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怎样的人?

张小龙其貌不扬,极度朴素的外表很有可能给人造成误解。打个比方吧,如果说在北京人的眼里有两种人:当官的、老百姓;上海人眼里有两种人:城里人和乡下人;广州人眼里有两种人:老板和农民工———那么,张小龙就会很容易被当作后者。穿了浅灰蓝色西装的他,站在那些剃着小平头、一生短打扮、操着广式普通话的他的手下当中,乍看上去显得格格不入。


 男,1969年12月出生,湖南人。

  1987年考入 华中科技大学 (原华中理工大学)电信系;
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怎样的人?_第1张图片

  张小龙

[2]
1994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同年到 广州 工作,从事软件开发。此后,他开发了一款优秀的国产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 Foxmail
  1997年1月,开发FoxMail1.0beta(英文版)面世,并在winsite上公布。
  2000年4月18日,张小龙以1200万元的价格把Foxmail卖给博大公司,并任公司副总裁。
  2005年3月16日, 腾讯 收购Foxmail软件,张小龙加盟 腾讯公司 ,担任 广州 研发部总经理,全面负责并带领QQ邮箱团队。
  2010年11月20日,腾讯微信正式立项,由张小龙负责;2011年8月2日,张小龙被任命为 腾讯公司 副总裁,负责腾讯公司广州研发部的管理工作,同时参与公司重大创新项目的管理和评审工作。
  2012年8月,腾讯微信推出4.2版本。


我个人,算是的张小龙极其推崇的局外人之一。

坦率说,这跟微信的成功关系不大。

比结果更重要的,是其原因。

我第一次听说张小龙,是从马化腾口中。请看我 2006 年初的一段报道:

比起QQ,Foxmail的用户数量不过500 万,而且在网络业,收购用户的成功概率实则非常低。马化腾真正看重的,仍是Foxmail团队在邮件技术方面的积累:每年新增的网民数都是两千万左右,如果其中一部分人同时使用QQ和腾讯的电子邮件,那就是给他们上了双保险。
到目前为止,这一收购仍在整合之中。对于Foxmail的原有团队,从客户端邮件处理技术变为服务器端的电子邮箱技术,需要一个转化过程。但可以确定的是,腾讯一定会推出搭载于QQ的大型邮箱。虽然马化腾也不得不承认,此前腾讯推出的捆绑在QQ上的邮箱是一次败笔,但“使用过它的帐户超过1亿”—— 如果下一款信箱足够优秀呢?
我印象非常深刻,2006 年的时候,马化腾说,他自己都不爱用 QQ 邮箱。

也就是说,大概 6 年前,张小龙还不是我们今天所看见的那个顶级产品经理。

张小龙算是中国软件业和网络业的老兵了,他并不像我们今天所见的很多创业者一样,很早就被冠上了天才之名,他是一点点磨练出来的。

我相信,张小龙从一个普通的互联网产品经理,蜕变成一个今天红极一时的热门人物,背后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还多得多。

如果国内还有其他产品经理像张小龙一样,耐下心来,用十多年的时间打磨有限的产品,不停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那这个人也一样是值得敬佩的。

第二就是,微信的成功没大家像的那么容易。

要是所有腾讯系的产品都能一飞冲天,我们这些互联网人,就什么都别干,全去买腾讯的股票好了。
 
微信诞生之初,并不被内部重视,甚至因为被视为 QQ 的竞争对手而有着很大的阻力。

很多人可能忘了,第一版微信诞生的时候,只能用 QQ 号登陆,而它所有的对手都是直接调用通讯录的。当时我们跟身边的人讨论,都说这实在是太搞笑了,难道只能跟 QQ 好友在移动端聊天?

