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软件?--物质和意识的境像通过代码表述出来就是软件

 

1.1.1            什么是软件

软件就是将通过软件语言对人的意识物质实体进行镜像化描述,将其镜像投射到同一个信息空间中。

1.1.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以实体而存在,却必然存在于空间。只是,这是人的意识,而不是物质的性质。物质,无论有否空间,都存在着。何况在量子层面,物质本身就存在着空间。以空间而论,物质和意识,可能存在着共同。无论是意识的虚空,还是物质的实体,都只是概念,而不是形象。即若物质和意识,也完全是泛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实体。这有些奇怪,却完全是人的有意识,只是并不是完全的意识。人的意识,依托于人的存在,那就包括物质的层面。那么,空间的概念,可能正是来自于此。在人的层面,人存在于物质的世界中,也是存在于物质的空间中;在意识的层面,所有关于物质的世界,存在于意识的空间中。存在,总是联系着空间,物质如此,意识也是如此。所不同的是,物质因为实体,并不倚赖空间的存在;意识却因为虚空,总是以空间来感受存在。这可能是空间的来由,却只是人的意识,而不是空间存在的本来。在空间的边界中,无论是概念的,还是范畴的,都来自人的意识,而且是人的无意识感受。   

当人类开始从自然的无意识,向有意识接近时,必然面对外在。因为意识,始终存在于人的内在,而不是人的外在。无论是以古人的心,还是以今人的大脑,意识都存在于人的内在。而且,以意识的虚空,不管心或脑,都有空间的特征。这并不需要证明,其实也无法证明。不过,在人有意识的共同而言,这从来就没有歧义。因为在人的视角中,意识同样感受的是外在,而不是内在。即使在人体的解剖中,人的内在,也是对象出现的。这不仅意味着,人的意识对外在的关注;也意味着,人的意识对内在的忽略。然而,这些都只是人的意识,所有的都要以人的感觉,进行确认。因为在人的自然无意识中,所有本能的实现,都倚赖于感觉。当然,生物的自然性,也表现同样的特征。只是,人的有意识,开始把这样的特征,以意识的方式,表达为感受。因而,空间其实是一种感受,或者一种感觉的形式,而且是外在的感觉形式。这并不是人的有意识,而是人的自我意识。它的开始,可能在某些个人的意识,却在哲学的康德开始明晰。也许,康德也并不完全明了,他自己的意识;可是,他的意识,却让基于意识的空间感,开始明了。   

空间,在意识而言,可以从虚空明了。然而,空间的感觉,却是从意识的外在开始。意识的虚空,只有在到达外在的边界时,才开始明了。这同样适于人的层面,所有的空间感,都来自于感觉的边界。比如建筑的空间感,来自于人在身体的感觉。那种可以活动,又不能完全活动的状态,让人有了空间的感觉。其实,人的衣服,也存在着空间;只是,因为人体的贴身,少了空间度。同样,天地之间,也因为超出感觉太多,而失去了空间感。不过,对于人的意识而言,除了感觉之外,还有想象。那么,以地为席,以天为被,同样是空间感的描述。所以,康德所说,“空间是外在感觉的形式”,的确有其思想的超然。在这样的描述中,并没有明确意识的基于,却无疑基于意识。因为在西方文化中,灵魂与肉体的对立,其实已经确定意识的内在。只是,对于后来的人,并不能完全了解,康德的视角。这不仅是时间的问题,更重要的人的意识。即使时间,也只是感觉的形式,只是它内在于意识。而且,空间始终先于时间,因为人的有意识,首先于生存的外在。   

