之水调往黄河上游,再顺黄河向下游输送。
在笔者看来,如果说陆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中线工程,遭遇无水可调尴尬,属于刻舟求剑性质,没有考虑到情况在发生着变化(其实,东线调水工程,完全可采用更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和污水处理技术来替代;而中线工程实属拆东墙补西墙,原本就不该搞,因为丹江口水库之水根本就不够调用)。那么,陆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则属于南辕北辙性质。
这是因为,西线调水工程,需要建造多座200米至400米高的水库大坝,这些水库大坝的风阻效应,将进一步减少海洋水汽向青藏高原的输送量,势必推动青藏高原水塔进一步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并很快导致西线工程在青藏高原也处于无水可调的尴尬(实际上是惨败)境地,甚至触发尖锐的民族矛盾和冲突。显然,强行上马西线调水工程,乃是在铤而走险,其效果将是更彻底的毁掉中华民族水命脉青藏高原水塔。
七 、错批马寅初,人口倍增;误读王红旗,水源枯减
2006年夏季,重庆及其周边地区发生发生异常持续高温干旱,长江及其支流水量水位在汛期下降。这是一场非常严峻的灾难事件,找出造成这场灾难的原因,理应象警察破案一样,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为此,笔者8月11日在网上以“重庆高温41度,应该考虑三峡大坝的风阻效应”为标题并加注,重新贴出2004年写的一篇讨论三峡大坝与四川盆地“木桶效应”的文章。
该文在网上发表后,引起网友关注。不久,香港文汇报记者采访笔者,我指出重庆高温干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全球变暖等大气候之外,与人造地形有关的四个因素是,其一是三峡大坝的风阻效应,其二是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带的热墙效应,它们的作用是减少东海水汽向四川盆地的输送量;其三是横断山脉峡谷诸多水库大坝的风阻效应(该项起主要作用),其四是印度次大陆沿海城市带的热墙效应,它们的作用是减少南海和印度洋水汽向青藏高原的输送量。我的上述观点可见《我给重庆高温、长江水浅号脉开方》一文(网络版)。
但是,香港文汇报在报道我的观点时,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三峡大坝风阻效应是导致重庆高温的主要因素”。此后,国内外众多媒体都转载了香港文汇报的报道内容,国内诸多媒体在报道时并同时突出官方学者观点“重庆高温与三峡大坝毫无关系”。他们对今年重庆异常持续高温的解释是,全球变暖、副热带高压西移、青藏高原雪少。
此后,瞭望东风周刊记者采访我,我详细介绍了我的上述观点,但是在该刊发表的内容,并没有准确、全面介绍我的观点,而是突出官方学者“重庆高温与三峡大坝毫无关系”的观点(由于文中使用了不属于科学讨论的术语,笔者已发去电子函,要求该刊更正)。中央电视台“决策者说”专栏特邀官方学者和我参加访谈节目“重庆高温:三峡大坝惹得祸”,但是在录制和播出时,我的观点没有得到全面的表述。
事实上,笔者在接受上述几家媒体采访时已经指出,“全球变暖”可以被用来解释任何地方的任何气候异常现象,这种空泛的解释没有意义。也就是说,首先应该解释出,全球变暖究竟是如何造成重庆异常高温干旱的?如果全球是同步变暖,那么海洋水汽蒸发量会增加,向内陆输送的水汽量也会增加,应该雨水多才是;如果是不同步变暖,则需要解释不同步的原因所在。其次,应该解释副热带高压西移的原因是什么?青藏高原雪少的原因是什么?可惜官方气象学者并没有回答这些问题。为此,笔者提供的解释是,人造地形的风阻效应,减少了海洋水汽向我国内陆的输送量,造成青藏高原雪少、温升,青藏高原水塔效应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副热带高压难以与青藏高原冷空气形成交流,从而造成副热带高压西移,重庆持续高温干旱,长江及其支流水位水量下降等等一系列后果。
半个世纪前,我国学者马寅初指出,中国进入和平时期,有必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遗憾的是,马寅初的人口学说没有得到当时中国政府决策层的采纳,其学术观点受到绝大多数官方学者的批判,其本人甚至还受到政治惩罚和社会惩罚。由于错批了马寅初的人口论,中国政府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被拖延了十几年,以致中国人口很快就成倍增加。
我提出的人造地形气候学,指出水库大坝的风阻效应对气候的负作用,比砍伐原始森林对气候的负作用,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砍伐森林的恶果,人们已经有了共识,林业部门的伐木工人已经放下斧头,转而去植树造林。对比之下,水利水电部门目前仍然热衷于建造越来越高大的水库大坝,对水库大坝的负作用仍然缺少基本的认识,更可怕的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去思考水库大坝可能对气候产生的任何负作用;仿佛只要否定了水库大坝对气候负作用的观点,这种负作用就不会发生似的。