这就是大公司内部的阻力。

何况,微信的对手,是雷军、洪锋、KK Wong 坐镇的米聊。这三个人,从技术和产品的角度,在中国网络业绝对是强手——腾讯最终调用推广资源,已经是微信用 push-to-talk 证明了一个强劲的增长势头之后。

你也可以说,他是山寨了 talkbox。但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是,在微信的 push-to-talk 发布之前,我就在微博上看到过它的产品经理讨论说,talkbox 的语音包和传输速度有多少改善空间。

微信的成功,在我看来,是执行力加决心、对细节的关注度,以及主导者格局的胜利。没有决心和执行力,不可能在腾讯内部异军突起,没有对细节的关注,不可能后发制人超越米聊,没有格局,不会持续不断有条不紊的搞出新意思。

当然,不用讳言,腾讯的 DNA 在这里面也发挥了作用。腾讯最厉害的地方是,它1)深刻的理解中国需求,2)深入消化全世界最好的产品,不是抄袭而是将其最流畅的融入自己的产品。 中国能兼顾这两点的创业者不是太多,而是太少。

第三点就是张小龙的格局和人文关怀。

这方面,和菜头和李黎已经说了很多。聊可补充的,是张小龙曾经发过一条微信,是他对于屌丝人群的理解。
存在感指人离开SNS觉得自己与人群脱节被孤立而无价值。facebook等产品解决人的“存在感”问题。但这些产品在中国不能普及,中国人面临的问题比存在感还低一个层次,是“生存感”。可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有生存感压力,有存在感渴望,这群人就是“屌丝”。
能够对这个人群做如此精准把握,真的见功力。

最后想说一句,无论和菜头还是李黎,只要大家夸张小龙,就有一堆人在后面骂,说人家是软文。

我想说,你就不能先把精力放在研究别人的优点上吗?就算是软文,你有所收获就不好了?

一个看到别人赞誉文章就说是软文的人,是不是开放性和学习能力都太差了点儿?


15年前,张小龙是中国Top10的程序员。 
他一个人写代码,完成了Foxmail的头三个版本。 
Foxmail如此受到欢迎,以至于他不得不外放了语言包,让各种忠实粉丝翻译为十几种语言。 
直至今日,Foxmail被收购,QQmail推出,Foxmail的企业用户依然有数百万。 

在被腾讯收购之后,Foxmail开始了艰难的转变,从客户端转变为Web产品。 
一开始非常不顺利,最早的版本类似Web上的巨无霸,几乎无法操作。 
从程序员到管理者,从客户端产品经理到Web产品经理, 
张小龙度过了极为孤独的三年时光。 
三年后,他完成了第一次变形。 
QQmail被腾讯内部称为“七星级产品”。 
人们经常用一个例子来说明QQmail在产品体验上的细腻入微: 
如果你在邮件正文里提到“附件”,而你在发送时并没有粘贴任何附件, 
那么系统会立即提醒:您是否忘了加上附件。 
这一体验现在Gmail也有了。 

QQmail的成功,却让张小龙感觉到焦灼。 
因为邮箱对于大数量的普通网民而言,依然是一个门槛极高的产品。 
也许,教会他们用@符号都需要许多年。 
还有什么是海量网民所需要的产品? 
张小龙开始了他的第二次转变, 
从Web工具类产品,进入Web社交类产品。 

这一过程大约耗费了不到两年时间, 
难度比上一次更大,周折更多。 
张小龙和他的团队最先试验了阅读空间, 
这是跳出工具类产品的第一个接榫。 
做阅读空间貌似是一个工具,但是其中会有简单的人际互动。 
可以观察用户的行为和交互习惯。 

阅读空间获得了成功, 
于是就有了QQ邮箱广播的尝试。 
这是在QQ邮箱中试图打造一个类Twitter产品的尝试。 
163邮箱也做过类似的事情, 
但是这个项目失败了,用户和内容并入了腾讯微博。 
在邮箱的使用场景下, 
阅读空间的慢速阅读和深阅读是和邮箱调性相契合的, 
但是和快速流动的Tweets流却不能相容。 

