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ll_ctl(2). Finally, the actual wait is started by epoll_wait(2).
epoll是多路复用IO(I/O Multiplexing)中的一种方式,但是仅用于linux2.6以上内核,
一、Linux I/O多路复用技术在比较多的TCP网络服务器中有使用,即比较多的用到select函数。Linux2.6内核中有提高网络I/O性能的新方法,即epoll 。
1、为什么select落后
首先,在Linux内核中,select所用到的FD_SET是有限的,即内核中有个参数__FD_SETSIZE定义了每个FD_SET的句柄个数,在我用的2.6.15-25-386内核中,该值是1024,搜索内核源代码得到:
include/linux/posix_types.h:
#define __FD_SETSIZE 1024
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同时检测1025个句柄的可读状态是不可能用select实现的。或者同时检测1025个句柄的可写状态也是不可能的。其次,内核中实现select是使用轮询方法,即每次检测都会遍历所有FD_SET中的句柄,显然,select函数的执行时间与FD_SET中句柄的个数有一个比例关系,即select要检测的句柄数越多就会越费时。当然,在前文中我并没有提及poll方法,事实上用select的朋友一定也试过poll,我个人觉得select和poll大同小异,个人偏好于用select而已。
2、内核中提高I/O性能的新方法 epoll
epoll是什么?按照man手册的说法:是为处理大批量句柄而作了改进的poll。要使用epoll只需要以下的三个系统函数调用:epoll_create(2), epoll_ctl(2),epoll_wait(2)。
Linux2.6内核epoll介绍
先介绍2本书《The Linux NetworkingArchitecture--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twork Protocols in the LinuxKernel》,以2.4内核讲解LinuxTCP/IP实现,相当不错。作为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实现,很多时候你必须作很多权衡,这时候参考一个久经考验的系统更有实际意义。举个例子,linux内核中sk_buff结构为了追求速度和安全,牺牲了部分内存,所以在发送TCP包的时候,无论应用层数据多大,sk_buff最小也有272的字节。其实对于socket应用层程序来说,另外一本书《UNIXNetwork Programming Volume 1》意义更大一点。2003年的时候,这本书出了最新的第3版本,不过主要还是修订第2版本。其中第6章《I/OMultiplexing》是最重要的,Stevens给出了网络IO的基本模型。在这里最重要的莫过于select模型和Asynchronous I/O模型。从理论上说,AIO似乎是最高效的,你的IO操作可以立即返回,然后等待os告诉你IO操作完成。但是一直以来,如何实现就没有一个完美的方案。最著名的windows完成端口实现的AIO,实际上也只是内部用线程池实现的罢了,最后的结果是IO有个线程池,你的应用程序也需要一个线程池...... 很多文档其实已经指出了这引发的线程context-switch所带来的代价。在linux 平台上,关于网络AIO一直是改动最多的地方,2.4的年代就有很多AIO内核patch,最著名的应该算是SGI。但是一直到2.6内核发布,网络模块的AIO一直没有进入稳定内核版本(大部分都是使用用户线程模拟方法,在使用了NPTL的linux上面其实和windows的完成端口基本上差不多了)。2.6内核所支持的AIO特指磁盘的AIO---支持io_submit(),io_getevents()以及对DirectIO的支持(即:就是绕过VFS系统buffer直接写硬盘,对于流服务器在内存平稳性上有相当的帮助)。
所以,剩下的select模型基本上就成为我们在linux上面的唯一选择,其实,如果加上no-block socket的配置,可以完成一个"伪"AIO的实现,只不过推动力在于你而不是os而已。不过传统的select/poll函数有着一些无法忍受的缺点,所以改进一直是2.4-2.5开发版本内核的任务,包括/dev/poll,realtimesignal等等。最终,Davide Libenzi开发的epoll进入2.6内核成为正式的解决方案。
3、epoll的优点
<1> 支持一个进程打开大数目的socket描述符(FD)
select 最不能忍受的是一个进程所打开的FD是有一定限制的,由FD_SETSIZE设置,默认值是2048。对于那些需要支持上万连接数目的IM服务器来说显然太少了。这时候你一是可以选择修改这个宏然后重新编译内核,不过资料也同时指出这样会带来网络效率的下降;二是可以选择多进程的解决方案(传统的Apache方案),不过虽然linux上面创建进程的代价比较小,但仍旧是不可忽视的,加上进程间数据同步远比不上线程间同步高效,所以这也不是一种完美的方案。不过epoll 没有这个限制,它所支持的FD上限是最大可以打开文件的数目,这个数字一般远大于select 所支持的2048。举个例子,在1GB内存的机器上大约是10万左右,具体数目可以cat /proc/sys/fs/file-max察看,一般来说这个数目和系统内存关系很大。
