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最近由于程代展老师的优秀学生“逃离”科研的广泛讨论,把各方意见收集在这里。
最近中科院数学所的程代展老先生以真名实姓所写的一篇惋惜自己的学生转行的博文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原文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151.html
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
五年前,他在清华大学数学系四年级。他可以保送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参加了我们所的入学考试后,研究室建议我考虑他。面谈后,我同意了。
事情开始得非常顺利,他请我担任他大学毕业论文的导师,我给了他一个解矩阵半张量积方程的小题目。讨论了几次之后,他就做下去了。他很快进入角色,做了一些小的结果。他的毕业论文,我修改过。后来他告诉我,得了“优”。我也比较满意,觉得他赢在了起跑线上。
硕博连读的第一年,他在研究生院上课,接触不多。第二年回所,我很快发现了他的优点。从素质上说,他数学基本功扎实,和他讨论数学问题是一种享受。一些需要细想或计算的问题,交给他就好了。少则数小时,多则一、两天,一定会给你一个“Yes”或“No”的解答。
他在科研上的敏感性也很难得。例如在讨论布尔网络可控性时,他首先发现了控制传递矩阵的特性,我们一起,很快导致了一个很简洁的能控性公式。这个公式不久后被两个以色列人重新发现。碰巧我是他们文章的审稿人,我告诉他们:一模一样的公式我们已经发表了。这是一个比较深刻的结果,后续引用也很多。没有他,这就不是我们的了。
他在实验室口碑很好,他负责研究生的一些组织工作,很负责,室领导也很满意。他被认为是室里最用功的学生,白天、黑夜都在实验室干活。虽然家在北京,但周末常不回家,有时回家看看,半天就回来了。
他几乎是个无可挑剔的好学生,听话出活,对我的要求(现在反省可能有些过份了),从来不说:“No”。我渐渐地被他感动了,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我跟他说:“我是一个失败的运动员,当我成了教练员,就把全部希望放在了学生身上,但愿他们能实现自己当年的梦想。”
当博二开始的时候,他的研究成果已经相当多了。为了他的成长,我对他提了个要求:30%时间做研究,70%时间念书。这一年,他主要上了微分几何以及相对论的课。另外,由于自己主要在确定性方向工作,我不希望他在随机方面有缺陷。
我让他自学“随机过程”,每周报告一次,用的教材是Z. Brzezniak, T Zastawniak, Basic Stochastic Processes。我要他连每一道习题都要讲清楚。到了第二学期,听众只剩我一个人,我们还是一直坚持到讲完。事实证明,这些结果在他后面关于概率布尔网络及混合策略博弈的工作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我自己一生吃了英语的不少亏,因此,我一再强调他英语一定要过关。从博一开始,我每年都安排他出国开会至少一次。博三,在我的协助和支持下,安排他到英国、美国、新加坡等进行学术访问。上个暑假,他到英国Glasgow访问了两个半月,他明天就要去美国Texas Tech Univ.访问四个月。新加坡的Xie教授答应他什么时候去都可以。
他有一张令人羡慕的成绩单。他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十几篇会议论文(至少一半是国际会议)。还有一本和我及我另一个毕业学生合写的专著:“Introduction to Semi-tensor Product of Matrices and Its Applications”,World Scientific (600 pages)。他的论文包括IEEE TAC的Regular Paper (第一作者),Automatica的Regular Paper (第二作者),Systems and Control Letters (第一作者),
中国科学 (第一作者),等等。同行一看就知道这些文章的份量。
他还有若干在审或待发表的文章。例如,他在Glasgow大学访问时写的一篇文章。他曾要求我参加,我要他把我名字去掉,给我道个谢就行。我就是希望培养他真正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这篇文章投IEEE TAC,最近编辑部来信,作为 Regular Paper,一次就接受了。IEEE TAC是IEEE CSS的旗舰杂志。
他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获得若干种奖学金,今年得了数学院的院长特别奖。他还得过控制界很有影响的关肇直奖。他才二十五岁!我对他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他成了我对未来的一个梦!