于是,又有了QQ邮箱漂流瓶。 
这是一场试验, 
主题是:假设在大用户数量基础上,做轻SNS类应用,尤其是陌生人交友,是否能够获得成功? 
结果空前成功。 
每天的漂流瓶达到了骇人听闻的数量级, 
用户粘性也得到了非常可观的增长。 
这个试验的副产品是正视了普通网民内心深处是何等孤独。 
以至于他们愿意一次次用尽写瓶中信的每日三次机会, 
愿意一次次打捞蓝色页面中转瞬即逝的电子漂流瓶。 

第三次转变突然到来, 
张小龙的目光早已经从Web跳转到了移动互联网。 
只是一个简单的要求, 
团队中的程序员就从原来的岗位离开, 
开始学习手机客户端的编程。 
原来在QQmail手机随身邮上的经验, 
被广泛应用到了微信的打造过程中。 
新的手机团队不是做一个客户端, 
而是IOS、安卓、塞班三个客户端同时开始做, 
放出IOS版本之后,立即转安卓做下一个版本, 
安卓做完转塞班,然后再转回做IOS。 
这叫全天候手机开发团队。 
他们喜欢在黑夜里通宵开发, 
此时广州寂寥无人, 
适合集中精力并行开发。 
程序员三五成群,在工作区过道上低声讨论, 
有的就地开始做俯卧撑,以提振精神。 
有人把他们称为“矿工”, 
因为他们总是在黑暗里工作, 
而他们以这称号为傲。 

微信在8个月里就横扫了整个市场, 
比它炫的没它简单, 
比它简单的没它快, 
没有谁比它更快, 
哪怕在GPRS下,微信也能把进度条轻易推到底。 
万法归宗,唯快不破。 
在各家拼单点功能的时候, 
微信在11年下半年突然跳离主战场, 
在LBS和视频通话上布下两粒棋子。 
随即,在LBS上开发了“摇一摇”功能。 
满城的“卡嚓”声响起, 
无穷尽的寂寞之心终于有了简单的去处。 
从Web SNS产品到移动互联网SNS产品, 
张小龙第三跳只用了8个月。 

在这八个月里, 
微信从无人看好到炙手可热, 
巨大的转变下让张小龙感觉到更多的是孤独。 
在11年上半年的一个月时间内, 
他曾经一篇篇仔细读过几乎所有业界对微信的评价。 
读过一边倒认为微信无望的论调, 
读过各种关于微信抄袭KIK和Talkbox的指责。 
11年下半年,一起都逆转了过来。 
张小龙依然沉默不语, 
但是微信3.0的开机页面上放出了迈克尔.杰克逊的图片, 
边上写了MJ的一句话: 
"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谨以此版本纪念迈克尔杰克逊,感谢他的音乐陪伴我们的产品开发之旅。“ 
同年11月,TalkBox放出了TXT和图片输入功能。 
而此时,微信开始提供自定义透明背景头像、二维码名片, 
开始试验时尚感对产品流行度的影响。 

除了每周一次的网球,和每天深夜的音乐, 
张小龙没有什么别的嗜好。 
程序员时代的烟瘾一直保持了下来, 
他是广州深夜里最大的Kent消费者, 
沉默到像谜一样的男人, 
中国为数不多具有文艺气质的产品经理。 
他是那种因为喜欢《蓝莲花》歌词, 
就一定要问许巍买下版权, 
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他也是那种喜欢同事小女儿涂鸦, 
就把一幅涂鸦画和《蓝莲花》一样挂在QQ邮箱入口的人。 

如果世界上又出现了什么新鲜的APP应用, 
在发布后的48小时之内, 
如果你也下载尝鲜, 
可能你会遇到个名叫Allen的人, 
如果这人沉默不语,甚至连头像都没有。 
那么你也许已经遇见了张小龙。 


你可能感兴趣的:(腾讯的张小龙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