<2> IO效率不随FD数目增加而线性下降
传统select/poll的另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当你拥有一个很大的socket集合,由于网络得延时,使得任一时间只有部分的socket是"活跃"的,而select/poll每次调用都会线性扫描全部的集合,导致效率呈现线性下降。但是epoll不存在这个问题,它只会对"活跃"的socket进行操作---这是因为在内核实现中epoll是根据每个fd上面的callback函数实现的。于是,只有"活跃"的socket才会主动去调用callback函数,其他idle状态的socket则不会,在这点上,epoll实现了一个"伪"AIO,因为这时候推动力在os内核。在一些 benchmark中,如果所有的socket基本上都是活跃的---比如一个高速LAN环境,epoll也不比select/poll低多少效率,但若过多使用的调用epoll_ctl,效率稍微有些下降。然而一旦使用idle connections模拟WAN环境,那么epoll的效率就远在select/poll之上了。
<3> 使用mmap加速内核与用户空间的消息传递
这点实际上涉及到epoll的具体实现。无论是select,poll还是epoll都需要内核把FD消息通知给用户空间,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内存拷贝就显得很重要,在这点上,epoll是通过内核于用户空间mmap同一块内存实现的。而如果你像我一样从2.5内核就开始关注epoll的话,一定不会忘记手工mmap这一步的。
<4> 内核微调
这一点其实不算epoll的优点,而是整个linux平台的优点。也许你可以怀疑linux平台,但是你无法回避linux平台赋予你微调内核的能力。比如,内核TCP/IP协议栈使用内存池管理sk_buff结构,可以在运行期间动态地调整这个内存pool(skb_head_pool)的大小---通过echoXXXX>/proc/sys/net/core/hot_list_length来完成。再比如listen函数的第2个参数(TCP完成3次握手的数据包队列长度),也可以根据你平台内存大小来动态调整。甚至可以在一个数据包面数目巨大但同时每个数据包本身大小却很小的特殊系统上尝试最新的NAPI网卡驱动架构。
4、epoll的工作模式
令人高兴的是,linux2.6内核的epoll比其2.5开发版本的/dev/epoll简洁了许多,所以,大部分情况下,强大的东西往往是简单的。唯一有点麻烦的是epoll有2种工作方式:LT和ET。
LT(level triggered)是缺省的工作方式,并且同时支持block和no-block socket。在这种做法中,内核告诉你一个文件描述符是否就绪了,然后你可以对这个就绪的fd进行IO操作。如果你不作任何操作,内核还是会继续通知你的,所以,这种模式编程出错误可能性要小一点。传统的select/poll都是这种模型的代表。
ET (edge-triggered) 是高速工作方式,只支持no-block socket。在这种模式下,当描述符从未就绪变为就绪时,内核就通过epoll告诉你,然后它会假设你知道文件描述符已经就绪,并且不会再为那个文件描述符发送更多的就绪通知,直到你做了某些操作而导致那个文件描述符不再是就绪状态(比如 你在发送,接收或是接受请求,或者发送接收的数据少于一定量时导致了一个EWOULDBLOCK 错误)。但是请注意,如果一直不对这个fd作IO操作(从而导致它再次变成未就绪),内核就不会发送更多的通知(only once)。不过在TCP协议中,ET模式的加速效用仍需要更多的benchmark确认。
epoll只有epoll_create,epoll_ctl,epoll_wait3个系统调用,具体用法请参考http://www.xmailserver.org/linux-patches/nio-improve.html,在http://www.kegel.com/rn/也有一个完整的例子,大家一看就知道如何使用了。
5、 epoll的使用方法
epoll用到的所有函数都是在头文件sys/epoll.h中声明的,下面简要说明所用到的数据结构和函数:
所用到的数据结构:
typedef union epoll_data {
void *ptr;
int fd;
__uint32_t u32;
__uint64_t u64;
} epoll_data_t;
struct epoll_event {
__uint32_t events; /* Epoll events */
epoll_data_t data; /* User data variable */
};
结构体epoll_event 被用于注册所感兴趣的事件和回传所发生待处理的事件,而epoll_data 联合体用来保存触发事件的某个文件描述符相关的数据。例如一个client连接到服务器,服务器通过调用accept函数可以得到于这个client对应的socket文件描述符,可以把这文件描述符赋给epoll_data的fd字段,以便后面的读写操作在这个文件描述符上进行。epoll_event 结构体的events字段是表示感兴趣的事件和被触发的事件,可能的取值为:
