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试

1. 什么是中试?

       中试是中间性试验的简称,是科技成果向产生力转化的必要环节,成果产业化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中试的成败。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

       其目的为:解决由研发人员研制出来的产品在批量生产时,产品质量不稳定,生产工艺不成熟,成品率低,市场返修率高;或者,缺乏有效的工艺工装,生产效率低,制造成本高,无法商品化,同时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商品化进程。

       其使命为:验证与完善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质量问题包括设计原因导致的产品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的缺陷,也包括由于设计原因引起的可制造性差可维修性/可服务性达不到要求),为生产和市场服务,加快研发成果商品化的进程。特制定本办法。

 

2. 中试阶段做什么?

  (1)工艺验证(工艺流程、工艺路线、单板工艺、整机工艺、包装工艺、物流工艺);

  (2)工装验证(装配工装、测试工装、生产设备)

  (3)生产测试环境、测试程序、工作程序进行验证,并完成相应检定规程;

  (4)结构验证;

  (5)产品数据验证(BOM、PCB、SCH等设计文件及生产性工艺文件验证)

  (6)产品可靠性验证;

  (7)对物料可采购性验证;

  (8)对研发遗留问题进行验证;

  (9)中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要及时、准确,解决要最终落实到文件上,形成闭环;

  (10)转产评审:中试负责人汇总中试过程中测试、工装、生产环境、工艺、物料、计划、资料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形成中试总结报告,并组织研发产品经理等评委进行转产评审会,形成最终评审意见,判定产品能否满足大批量生产要求;

  11)当产品不符合转入大批量生产条件时,由评审小组决定是否启动新一轮中试;

  12) 输出满足批量生产的生产工艺性文件包括作业指导书、标准工时和产能表、SMT特殊贴片要求及注意事项、检验规范等等

3. 中试过程不是一次性验证行为

  中试不是一次性的验证行为,而是一个从小批量验证到逐渐放大产品验证数量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试分为三个小阶段:

  1、 小量中试:主要针对硬件、结构、软件设计验证,初步验证可生产性,可能包含一次或者数次生产,直到无重大硬件、结构、软件问题为止;

  2、 放量中试:主要针对硬件、结构、软件、工艺、测试、维修、物料的验证,主要验证设计遗留问题以及批量可生产性验证,直到无重大可生产性问题为止;

  3、 小批量生产:主要对硬件、结构、软件、工艺、测试、维修、物料、质量以及相关生产文件进行全面验证,以可生产性验证为主;直到生产质量管理成本、合格率到达企业目标为止;

 4. 中试职能

(1)产品试制
    负责根据工程样机进行小批量试生产,以验证生产工艺及产品品质,同时培养有关生产技术人员。试制过程通常是在生产线上进行而不是在研发实验室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建立专用的试产线或共用生产线。
(2)产品测试
    制定测试规范,对工程样机及试制产品进行充分的测试,发现功能、性能、外观等方面的缺陷,保证产品质量。比如,可包括软、硬件、系统测试,以及环境可靠性测试。
(3)工艺设计
    负责生产工艺设计,保证可生产性,提高工效及质量(如成品率、直通率)。
(4)(测试)装备开发
    主要是生产线使用的测试装备开发,对于很多IT产品,由于测试的内容很多,工作量大,其中测试装备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如自动测试软件、ICT工装。目的是保证快速有效的生产(测试),提高测试的充分性(遍历性),保证产品质量。
(5)物料品质认证
    产品的质量问题原因中,物料品质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物料品质认证主要职责包括:新器件技术认证、来料检验工艺、研究典型应用电路、替代分析、故障分析工作,建设物料品质管理流程。但通常不承担量产时的来料检验(IQC)。
(6)产品数据管理
   承担技术文件、PART/BOM、EC管理工作,建设产品数据管理流程、规范。

5. 中试流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制造,测试,产品设计,产品,技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