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我看完了所有7季的Star Trek : The next generation。剧中时常有这样场景:Commander Riker走到Commander Data,或者Lutenent Walf跟前,帅气地将一个平板电脑甩在桌上。
在20年后的今天,任何人只要花上$499(不含税),就能像Commander Riker一样潇洒。关于三个月前那场疯狂的iPad发布就不用多说了,(当然还有更疯狂的iPhone4)。咱就说说iPad这个东西。
一个星期前,我拿到了期盼已久的iPad。这个iPad诞生于中国深圳(谁都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远涉重洋,绕过半个地球,来到了北美大陆东海岸,著名的“大苹果”。随后,从纽约出发,飞越大西洋,来到法兰克福。接着几乎走遍了大半个西欧:柏林、巴黎、纽伦堡、萨尔斯堡、斯图加特...。终于,来到了上海,完成了伟大的around world in 50 days壮举。
iPad到手,第一件事就是安装应用。否则,就是一块价值$500的板砖。应用是非常重要的。应用不仅仅要有,而且还必须符合iPad这个全新平台。说iPad是全新平台,恐怕会有疑议。因为iPad用的是iPhone的iOS操作系统,iPhone的应用基本上也能用。实际上,iPad发布后的一段时间内,主要都在使用iPhone应用。但是,iPad无论从定位,还是产品形态,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设备。而且,iPad不仅仅自身是一个全新的设备,而且还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机设备门类。
计算机技术发展到现在,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势:计算过剩。这个“计算过剩“并非指计算机本身,而是相对任务而言。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计算能力需求。因而对于面向不同任务的计算设备,也有各自不同的最佳计算能力。有少数计算任务,比如3D游戏、动画和图形处理、视频编辑等,需要强悍的计算能力;而更多的应用,如上网、聊天、看书、听音乐、玩小游戏、看地图、写报告、算帐等,只需很小的计算量。现在桌面计算机和laptop的计算能力已经大大超过多数应用的需求。反过来,对于多数应用,可以用更小、更节能的硬件也足以应付。
既然ARM之类的轻型CPU都可以满足一定的应用,那么计算机就可以做的足够小,像手机那么小。
下一个问题就是,计算机不仅仅计算,还需要提供一个界面,供人机交互使用。像手机那么小的尺寸,很难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太小了,显示屏都不足以完整地显示一个网页,让人舒适地阅读。传统输入设备更是无法使用。显示屏承担起了全部的输入输出工作。
智能手机作为一部电脑,仅仅能够承担很小的一类应用。基本上以“少说多看”的任务为主。从某种程度上讲,智能手机是一种“应急设备“。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比如站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获取信息的工具。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可以有较为宽松的环境,比如在会议室、办公室、课堂,完全可以使用更大的设备,比如笔记本电脑。但在两者之间的环境,比如大树下的长椅,沙滩的遮阳伞下,公园的凉亭,笔记本闲太大,手机闲太小。这就需要尺寸和重量近似一本书的计算机,这就是平板电脑的使用场景。
平板电脑很多年前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我曾经见过一个富士通的平板,11",和现在的iPad非常接近。但是几个问题使其成为一台台式机。首先,由于体积小,电池容量小,技术条件限制,只能使用耗电巨大的机械硬盘和intel芯片,操作系统也是windows。这些累加在一起,使得它无法远离电源。其次,尽管有触摸屏,但windows并非面向触屏设计,即使配备指点笔,也无法很好使用。最后,所有的应用都是windows程序,天生只知道有鼠标键盘,所有用户输入都得转换成这两种操作,结果就是直接废掉了人见人爱的触摸屏。
Pad真正的基础来自于更小的手持设备:早年的Newton,后来的Palm,以及如今铺天盖地的的智能手机。智能手机和Pad在很多方面类似:由于便携的要求,无法携带额外的输入设备,所有的操作都集中在触摸屏上;重量体积受限,只能使用小巧低耗的芯片;长时间移动使用,要求更长的续航时间...
但是Pad同智能手机的差别不仅仅是尺寸。尺寸的增加,使得Pad成为了一个全新的平台。iPad有一个9"的屏,相当于一本书。这样大的面积拥有更大的应用空间。观感更接近于笔记本电脑,可以实现笔记本多数的应用。我拿到iPad之后的一个多星期里,仅仅使用了2、3次ThinkPad。其他的时候都在用iPad。
Apple抓住了Pad设备的两个要点。一,续航时间。iPad连续使用可以超过10小时,无论在家还是在野外,能长时间摆脱电源的束缚,都是非常令人舒心的。更重要的是应用。辖iPhone平台和应用之余威,Apple轻而易举地为iPad配备了最完美的操作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
iPad当然有不能做的和不适合做的。完全不能做的并不多。编程肯定是做不了的,倒不是不能做,主要是编写代码需要大量的输入,这对于iPad而言,最不擅长。任何计算密集型的应用也不行,毕竟它只有一个轻量级的A4 CPU。需要大量键盘输入的应用也不适合iPad。iPad没有键盘,利用触摸屏做出的软键盘基本上没有手感,不经意的轻触也会引发击键,无法盲打,用起来很吃力。写中文的话倒是手写输入更惬意些,但输入太慢,也容易出错。iPad更适合少量输入的场合,比如上推,回email,聊天,看书,上网,大战僵尸...
对于文字输入,笔实际上更好。但是,iPad并未配备笔。Apple强势地告诉大家:你不需要!实际上,这是一个技术问题。在iPad上笔只有在写字的时候才有用。对于界面操作几个灵巧的手指头就足够了,Apple从操作系统到应用程序都为这个做了优化。但是,在用笔写字的时候,我们的手腕需要依托。如果手腕靠在iPad屏上,会导致程序在多触事件上的混乱。或许可以通过算法加以处理,但毕竟不太靠谱。也许将来随着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我们可以在iPad上用笔写字,加上识别,那就彻底把键盘给干掉了。
iPad的成功,得益于明确的定位,它不打算成为一个全功能的计算机,只想满足这个设备应用范围内最主要的需求。事实表明,这些最主要的需求可以满足我60%~70%的使用场景。这恐怕是一个趋势,个人计算设备将两极分化。需要强大计算能力的场合,使用高性能的台式机;而对于一般使用场景,像email,上网,聊天,看书等等,Pad类的轻量级便携设备完全可以满足。性能居中的台式机或笔记本,可能会被边缘化。而智能手机作为纯移动场景的设备,依然会发展强劲。此外,云计算平台的大规模建立,为iPad,智能电话等轻量级计算设备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援,进一步提升它们的使用价值。
拿到iPad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再有一台。iPad适合几乎所有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iPad的使用界面是最自然,最原始的。道理很简单,自打猴子变成人以后,人使用最好的工具就是自己的手指。iPad所有的操作都通过手指进行,没有其他额外的要求,而且非常直观。不需要训练就能熟练掌握。加上充分的多媒体能力,天生就是一个儿童教育的利器。如果将iPad用于教学,可以大幅减轻孩子们肩膀上的压力。当然里面装的东西,必须是受控制的。iPad严格的软件安装方式倒是为这提供了帮助。
据我了解到的情况,但凡家中买了iPad,往往会引发战争。老公和老婆抢,大人和小孩抢。显然,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人手一台。最夸张的情况就是一哥们儿托人带了一台,俩月没去拿,结果人家不愿意给他了。
无论你对Apple和iPad的看法如何,pad这类新兴的计算设备,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不能忽视的领域。任何回避和漠视它们的的人和企业,都将被进步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