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背后的秘密-----可怕的秘密

文章转载自:http://www.caogen.com/blog/Infor_detail.aspx?ID=118&articleId=42178


笔者按:此文正式发表于香港《信报财经月刊》第428卷。QE背后的秘密,就是美联储的秘密,也是人民银行的秘密。

  笔者十八年前曾访问过美联储(Federal Reserve System,简称Fed)。笔者当时最大的疑问在于“储备”二字。其它国家都叫做央行,而美国为什么叫做联邦储备局呢?美联储官员的回答非常 简单:储备=准备金。当时,还没有深度接触金融业务,虽然不认同储备=准备金,但也无法清晰定义储备的含义。到香港工作后,开始仔细研究美联储,发现美联储的“储备”有着深刻的内 涵。美联储为了维护美元币值,必须捍卫美元的实质购买力。为此目的,美联储必须建立美元备兑支付手段。可以说,备兑支付手段,才是“储备”的核心内涵。简单地说,美联储不仅仅要 创造货币,而且要创造与流通货币匹配的流通商品,并且要维持流通货币和流通商品的动态平衡。维持流通货币与流通商品的动态平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技术。现在,美联储已经将这种技 术升华为艺术了。

  在落笔本文的时候,伊朗送来了一个央行的负面案例。截止2012年10月上旬,伊朗里亚尔贬值超过四成,伊朗陷入动乱的边缘。显而易见,伊朗央行的“储备”严重不足。在伊以冲突一触即 发之际,内贾德总统被伊朗央行击垮了。伊以战争尚未开打,伊朗央行率先倒戈了。伊朗还有能力跟美、以进行军事对抗吗?或许,伊核问题就要划上句号了。不用说,伊朗案例对中国意义 重大。

  细想QE,回望北京,不免忧心忡忡。

  一、QE的表像

  1.1、QE的定义。

  量化宽松(英语: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是一种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以增加货币供应量。可视之为“无中生有”创造出指定金额的货币,也被简化地形容为间接增 印钞票。其操作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入证券等金融资产,使银行在央行开设的结算户口内的资金增加,为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通性。“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 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舒缓银行的资金压力。中央银行利用凭空创造出来的钱在公开市场购买政府债券、借钱给接受存款机构、从银行购买资产等。这些都会引起政府债券收益率的下降 和银行同业隔夜利率的降低,银行从而坐拥大量只能赚取极低利息的资产,央行期望银行会因此较愿意提供贷款以赚取回报,以纾缓市场的资金压力。当银根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 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通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恶性通胀的 风险。

  在了解了QE的官方定义之后,笔者产生了两点疑问:第一,为什么美国反复进行货币扩张后,竟然可以存在通货紧缩?第二,为什么美国在通货紧缩过程中,竟然可以长期维持超低利率(而 不是中国式的高利贷)?笔者给出的答案是,美联储QE不仅仅在创造货币,也在同时创造资产。由于美联储发挥出了强大的“储备”功能,美联储可以在货币超发行中制造通缩;美联储可以 在通缩中维持极低利率。

  1.2、QE1的内容。

  2008年11月25日,联储首次公布将购买机构债和MBS,标志着首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开始。2010年4月28日,联储的首轮量化宽松政策正式结束。QE1将购买政府支持企业(简称GSE)房利美、房地 美、联邦住房贷款银行与房地产有关的直接债务,还将购买由两房、联邦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Ginnie Mae)所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2009年3月18日机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2009年 的采购额最高增至1.25万亿美元,机构债的采购额最高增至2000亿美元。此外,为促进私有信贷市场状况的改善,联储还决定在未来六个月中最高再购买3000亿美元的较长期国债证券。美联 储在首轮量化宽松政策的执行期间共购买了1.725万亿美元资产。

  QE1的主体上是用于购买国家担保的问题金融资产,重建金融机构信用,向信贷市场注入流动性,用意在于稳定信贷市场。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的目的仅仅在于“稳定”市场,而不是“刺激 ”经济,这与中国央行的量化宽松大相径庭。显然,美联储无意于越俎代包,行使行政职能。美联储的数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精确到位。尤为令人称奇的是,美联储竟然在全球范围保持了美元 货币总量与对应商品总量的动态平衡。