我坚持要求,他毕业后到国外做两年博士后。他已经得到英国Glasgow Univ.和瑞典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博士后邀请(注意,不是“申请获准”,而是“邀请”)但我认为他应当到正在最前沿做最好的研究工作的地方去。半年前我和UCSB大学的一位当红教授联系,他当时口头同意接受他。不久前在日本见到该教授,确定在今年CDC两人见面一谈,算是Interview罢。
这似乎是一个美丽的故事。然而,矛盾出现在半年前。一天,他突然跟我说,毕业后他想去银行,或者到中学当教师。他还告诉我,他已经考过会计师。我大吃一惊,但以为是年轻人一时头脑发热。几次争辩后,我甚至义正辞严地对他说:“你就死了这条心罢,我是绝对不会答应的。”
后来,他同意了我这样的建议:先做两年博士后,两年后再做决定。我跟他明确说:“我既不要你跟我做,也不要你做与我有关的题目。但你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材料,不能自暴自弃。”
时间过得飞快,上周五,他突然对我说,北京某中学给他Offer,要在本周二(今天)前签约,而他明天就要到美国去了。我一下子急了,和他谈了两个钟头。好话坏话都说尽了。好话是:“你这样做,中国,甚至世界可能会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坏话是:“年轻人要有理想,有抱负,怎么可以向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我告诉他:“你一定会悔的。”可不管我怎么说,他就只重复一条理由:“做研究太累,没兴趣,不想做了。”最后,他答应再好好想一想,大家就不欢而散了。
周一见了他,就问他想得如何。他说回了一趟河北老家,和父母以及老家亲戚都谈过,他们都支持他。我傻眼了,说他们不了解科研,也不了解你的情况,你应该和教授们谈谈。昨天,室里许多人跟他谈。我还搬兵找到陈老师,心想:“我的话你不听,老院士劝你,总该听罢?”陈老师是个爱才的人,一听这事也急了,立刻答应:“我可以找他。”可惜,陈老师似乎也没能动摇他的决心。
昨天我们对他是连番轰炸,直到晚上,几位年轻人,还有一位来访的年轻教授,一起请他吃饭。准备在席间再劝劝他。
昨晚我回到家里,饭后一个人发呆,欲哭无泪。我曾对他说过:“我的底线是:最后的决定权还是你的,我不会强迫你。”那位访问教授背后曾问我:“你明明是为他好,明明知道他的决定是错的,为什么不能强迫一下?”这勾起了我的心病,我告诉她:“因为强迫儿子按我的意志生话,我把他逼上了绝路。我不能再……”
昨天晚上十点多,我实在忍不住,给一位年青同事打电话。他告诉我:他们的“鸿门宴”还在继续,只是仍无进展。现在,也许他正在签约……反省自己,我一直把他当着一个听话的好孩子。总是像父母亲一样强行安排他的一切,很少了解和尊重他的意愿。我对这一切的解释就是:“我是为了你好!”可这够吗?
现在的我,是又一次“哀莫大于心死”。可谁能告诉我:是我错了,还是他错了?
程代展,2012年11月13日
又有一位张海霞老师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原文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632204.html
刚上来看了程老师的博文《昨夜无眠》,特别能体会到程老师的心痛与遗憾,因为我也有过类似的学生,甚至是更加惨痛的例子,正好也写出来吧,算是和一下程老师,也让各位看看我们的教育为什么难以回答钱学森之问。
几年前,最顶尖的**大学的一位学生来找我谈保研的事情,很好的条件,中学是竞赛保送生,数理化都是很强,大学成绩虽然不是前10%,也很不错,说起话来头头是道,对我们学科的现状和前景也是门清儿,好呀,当时就下决心要招来,可是我那段时间准备出国做访问学者,就只好忍痛割爱推荐给一位十分优秀的导师了,当然也是顺利录取入了北大校门。本以为应该是很快脱颖而出、能够很快听到他的好消息,没想到,一年以后我在美国收到他的邮件:“老师,你能帮我再联系一位导师吗?我目前的导师研究方向和指导风格不是很适合我,我想换换。”我邮件里询问了他的一些基本情况,想想每个学生可能都有不适应的导师,于是就好心又帮他联系我的另外一位好朋友、也是一位业务和人品都很出众的好教授,那位老师也就接纳了他。等到我回国的时候,跟这位朋友聊起来,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我根本见不到他,不知道他在做什么?”