物质,在空间的描述中,逐渐失去了实体性。因为空间,更接近于意识的虚空,而远离物质的存在。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的有意识,才更关注物质的实体性。尤其,在人的生存中,或者人有意识的虚空中,对于物质的理解,就更偏重于实体性。只有当人在生存之外,开始自由的意识时,才会关注空间。生存和自由,始终是意识的两个层面,而且先后不同。物质,并不存在先后,因为它的存在,只是形式的不同。不管人的意识,处于生存,还是自由,物质都只是存在。即使在人的有意识中,不断改变物质的形式,甚至实体的结构,却并不改变物质的本来或者正是因此,人的意识,才将空间和物质联系起来。因为空间,关于物质的存在,对于意识的不确定而言,就是一种确定。这可能有超越的意义,因为意识,总是在背反中,才能感受到真实。空间的真实,也是因为意识的虚空,在物质的存在中,发现和自身类似的确定。就若人对物质的占有,总以为真实的存在,可以让自己更真实。其实,这只是一种假象,因为物质,只是意识实现的方式,而不是人有意识的真实。   

对于人而言,物质是真实的,空间却是虚拟的对于意识而言,物质的真实,无法存在于意识中;可是,在意识的空间感中,物质总是存在于它的空间中。不管物质,是否因为空间而存在;人的有意识,找到了一种方式,包容物质,乃至物质的世界。物质的实体性,也在空间的感受中,成为人的意识。

只是,无论是实体,还是空间,都只是人的有意识,而不是人的自我意识。因为意识,其实也不需要空间,因为它就是空间。反而,在人的有意识中,总是以空间来划分物质的世界。比如,空间的维度,总是关于物质的世界,而忽略人的自己。不过,在空间的变化中,人不再忽略自己。因为人的感觉,只能停留于一处空间;所有空间的变化,都在人的意识中。因而,变化着的空间,并不在物质的世界中,而是在意识的感受中那不再是物质的外在感觉,而是意识的内在感觉;而且,那不再是空间,而是意识的另一个概念,时间。

1.1.3            什么是镜像

人们是这样评价拉康的——“雅克.拉康(Jaques Lacan)是自笛卡尔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他也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拉康在考察主体形成的时候,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拉康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在六至十八个月时利用反映于镜子之中的身影确认自己的形象。这使儿童摆脱了"支离破碎的身体"而获得自己身份的基本统一性,这个阶段,就被称做为"镜像阶段"。而在镜像阶段之前,儿童仅仅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堆破碎的物体,他甚至对于这个不完整的身体怀有恐惧。这时的儿童无法通过自我感知——例如时间感,空间感,运动,等等——认识身体的完整性,只有外在于自身的镜像才能为主体提供一个结构性的整体。

有人在评价时说,这个理论揭示了主体自我认识的虚假性。"镜像阶段"理论说,意识的自我确立是通过镜像过程来完成的。镜子帮助主体实现了自我认识。儿童动一下手指,镜子中的影象也动一下;儿童笑一下,镜子里的儿童也笑一下。儿童因此得以通过中介,根据影象,确认了对自身的认识,根据影象,为自己的命名。像上面这样说似乎没有问题,但是这里有一个障眼法,一个语言中的障眼法。那就是到底是“谁[1]”通过了“镜子中的影象”确认了“谁[2]”的存在!要知道“谁[1]” 并非就是“谁[2]”!

“谁[1]”是无,是没有;

“谁[2]”是有,是名;

“谁[1]”是能指的“谁[1]”,是在语言之外的;

“谁[2]”是具体的,是成就的,是成就于语言之内的;

“谁[1]”通过了“镜子中的影象”确认了“谁[2]”的存在!如果用“女娲仿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人类”这句话来类比, “谁[1]”就是“女娲”,“镜子中的影象”就是“自己的样子”,而“谁[2]”就是“人类”。

镜子中形象的显现,是以镜子的反射功能,眼睛和大脑的视觉功能为前提的;也可以说,这种形象的显现是在某种预置条件下形成的,同时,能指寄身于这个形象,将这个形象赋予自己,让这个形象来代替自己,而在能指被这个形象来代替之后,能指就在语言中找到了自己的虚假身份,丢失了自己,丢失了能指本身。

