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使用Debug工具的时候,想看看BIOS第一条指令的跳转之后是如何的。
在16位80x86的机器上,机器上电,第一条指令的地址在FFFF:0000处。我想尽管我在Win7的cmd命令中的虚拟8086环境下,但在这环境里应该和实际的实模式是差不多的,比如BIOS的所在的位置什么的。
于是使用debug
放心的输入-u ffff:0000
随便一看,恩,第一条指令的确是一个长跳转。再仔细一看,不对头啊,怎么还有FFFF:0011及之后的东东呢?按道理讲应该最后顶多是ffff:000f啊。
然后用d命令一看
前面5个字节的长跳转指令,跟着一些BIOS的信息,比如出厂时间等等,然后还真的有FFFF:000F之后的东西啊。
后来想想,难道地址回绕了?溢出之后当从0000:0000开始算起了?
那看一下0000:0000吧
发现不对啊,似乎对应不起来,然后就搞不懂了。在网上搜索一番,发现了这个帖子。
转载上来(转载的内容是考虑的FFFF:FFFF的回绕,其实应该从FFFF:000F之后就开始了)
以下部分属于转载:
debug
-d ffff:fff0
FFFF:FFF0 00 00 00 00 00 00 00 00-00 00 00 00 00 00 00 00
-d 0:ffe0
0000:FFE0 0A A3 DC 0A A3 E8 0A 89-1E C2 05 26 8A 46 04 FE
0000:FFF0 C0 A2 77 05 56 E8 C3 47-73 02 5E C3 89 3E BC 05
注:
FFFF0 + FFF0 = 10 FFE0
这样1最前面的1会出现溢出,从而实际地址应该是0FFE0。但是可以发现,实际上两个地方的内存内容并不一样,为什么呢?
我们使用的DOS(或者是XP下的CMD),它们都是打开A20地址线的,也就是说 d ffff:fff0其显示的已经是10FFE0的地址的内容了。
从80286起由于CPU的寻址实际已经超过了1M的限制,MICROSOFT的DOS就使用了一些技术来使用大于1M的内存,比如扩展内存技术和扩充内存技术。如果使用DOS6.22 可以尝试不加载HIMEM.SYS 和EMM386.EXE,然后再使用DEBUG ,就可以看到想要的地址循环效果了。
早期的8086只有20根地址线,只能访问1M的地址空间。CPU寻址则按段+偏移的方式进行。16位段+16位偏移的可能的范围是0~0x10FFEF (即0xFFFF0+0xFFFF),即1M+65520字节的范围。由于只有20根地址线,所以在对1M~1M+65520范围进行访问时,会发生“地址回绕”的现象,就是说实际会访问到0~65520的地方。据说某个著名的/臭名昭著的软件利用了这个特点。在80286,386等CPU上,它会失败,因为这些CPU有多于20根的地址线,并不产生“地址回绕”现象。为了保持完全的兼容性,IBM决定在PC AT系统上加个逻辑,来模仿以上的回绕特征。他们的方法就是把A20和键盘控制器的一个输出进行AND,这样来控制A20的打开和关闭。一开始时A20是被屏蔽的(总为0),直到系统软件去打开它
2011-09-18补充:
今天在某个ppt中发现了下面这么段话 ,并做了实验
逻辑地址和物理地址
通过开放地址线A20,是的IA-32微处理器可以在实模式下访问1MB以上的65520字节的内存空间——HMA(High Memory Area,高端内存区)
IA-32微处理器有一个输入引脚A20M#,用于确定是否开放A20地址线,PC兼容机一般通过92H端口的第1位控制A20M#
开放A20地址线操作:
IN AL,92H
OR AL,02H
OUT 92H,AL
关闭A20地址线操作:
IN AL,92H
AND AL,0FDH
OUT 92H,AL
我在自己的pc上试了下,实验在window7平台cmd命令下的V86模式下测试无效,可能在真正的实模式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