没办法,这位同学也不见我,似乎失踪了一般,等到毕业的时候,当然也就毕业不了啦。此时也就算罢了。前年冬天和女儿一起散步,走到中关村附近的一个大厦里,忽然看到一个宣传的橱窗里贴着他的照片,再一看,原来是一个著名培训学校的宣传栏,他的青春洋溢的照片和大名处在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桌子上的服务人员见我们在这里徘徊,马上来问:“是不是要报什么班呀?”我说:“他是你们学校的吗?”那位美女马上十分热情地说:“*老师是我们学校的创始人,非常著名的奥数辅导老师!”妈呀,我惊讶地长大了嘴巴,原来如此!我一下子明白了,他在干什么,为什么毕不了业,也为什么这么久都不出现了!那个美女看我的表情,立马问我:“您认识我们校长?”我无语!我怔怔地拉着女儿离开了,失魂落魄一般,一会儿就接到了他的电话:“老师,刚才员工打电话来啦,我一猜就是您,这些年没有机会向您汇报,我现在也算是为教育做贡献呢!。。。。。。”我不记得我到底是怎么回答他的,我只记得那天晚上我彻夜难眠,是呀,一个多么好的苗子,可是他却早早地把自己抛弃了,用他的聪明才智做着这些可以称为“教育的囊肿”的事业,还飞黄腾达!所以我痛恨奥数,痛恨它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把好好的聪明的头脑教育得只知道玩弄各种“技巧”,只知道去做那些急功近利的事情,而从来都不去想到底应该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那些有意义的事情上!还美其名曰:我们在为社会做贡献,其实是在不停地制造各种“囊肿”和“垃圾”!
另外一个学生,很巧也是一位十分聪明的学生,大学里他学的专业不是他的理想,所以他毕业设计的时候来找我:“老师我希望MEMS这一新的专业,我能来您这里做毕业设计吗?我毕业后继续在您这里做一年科研再申请出国。”说得十分诚恳,虽然是跨学校选,稍微有点费劲但是他还是跟我做了毕业设计,毕业后也继续留下来做科研助理(就是我给发一些生活补贴),基础很不错,能力也很强,所以各项工作开展的十分顺利也很快有了一定的小成绩,各项英语考试的成绩也很突出,于是申请出国的时候也就很容易就拿到了TOP5大学的offer,招他的那位美国教授我也认识,一起开会时还说起他去了以后做什么工作。看似一切顺利的事情,暑假的时候他就回家了。我也没在意,以为他就直接去美国了。没想到,1月份接到他的电话:“老师,你能帮帮我吗?”我说:“你回国啦?什么事需要帮忙?”听他仔细一说,才知道事情不是这样发展的,他暑假回家后等待签证,没想到,他的签证杯具了!但是那位教授很看好他,就说:没关系,你再申请一次,我把你的Offer保留到春季入学。于是,他暑假后又再申请签证,一直等到1月中旬才接到通知,他的签证通过了,而美国那边学校确定春季入学的时间早过了!他希望我跟美国那位教授说说,是否可以保留他到秋季入学?我说:原来这样呀,确实悲剧,那就试试吧,正好马上和那位教授一起开会,于是我就又跟人家好好解释了他的情况并对他的科研潜力再次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那位教授也是好人做到底:那好,我就给他保留到秋季入学吧,我不招别人了!事情本来可以这样完美滴结束了,可是春天的时候,他回来了:“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我上个学期在家里等待的时候,闲着没事儿就报考了中国人民银行的研究生,现在我竟然考上了!他们也要录取我,美国那边也对我这么好,我真是难以取舍呀!”天哪,这个孩子!我知道人民银行“五道口学院”是最难考的一个研究生院,分数必须奇高才行,他考上了!我一时无语,我说:“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选择去美国读博士,因为凭你的智商和能力应该去做真正科研创新的事,而五道口学院虽然挣钱多、挣钱快,可是它不做科研创新的事,很多其他人可以做。”可是,在组里咨询其他同学的时候,支持他去五道口学院的人远多于支持去美国读博士的人,最后他选择去了五道口学院!虽然近在咫尺,他和其他同学都保持这很密切的联系,却独独不肯来见我,那天我的助理过来跟我说:“老师,**真的是考神呀,他又考了......”我说:我真的不希望他是“考神”,我希望他成为一个科研的战神!”我为他的选择感到遗憾,为我们损失掉一位颇具潜力的科研人才遗憾!