EPOLLIN: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读;
EPOLLOUT: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可以写;
EPOLLPRI: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有紧急的数据可读;
EPOLLERR: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发生错误;
EPOLLHUP: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被挂断;
EPOLLET:表示对应的文件描述符有事件发生;
所用到的函数:
1)、epoll_create函数
函数声明:int epoll_create(int size)
该函数生成一个epoll专用的文件描述符,其中的参数是指定生成描述符的最大范围。
2)、epoll_ctl函数
函数声明:int epoll_ctl(int epfd, int op, int fd, struct epoll_event *event)
该函数用于控制某个文件描述符上的事件,可以注册事件,修改事件,删除事件。
参数:
epfd:由 epoll_create 生成的epoll专用的文件描述符;
op:要进行的操作,可能的取值EPOLL_CTL_ADD 注册、EPOLL_CTL_MOD修改、EPOLL_CTL_DEL 删除;
fd:关联的文件描述符;
event:指向epoll_event的指针;
如果调用成功则返回0,不成功则返回-1。
3)、epoll_wait函数
函数声明:int epoll_wait(int epfd,struct epoll_event * events,intmaxevents,int timeout)
该函数用于轮询I/O事件的发生。
参数:
epfd:由epoll_create 生成的epoll专用的文件描述符;
epoll_event:用于回传代处理事件的数组;
maxevents:每次能处理的事件数;
timeout:等待I/O事件发生的超时值;
返回发生事件数。
首先通过create_epoll(int maxfds)来创建一个epoll的句柄,其中maxfds为你的epoll所支持的最大句柄数。这个函数会返回一个新的epoll句柄,之后的所有操作都将通过这个句柄来进行操作。在用完之后,记得用close()来关闭这个创建出来的epoll句柄。
之后在你的网络主循环里面,调用epoll_wait(int epfd, epoll_event events, intmax_events, int timeout)来查询所有的网络接口,看哪一个可以读,哪一个可以写。基本的语法为:
nfds = epoll_wait(kdpfd, events, maxevents, -1);
其中kdpfd为用epoll_create创建之后的句柄,events是一个epoll_event*的指针,当epoll_wait函数操作成功之后,events里面将储存所有的读写事件。max_events是当前需要监听的所有socket句柄数。最后一个timeout参数指示 epoll_wait的超时条件,为0时表示马上返回;为-1时表示函数会一直等下去直到有事件返回;为任意正整数时表示等这么长的时间,如果一直没有事件,则会返回。一般情况下如果网络主循环是单线程的话,可以用-1来等待,这样可以保证一些效率,如果是和主循环在同一个线程的话,则可以用0来保证主循环的效率。epoll_wait返回之后,应该进入一个循环,以便遍历所有的事件。
对epoll 的操作就这么简单,总共不过4个API:epoll_create, epoll_ctl,epoll_wait和close。以下是man中的一个例子。
struct epoll_event ev,*events;
for(;;) {
nfds = epoll_wait(kdpfd, events, maxevents, -1); //等待I/O事件
for(n = 0; n < nfds;++n) {
if(events[n].data.fd == listener) { //如果是主socket的事件,则表示有新连接进入,需要进行新连接的处理。
client = accept(listener, (structsockaddr *) &local, &addrlen);
if(client < 0){
perror("accept error");
continue;
}
setnonblocking(client); // 将新连接置于非阻塞模式
ev.events = EPOLLIN | EPOLLET;
//注意这里的参数EPOLLIN | EPOLLET并没有设置对写socket的监听,
//如果有写操作的话,这个时候epoll是不会返回事件的,
//如果要对写操作也监听的话,应该是EPOLLIN | EPOLLOUT | EPOLLET。
ev.data.fd = client; // 并且将新连接也加入EPOLL的监听队列
if (epoll_ctl(kdpfd, EPOLL_CTL_ADD, client, &ev) < 0) { // 设置好event之后,将这个新的event通过epoll_ctl