1.1.4            物质的镜像

物质的镜像就是物质的属性描述。

人类最初对客观物质存在形态的认识往往是形象的、表面的,例如看到事物的形状、大小、颜色,摸到物体的质地、质量,感觉到的重量,嗅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等等。这些我们常称为物体的物理属性。我国古代把金、木、水、火、土认为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也是与对事物存在形态的这种粗浅认识有关。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通过实验手段逐步认识了物质内部的原子、分子结构,发现了世界万物都由一些基本化学元素按一定分子结构关系组成,了解了更多有关物质变化的化学属性和规律。这是人类对物质存在形态认识的一个重大突破。

人们对物质存在的运动形态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人们虽然早已观察到鸟在飞、鱼在游,云在飘、树在长等大量自然界的动态,也早已感到日落、日出,昼夜的变化。但人们也更多看到地球上相对静止的东西,如山、河、土地、房屋等,只是在科学发展认识了宇宙星球间的运动规律和微观世界中电子、质子等基本粒子的运动规律后,才进一步认识到物质运动、发展、变化也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和普遍属性也是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物质运动特性和规律的认识中,人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也是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一种重要形态和普遍属性,并形成系统观和系统科学来研究具体事物的系统属性(系统结构、层次性、有序性、稳定性、复杂性等)。

在上述人类认识物质存在形态分析中,我们自然使用了属性的概念,因为物质存在的形态仍然需要通过不同的具体属性来表现,形式涉及比较表面的属性状态涉及比较内在的属性。任何具体事物客观存在的同一性,都需要通过各种具体属性来表征,各种不同事物的差异性,也都是以不同事物属性的差异来区别。各种事物都普遍具有的属性,称为普遍属性,如运动属性、相关属性、空间属性、时间属性等等,在普遍属性中又可通过若干具体属性来表达,如运动属性中的运动状态、运动形式等;时间属性中的年龄、生长期等:空间属性中的形状、大小、高度等;相关属性中的有序性、复杂性等。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需要通过许多具体的属性来表征它的客观存在和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所以我们试用以下物质定义:“物质是以某些具体属性来表征的客观存在”。

1.1.5            意识的镜像

人的意识的镜像就是语言符号。

有过电脑编程经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图片比文档占有更大得多的存储空间,对图像的频繁调用会大幅消耗电脑的内存,降低软件的运行速度。一种更聪明的编程方法,是对图像进行标记,例如标记为字母A、B、C、D,这样程序在运行的时候不调用图片,而只调用字母A、B、C、D等,这样做大幅减少了电脑占用的内存,提高了软件的效率。

人类的思维非常高明地应用了与电脑类似的技巧,就是把头脑中的各种各样的印象(包括在印象基础上的各观念)标记为语言符号。通过将印象标记为语言符号,我们的思维可以只需要直接对语言符号进行操作,而不是要直接操作印象,从而大大提高了我们思维的深度和效率。没有语言,我们不可能有很深刻而细致的思维。想象一下,如果不使用数学符号系统,我们的数学推理能走多远呢?如果不使用数字符号,我们肯定可以实现把对一个人的印象和对另一个人的印象叠加起来,从而在脑海中实现“1个人加另一个人等于两个人”这样的简单数学运算操作。但如果稍微复杂一些,例如要实现8个人加9个人等于多少个人的思维操作,若不依赖数字的标记功能,我们的头脑一定会一团乱麻。17个人站在一起和18个人站在一起,我们见到后在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差不多,根本不知道二者之间的细微差别。因此,如果没有数字对而仅凭直观印象,我们只知道一群人加上另一群人会得到一大群人,却无法进行哪怕是8+9=17这样的略微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的最简单的数学运算。