这就是我亲身经历过的两次刻骨铭心的学生的“叛逃”,常常会扼腕长叹,我们每天都在被人诟病:科研创新能力差,出不了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解决不了科研难题,可是看看我们的教育现状,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让我们陷入了恶性循环:具有潜质的好苗子不断地主动或者被动地逃离,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去做一些“更加务实和名利化”的事情,而美其名曰成功!而那些原本资质不够好的苗子虽然倾尽全力,可以实现一定的科研进步却难以开拓出新的科研天地,当然,这些努力一样是值得尊重和期待,因为正是他们以耕牛一样的精神支撑了中国的科研界在不断前进,一步一步走上正规。所以还是那句话,我们要怎样来回答钱学森之问:不仅是大学老师的事,也是全社会需要思索的问题,更是我们年青一代自己的选择。当然,也看到这几年有很多不错的学生开始致力于科研,算是看到了一线的希望和淡淡的曙光,期待这样的“正能量”能够不断地增长,这样的积极影响能够不断地扩大。
最后,以这句老话与程老师及各位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水木网友针对这个现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来告诉你为什么中国做科研最好的学生会去转行,原文地址:
http://www.newsmth.net/nForum/#!article/WorkLife/5921835
今天看到中科院数学所的程老先生以真名实姓所写的一篇惋惜自己的学生转行的博文,让我感触至深。程老师的那位25岁的学生,已经发表了十几篇期刊论文,获得过院长特别奖和控制界很有影响的关肇直奖,是曾经宣布不再参评院士的程老的得意弟子,甚至按程老师的话说,“成了我对未来的一个梦”。结果这位学生没有按照程老师的安排出国做博后,而是选择了考会计师,毕业后想去银行,或者去当中学老师(我怀疑这个是学生的托词),已经走到了分道扬镳的地步,让程老师十分不解、甚至欲哭无泪。
科学网上,有许多程老的同行把学生的转行归咎于大环境下名利和物质的诱惑。然而作为同是中科院的一名研究生,我却十分理解程老师那位同学的选择。与我一起申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位科大少年班的同学,导师也是新晋的院士,他自己GRE和托福都考得很好,但是还是和我一样宁可选择没有北京户口薪水又低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不愿意再在国内或申请出国走科研的道路。我还曾经在一家国有期货公司实习,与我一起实习的有清华的物理博士、北大的数学博士、中科院物理所的博士,他们也都是本专业科研领域的潜力股——北大博士有过海外联合培养经历,发表过高水平学术论文,他也过了FRM二级;清华博士的导师是清华的著名院士,自己的研究成果也不愁在学术界的位置,不过他也过了CFA二级;只有我自己不是博士,也没有文章,可是我也敢在简历上说自己是中科院学习成绩Top 1%的学生。前几天我去参加某资产管理公司的笔试,又听说北大博士已经拒掉了一个自己本专业的十分高薪的offer,专心去准备大摩量化研究组的面试了;在看笔试名单时,又赫然发现上面居然还有MIT的博士生,让我十分郁闷为什么人家不好好留在美国或者回国做科研这份很有前途的事业,却非要跑来跟我们抢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
我们很多人的转行是不被父母和老师们理解和支持的。我曾经进入一家专业对口的研究单位的终面,但是因为涉密的原因,进去之后就不能再跳到外企或出国,所以我跟父母商量了很久。我的父亲非常生气,说:你为什么进去了还要出来呢?你在这个单位拿的工资已经比我和你妈加起来还多了。你就看到做金融的同学拿的钱多了,但是你跟他们专业一样吗?人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不错了,你就是进了外企,又没有北京户口,飘来飘去的,跟无业游民一样,有什么意思么?我看你太浮躁了。。。我的那位少年班的同学的父母也这么说他:为啥不好好做科研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自己端个金饭碗,非要受罪去找工作,有什么意思吗?你要是冲着钱去找工作,那你最后就除了钱什么都没有!。。。
但是我们转行找工作真的就只是为了钱吗?
