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多幸福?

在节日的气氛中,你一定比一年中其他时候感到更多幸福(happiness):你和亲人在一起,你祝福他(她)们也接受祝福;你和许多朋友互致问候;你面带笑容,你被面带笑容的人所包围;你享受一年中难得的闲暇;你在平时觉得是很奢侈的地方花大笔的钱……当然,你也可能已经开始感受富足所带来的选择焦虑,譬如买哪种品牌的服装,去哪里度假,看哪个电视频道。

在过去几十年,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富足,不过人们的幸福感觉并没有像财富一样翻番。以美国为例,二战以来人们的收入几乎变成原来的三倍,1950年调查显示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说他们“非常快乐”,现在这个比例并没有明显变化。

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多幸福的可能解释是“适应效应”:对于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很快地作出心理调整,尽管它让我们快乐一阵子,然后这种效应就自动消退了。心理学家对菲利普·布里克曼对彩票中奖者进行研究发现,在经过短暂的、头晕目眩的狂欢,他们很快就退回到之前的幸福水平。他说,“如果判断所有事物时,都以过去的体验为基准,看它们距离这种基准有多远,那么渐渐地,即使最确定无疑的事件也会失去影响力,因为它们本身将被吸收到新的基准中,从而成为以后事件的判断标准。”

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多幸福的更主要原因却可能是源于一些深藏我们心底、自己却未清楚意识到的东西:在涉及到财富时,我们大多数人追求的实际上是相对幸福感——只有在自己比他人得到更多时,我们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这正是在这个一年中有着最多幸福因素的时刻,我们常常感到一丝不幸福感觉掠过的缘由,因为我们不自觉地对比各自的财富和地位。

在一个研究中,哈佛大学的学生被要求在两个选项中选择:A.每年收入5万美元,而其他人只有他的一半;B.每年收入10万美元,而其他人是他的两倍。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了A。这个调查的样本显然没有代表性,但它非常直观显示出人们的心理。2004年,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奚恺元教授在中国6个大城市调查显示同样的规律:从各城市之间来看,人均月收入与幸福感没有直接关系,富有的城市不比相对贫穷的城市更幸福;在每个城市里面,收入水平与幸福感直接相关,收入越高越幸福。

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跟上你的邻居”,也就是社会学家所说的“基准焦虑”(reference anxiety)。人们在判断自己的财产时,他们问自己的问题并不是“我的房子是不是够用?”,而是“我的房子是不是比邻居的更漂亮?”尽管人们的生活水准在不断提高,但不断冒出来的富人让他们感到不满足,在中国,过去那些富豪们常常把自己隐藏起来。

幸运的是,财富仅仅是快乐的源泉之一,在它能满足你的基本生活所需之后,它对生活的乐趣没有多少真正的影响。在《时代》杂志2005年初进行的调查中,挣钱或花钱甚至都没有能排进前十个因素,那些排在前面的因素有与朋友或家人聊天、听音乐、祈祷、帮助他人等。那些最让人感到幸福东西都不是钱可以买到的,譬如爱、朋友、家庭、尊重、对生命价值的信念等等。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最快乐10%的人所拥有的特征和最消沉的人所不具备的特征是,他们与朋友、家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愿意花时间和他们在一起的许诺。对幸福的科学研究最根本的发现是那些人际特征如友好、感激和爱更能带来快乐,“在和其他人在一起时,几乎每个人都感觉到更快乐,”以研究“心理流”而著称的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说。

为什么感恩、友好和其他能力能够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呢?因为付出让你感到你对他人的价值,给你的人生带来意义。通常认为,幸福实际上是由三个方面组成,快乐的感觉;投入的程度,即对家庭、工作、爱情和兴趣的参与程度;以及意义,用个人的能力服务更大的目标。实际上,研究发现,所有的幸福都是让人感到一种和他人的联系。

-文 方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更多财富没有带来更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