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黄河流域水资源已经出现持续萎缩态势;今年重庆持续高温干旱和长江汛期水浅,已经标志着长江流域开始进入水资源萎缩状态,这是极其重大的自然灾害危机。但是,更令人不安和不解的是,我国媒体对讨论这种灾难事件,表现出来的乃是相当的吝啬和没有言说的忌讳,几乎不肯拿出多一点点的播出时间和版面,来介绍各种不同学派的观点。笔者提出的“人造地形气候学”新学说,对重庆高温干旱、长江汛期水浅的深入剖析,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至今仍然没有一家媒体肯拿出稍微多一点的播出时间(例如专访)和版面(例如发表笔者的相关文章)。
这里有必要特别指出的是,笔者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撰文指出水库大坝风阻效应对我国内陆降雨量的负作用,此后十几年来黄河流域水资源确实在持续萎缩。2000年笔者在互联网上发表《横断山脉大峡谷:中国水资源的命脉》一文,并呼吁水利部停止在横断山脉大峡谷修建水库大坝,以保护长江流域水资源。但是,笔者的观点和呼吁,没有引起水利部等方方面面应有的重视,横断山脉大峡谷迅速修建起一座座水库大坝,与此同时长江流域水资源也随之呈现出越来越严重萎缩的趋势,其标志性转折点即2006你夏季重庆异常高温干旱和长江汛期水浅水枯。
对于笔者来说,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有关水资源的学术观点,以及自己的学术观点被媒体和其他学者误读,仅仅是一种学术层面的损失。但是,对于国家来说,如果未能及时采纳一种正确的水资源学术观点,那么其结果将是中国水资源的进一步萎缩、枯减,而长江流域水资源的萎缩、枯减,其后果不堪设想(影响数亿人口的生存质量和经济停滞,危及大上海的安全,引发深刻的社会矛盾和危机)。
八 、空中南水北调:让海洋向中国提供可持续水资源
众所周知,中国陆地的水资源,主要来自海洋水汽向陆地的输送。因此,如何让海洋向中国提供尽可能多总之,这是我国政府在国家投入分配上的一次战略转移,势必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的重大的深远的影响。
九、拿出勇气选择禹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民族生存之根基,水是国计民生之基础。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因此中国更需要可持续使用水资源的治理国策。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出现的水资源持续萎缩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如果继续选择鲧,势必给中国现在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造成深重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鲧,还是选择禹,正在考验中国人的智慧。笔者相信,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会拿出勇气,告别成见和偏见,告别部门私利,勇敢地选择禹。选择禹,就是选择用之不竭的水资源,就是选择可持续发展,就是选择更加美好的现在和未来。
时代呼唤大禹拯救中国水资源。半个世纪以来,我国采取了以鲧堵派水工程为主的战略,这种战略在取得许多重大成果和利益的同时,也付出了水资源全面萎缩的极为沉重的代价,黄河流域水资源已经萎缩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也进入了萎缩期,青藏高原水塔面临着全面崩溃的危机。上述事实充分表明,鲧堵派的水工程战略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必须立即改弦更张、另谋出路,否则悔之晚矣。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公开的、深刻的、客观的反思、总结并检讨鲧堵派水工程战略的利弊得失,把从“以鲧堵派水工程为主的战略”,转变到“以禹疏派水工程为主的战略”上来。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请“鲧”下课,请“禹”主持水工程工作,时代呼唤大禹,中国需要拯救水资源!
当然,时代不同了,我们今天请“鲧”下课,不是为了惩罚什么人,而是为了更加科学正确的认识自然,更加科学正确的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获得可持续使用的水资源,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