不是的。对于我们这个年龄的青年人来说,选择一份可以终身奋斗的事业比选择一个暂时的工作岗位更加令我们在乎。那些就算我们中了亿万元的大奖,仍然会选择去做的工作,才是对我们而言最好的、能够当成事业去奋斗终生的工作。此外,一份工作的价值是不能用工资的高低来衡量的;不同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文、理、法、商、工、农、医、兵,只要做的是对社会有用的事情,那么每一份职业都值得获得我们无差异的尊重。
可是我们现在的科研行业,做的是否全是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呢?1989年美国犹他大学曾经宣称在室温下实现了可控核聚变,此后世界许多国家的研究机构,包括我国若干著名的大学和研究所,都开始了冷聚变的研究,相关论文、实验报告、会议、项目申请,接踵而至;但是随后证明这只是一场闹剧。1986年日本《日经产业新闻》报道日本各大公司都认为AI(人工智能)将大有前途,有望造出具有人类的情感和智慧的机器人,改写日本和世界历史,于是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机构都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来研究人工智能,但是现在这股热潮也渐渐地冷了下去,高达也只能在日本动漫中让人们怀一怀旧了;此外,再想想21世纪初最为火爆的人类基因图谱计划,我记得那时报纸上声称在完成了全部的人类基因测绘之后,新生儿一出生就可以通过基因测序来预知他一生可能患上的疾病,但是这几年,还能见到什么报道?如果我们很不幸地成为了参与室温冷聚变、基因组计划这样的项目的研究生,请问等这样的一股风气冷下去之后,我们如果不在大范围或小范围内转行,还能靠什么吃饭?
当然,我国的绝大多数科研做的都是对社会有用的研究。但是也并不是说,你参与的是这样有用的研究,就不用再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发愁了。譬如可控热核聚变技术——它是有望50年后才可以在实验室中得到突破的技术,有望彻底解决人类的能源问题;但是即使完成了这样的实验验证,还要考虑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氘和氚作为燃料建立发电厂;即便在大海中可以找得到核燃料,或许提炼它们的技术又要研究半个世纪——大家都知道中国学生的数量总是远远超过教授和院士的,请问我们参与这项研究的学生,除了个别成为这一行院士、教授、正研究员甚至获得诺贝尔奖的同学,我们其余的70%到80%以上的人,这50年的人生怎么度过?余下几十年的人生怎么度过?我们的孩子的人生怎么度过?
所以说,有一部分科学研究,其实只是我们整个社会花巨资给自己购买的福利彩票。在这些研究中,大部分探索看似毫无用处,但是万一获得突破,就是可以改写人类命运的——这不就是跟买彩票一个道理嘛。当然,我国的大部分研究都不是买彩票,而是有指向性,或者是跟踪性的,往往是外国已经做出来甚至产业化的东西,我们再通过反向工程、或抄或学地给做过来。我觉得这种行为是非常高尚的,因为这个真的很有用,两弹一星也不是原创,但是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国家地位。所以说,如果你能够出国,真的学到对我们国家有用的技术,造福我国人民,我绝对打心眼里敬佩。
但是这又有一个问题,凡是利国利民的影响重大的项目,都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涉密的。所以如果你恰好因为涉密不能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呢?又如果你恰好做的是领导觉得大有前途,但是你又看空它的前景的项目呢?再如果你所在的环境明明做不出许多原创性的成果,却偏偏又以论文来当做评奖、评职称的指标呢?须知,要想做到最高水平,必须到世界上最专业的地方去;我们研究所发表一篇Science奖金两万元,多年来貌似只出过一篇;而我刚刚出国去MIT一年多的大学校友,就可以发表两篇Science出来;国内读完博士,如果再在国内做博后、讲师、大学青椒,或许N年之后可以拿到几千元的月薪;但是从国外读完博士,走千人计划、百人计划回国,可以有每年50万的生活补助,3年100万到300万元的科研经费补助,请问如果你是一名在国内读完博士的学生,你到时将如何坦然面对这样的从学术水平到工资待遇上的差距?你是不是和我一样,会想到再出国读个博士,或者到国外做N年博后,去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呢?