由于有了语言符号,人的思维可以直接操作这些符号而不是这些符号所代表的直观印象。在这样的思维操作中,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直观印象甚至可以被我们完全抛诸脑后,不到必要的时候可以不予考虑。也就是说,思维在操作语言符号的时候,可以完全不必理会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数学运算中,我们的头脑中只有数字、字母和算符,并按照一定的运算规则操作它们,却不必理会这些字符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在日常交流中,听到某个人名,我们也可以完全不必理会这个人名所代表的具体人物是什么样子,只需知道这是一个人名,并把它作为人名而在思维中进行操作即可。相反的是,在形象思维中,我们的脑海中需要预先有这个具体人物的印象,并将其他的一些印象与这个人物的印象联系起来,以此实现对这个人物的认知。例如,我见到一个人,首先得到他的一些初步信息,例如黑皮肤、高鼻子、矮个子之类,这些信息储存为一个具体的“初步印象”。接着,我们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个人,于是会掌握更多的信息,并将这些新得到的信息与“初步印象”联系起来,以此修正自己的“初步印象”。在这样的思维操作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需要调用以前形成的“初步印象”,是很繁难的一种思维操作方式。现在,我们把“初步印象”固定为一个名字,例如“张三”,这样每一次思维操作的时候,只需调用“张三”这两个字的符号即可。思维调用符号比调用图像更方便快捷,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招生办在招生的时候只将考生的姓名和考生的成绩联系起来,而不会愚蠢地去把考生的成绩和考生的相片联系起来。

1.1.6            什么是信息空间

信息空间是将世界通讯以网络、数据库、信息源连接到广大的、内联的、参差不齐的电子交流系统的捷径,信息空间有着将所有的人和所有的知识集中到一起(Vlahos,1998)的潜力。然而这从某种角度上看不正是网络空间的定义吗?   实际上,信息空间比网络空间要大得多,它可以包括后者的全部内容再加上可能没有被包括进网络信息系统的内容。在民用范围内这经常包括广播、印刷等媒体以及一些机构,如公共图书馆等,其中还有相当部份信息内容还没有被电子化。在军事范围内,信息空间还可能包括命令、控制、通讯、谍报、监视、侦察系统——这些战场之外、但与战争相关的军事信息环境(Aquilla,1999)。   

像网络空间一样,信息空间正作为真正的全球信息基础和环境在显现出来,传统的对空间和时间的认识在这里已不能说明问题。该术语因其聚焦于信息环境广义地定义,而不是仅考虑基于计算机技术和设施,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优势;同时又因其是人物空间的中介,即信息空间是基于信息的一个明确的领域,但又与我们同时所居住的地球的其他部份密切相关,因此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法国哲学家Paul Virilio也曾提及信息空间这一概念:信息空间,信息所处的领域,将会将其强加于地理空间。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缩小了的世界上,事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能力将把我们的世界挤压到所剩无几。事实上,已经出现了速度污染,使我们的世界减小到零。在最近的将来,人们将会感到被圈在一个小环境内,他们会觉得被快速传播的信息的力量关在这个已到忍受到极限的世界上。如果让我来提供一个结论性的想法,那么内联互动对真实世界就像放射性对大气层一样(Der Derian,1996)。

1.1.7            软件语言对镜像描述

物质的镜像是物质的属性,意识的镜像是语言符号。

由于软件语言也是一种语言符号,所以它和意识的镜像在符号性上是相同的,我们只需将意识镜像的语言符号转成软件语言符号即能实现意识镜像在信息空间的投射。

物质的客观存在可以通过属性的描述来表征,来说明物质在客观存在。这些属性经抽象后也可以通过语言符号表述,所以软件语言也能实现物质镜像在信息空间的投射。

物质的镜像描述和意识的境像描述都是通过软件语言描述,但是在信息空间中它们也是存在于各自独立空间中,意识的镜像空间是可以指向物质的镜像空间,但它是两个不同的事物。而且这种指向不是直接的指向,而是通过物质的镜像空间的变化来反映这种指向关系的存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软件?--物质和意识的境像通过代码表述出来就是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