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OOD的两点总结

        OOD对现在的程序员来说并不陌生,甚至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着。

        OOD,面向对象设计,关键在于对象的“设计”。一个对象,通常是数据+方法的封装,public对外接口,private或protect内部实现细节,必要情况下public出ReadOnly内部成员状态。

        对象设计的过程,会碰到各种场景、问题。从而总结出各种“设计模式”。对于具体的各种设计模式和对象设计原则。这里就不作细说了。谈谈这个月来,碰到的一些问题。

        最近在实现一种比较符合目前产品状况的撤销重做,是一种基于内存状态的撤销重做。这种撤销重做,只要求监视业务模型对象即可。所以要求程序架构要能满足MVP设计模式——Model-View-Present。Model只纯粹提供业务方面的对象数据,View为表示层提供各种展示方式,相当于关系数据库提供的表视图,而Present则是人机交互界面。

        可能是因为实际实现过程中,并没有人严格意识到,Model-View之间的严格界限;又或者是“偷懒”缘故。很多本来应该是在View层面体现的东西,放在了Model。这种会造成什么影响?第一,首先的Model的可重用性,因为与具体的展示View产生了“依赖”;第二、View要求的变化,会影响到Model;第三、影响后续功能扩展,比如这次的撤销重做,不得不把这个View层面的东西,也纳入内存监视范畴。

        总结,1、组内成员必须都能意识到整体的架构设计原则,清晰认识对象职责;2、代码评审,要能做到:检查每天提交的单元。

        另外一个问题,这个比较细点——关于对象设计。很多时候,实现一个对象时,通常是把这个对象需要的东西,都作为其成员存在;Destroy时,再释放这些成员。咋看没什么问题。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的话,还是可以发现可以改进的空间——内存。

        细致分析对象成员,原则上,只有反应对象状态的数据,才可以成为对象成员;而对于那些,在某几个方法内使用的,甚至只在一个方法内使用的,不应该提升为对象成员。有些程序员为了方便,把在几个方法内使用的数据,定义在类中,这样不必给每个方法定义参数。这样做不好的影响,首先太占内存了;有些子对象,本可以考虑作为单例模式提供服务的,却在对象内部创建出来;有些只需要特定方法内产生的,也被提升为对象成员,创建出来。其次,随着业务扩展,业务对象开始变得“臃肿”了。

        目前,程序单元还存在几个“超级类”,基本是这样累积下来的。当然,这里面一部分原因是,架构的“迭代设计”一直没有执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OOD的两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