是吧。我觉得如果要做科研,这确实是一条正路。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与获得优厚的待遇相比,更好的是去学习一门手艺,成为一名职业人士和行业内的专家,让我们能够不依附于一家公司的铁饭碗,走到世界各地都能生存。而出国读博和做博后也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道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过当做出这样的选择时,你还是要小心:一来在国内读完一个学位,自己年龄已经不小了,出国再读个博士,你的年龄会有多大?二来你确定你出去读的专业,就一定不是那些冷聚变之流吗?怕就怕到时候学了一个江河日下的学科,走遍天下都找不到一个饭碗,那所谓的数理化,跟屠龙之技有什么区别?
还有,如果你是像开头程老师的学生那样的人才——Top大学本科毕业,导师是大牛,自己拿到院长特别奖,那么你一定会想成为行业顶尖的人。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很容易看到自己走这条路的尽头是什么——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在科研这条路上你永远走不到金字塔的顶端,不可能像导师一样成为院士,不会给本行业带来突破,不会成为标杆,也不会写进教科书,不会改变历史。十年二十年后,你顶多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从业者,然后想着自己原来吃过多少亏,再好好攒钱,把自己的儿子或女儿送去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期待他们实现你未竟的梦想——正如程老师对他的学生所期待的那样。
说起来,我在中科院选修了那么多课,每一位在课堂上偶尔提到自己子女去向的老师,都是把孩子送到了美国或欧洲。包括英语老师、政治老师、探月计划设计师、管理学院老师、院士,等等。所以想想,作为一名跟他们的孩子一样年龄的学生,如果你能够过他们梦想中的生活,干嘛还要过像他们现在一样?
所以我觉得,不管做出任何选择,还是要分清潮流,想想未来的前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军人,因为赶上了民族解放斗争的时代,所以可以成为开国将领;八十年代的科学家和诗人,因为赶上了“向科学进军”的时代,所以成为了时代偶像;九十年代的下海商人,因为赶上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时代,所以涌现出大量千万富翁;最近赶上城镇化和高房价时代的地产开放商们,以及赶上经济发达后融资需求旺盛的金融家们,就更是不用说了。可是如果你是生活在“做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时代的火箭专家,或者是生活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时代的作家和诗人呢?那就要想一想这么坚持自己的行业是否值得了。
所以正如易宝支付CEO所说,“时代比地域更重要”。在当下这样一个时空中,实际上很多人都可以选择成为中国人,成为美国人,或者成为欧洲人和非洲人;但是不可以选择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个时代背景下,有些超买的行业,注定要裁员和衰退,正如扩招严重的大学和科研行业;有些现在处于低谷的行业,也注定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革而变得红火,如养老行业和旅游行业。“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先生在一个世纪前讲这句话的时候,或许他的老师和父辈很多人不明白;现在我们找工作和选择职业时,再跟他们讲这句话,或许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同样也会不明白。
但是,存在即合理,既然某些行业高薪,科研行业低薪,那么就只能说明我们社会急需这方面人才,做科研的应该有一部分跳过去而已。这个道理跟为什么大家要移民的道理一样:既然国内限制人口,计划生育,那么就应该有大量的中国人移民到海外,如果没有,反而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世界历史上有过犹太人出埃及,中国历史上也有过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三大人口迁移,一个地方资源要被耗尽了,一个行业人才过饱和了,为什么不走出去为自己和后代找到更加广阔的天地呢?看看白种人,因为走出去了,占了世界斑图的多大比重?华人在美国都有当部长的了,难道我们的后代就不可以在美国当总统吗?一定要把美洲、大洋洲那丰腴的土地都留给其他国家的人去繁殖后裔吗?
扯远了。我是说,我们年轻人的视野应该开阔一些,老师们和父母们也应该心胸开阔一些,不是有了北京户口,或者当科学家,就一定是最合适的选择,即使有些人可以把科研做得很好,也完全有充足的理由去放弃学了十多年的专业转行重新开始。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广阔的世界:一起走出去吧,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
至于像程老,我想也没有必要太过惋惜。也许在程老看来,科学家是一个没有其他任何行业能够取代的顶尖职业,失去一位学生,让中国和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在我们年轻人看来,没有任何一个行业处在神坛之上,我们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将有我们自己的选择。
纯华
后来程代展老师所说的那个学生在人人网上做了回应,原文如下:
引:
程老博客:《昨夜无眠——为了一个学生》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60333-632151.html
《和程代展老师:过分务实和名利化的环境让我们无法回答钱学森之问》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99-632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