//加入到epoll的监听队列里,这里用EPOLL_CTL_ADD
//来加一个新的 epoll事件。可以通过EPOLL_CTL_DEL来减少
//一个epoll事件,通过EPOLL_CTL_MOD来改变一个事件的监听方式。
fprintf(stderr, "epoll setinsertion error: fd=%d"0, client);
return -1;
}
} else // 如果不是主socket的事件的话,则代表这是一个用户的socket的事件,
// 则用来处理这个用户的socket的事情是,比如说read(fd,xxx)之类,或者一些其他的处理。
do_use_fd(events[n].data.fd);
}
}
6、Linux下epoll编程实例
Epoll模型主要负责对大量并发用户的请求进行及时处理,完成服务器与客户端的数据交互。其具体的实现步骤如下:
(a) 使用epoll_create()函数创建文件描述,设定将可管理的最大socket描述符数目。
(b) 创建与epoll关联的接收线程,应用程序可以创建多个接收线程来处理epoll上的读通知事件,线程的数量依赖于程序的具体需要。
(c) 创建一个侦听socket描述符ListenSock;将该描述符设定为非阻塞模式,调用Listen()函数在套接字上侦听有无新的连接请求,在epoll_event结构中设置要处理的事件类型EPOLLIN,工作方式为 epoll_ET,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使用epoll_ctl()注册事件,最后启动网络监视线程。
(d) 网络监视线程启动循环,epoll_wait()等待epoll事件发生。
(e) 如果epoll事件表明有新的连接请求,则调用accept()函数,将用户socket描述符添加到epoll_data联合体,同时设定该描述符为非阻塞,并在epoll_event结构中设置要处理的事件类型为读和写,工作方式为epoll_ET.
(f) 如果epoll事件表明socket描述符上有数据可读,则将该socket描述符加入可读队列,通知接收线程读入数据,并将接收到的数据放入到接收数据的链表中,经逻辑处理后,将反馈的数据包放入到发送数据链表中,等待由发送线程发送。
epoll 模型似乎只有一种格式,所以大家只要参考下面的代码,就能够对epoll有所了解了。
while (TRUE) {
int nfds = epoll_wait (m_epoll_fd, m_events, MAX_EVENTS, EPOLL_TIME_OUT); //等待EPOLL事件的发生
//至于相关的端口,则需要在初始化EPOLL的时候绑定。
if (nfds <= 0) continue;
m_bOnTimeChecking = FALSE;
g_CurTime = time(NULL);
for (int i=0; i<nfds;i++) {
try {
if (m_events[i].data.fd ==m_listen_http_fd) //如果新监测到一个HTTP用户连接到绑定的HTTP端口则建立新连接。
{
OnAcceptHttpEpoll ();
} else if (m_events[i].data.fd ==m_listen_sock_fd) //如果新监测到一个SOCKET用户连接到了绑定的SOCKET端口则
//建立新的连接。
{
OnAcceptSockEpoll ();
} else if (m_events[i].events &EPOLLIN) //如果是已经连接的用户,并且收到数据,那么进行读入操作。
{
OnReadEpoll (i);
}
OnWriteEpoll (i); //查看当前的活动连接是否有需要写出的数据。
} catch (int) {
PRINTF ("CATCH捕获错误\n");
continue;
}
}
m_bOnTimeChecking = TRUE;
OnTimer (); //进行一些定时的操作,主要就是删除一些断线用户等。
}
下面给出一个完整的服务器端例子:
|
二、from:http://www.cppblog.com/converse/archive/2008/10/12/63836.html (例子挺有趣的-那谁的大妈~~)
解释一下为什么需要多路复用IO.以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
假设你在大学中读书,要等待一个朋友来访,而这个朋友只知道你在A号楼,但是不知道你具体住在哪里,于是你们约好了在A号楼门口见面.
如果你使用的阻塞IO模型来处理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只能一直守候在A号楼门口等待朋友的到来,在这段时间里你不能做别的事情,不难知道,这种方式的效率是低下的.
现在时代变化了,开始使用多路复用IO模型来处理这个问题.你告诉你的朋友来了A号楼找楼管大妈,让她告诉你该怎么走.这里的楼管大妈扮演的就是多路复用IO的角色.
进一步解释select和epoll模型的差异.
select版大妈做的是如下的事情:比如同学甲的朋友来了,select版大妈比较笨,她带着朋友挨个房间进行查询谁是同学甲,你等的朋友来了,于是在实际的代码中,select版大妈做的是以下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