  1.3、QE2的内容。

  美联储2010年11月4日宣布,启动第二轮量化宽松计划,计划在2011年第二季度以前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的较长期美国国债。QE2宽松计划于2011年6月结束,购买的仅仅是美国国债。QE3的 内涵是美国国债,实际上是通过增加基础货币投放,解决美国政府的财政危机。同时,美联储再通过向其它国家“出售”国债,套现还原成美元现金,增加了储备的规模(准备金大幅度增加 ),为解决未来的财政危机准备了弹药。

  就本质而言,QE2迥异于QE1。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提供流动性,而在于为政府分忧解难。美联储不容易啊!一手拉扯金融机构;一手拉扯美国政府。巧妙的是,在为政府分忧解难的同时,美联 储间接扩充了准备金规模。需要警觉的是,美联储购买的美国国债大部分被中国政府吸纳,美联储反而在扩张准备金规模。

  1.4、QE3的内容。

  北京时间9月14日凌晨消息,美联储麾下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在结束为期两天的会议后宣布,0-0.25%超低利率的维持期限将延长到2015年中,将从15日开始推出进一步量化宽松政策 (QE3),每月采购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现有扭曲操作(OT)等维持不变。内容是在2012年6月底以前买入400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剩余到期时间在6年到30年之间;同时出售等 量的美国国债,其剩余到期时间为3年或以下,随后这项计划在今年6月份被延长到年底。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于2012年9月13日指令纽约联储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台以每月400亿美元的 额度购买更多机构抵押支持证券(MBS)。FOMC还指令公开市场操作台在年底前继续实施6月份宣布的计划,即延长所持有证券的到期期限,并把到期证券回笼资金继续用于购买机构MBS。FOMC强 调,这些操作将在年底前使委员会所持有长期证券持仓量每月增加850亿美元,将给长期利率带来向下压力,对抵押贷款市场构成支撑,并有助于总体金融市场环境更加宽松。

  对于美联储推出QE3的目的,伯南克先生完全词不达意。QE3推出的真实目的,在于持续并强化QE1的成果(与就业等口头目标并无实质关系)。事实上,美联储在竭力避免QE1到期后的反冲击 效果。所以,QE3是一个动态的货币政策调控过程。可以说,QE3已经是QE的尾声了,QE3其实是QE的退出机制。显然,美联储高度关注QE的政策极限,他们在随时调整QE政策的执行效果。同时 ,他们已经为QE政策的退出预设了通道。分段实施的QE3,确实妙不可言。

  至此,美联储的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实现稳定市场的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储备”功能。美联储已经为解决即将到来美国政府的财政危机(财政悬崖),准备了坚实的金融 基础。同时,美联储也间接实现了管理通货膨胀的目的。当然,美联储也给它的“战略合作伙伴”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二、QE背后的秘密

  美联储QE最隐蔽的特征是什么?

  笔者反复说明:美联储QE最诡异的地方在于QE的外部性特征。QE创造的巨额货币,几乎全部流入了国际市场。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地,就是中国。笔者研究了QE1、QE2、QE3,除了QE1中的一 部分进入美国国内资本市场外(但没有直接进入美国的实体经济),QE创造的大部分货币直接或间接流入了国际市场。其中,大部分进入到了中国。近四年之内,我国外汇储备陡增了1.3万亿 美元,无论是时间和规模都与QE高度吻合,我国货币政策完美匹配了QE的外部性特征。

  那么,QE进入中国的影响如何呢?大多数人都在关注“四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但是,那不过是问题的表像。QE对我国的致命影响在于,我国不仅仅增发了等量的货币,我国还同时失去了等 量的实物。也就是说,相对于增量货币的购买力,我国的实物减少了等量的实物(资产+商品)。QE导致了我国通货倍增,这将极大地推高我国通货膨胀水平。一句话:我国在输出通货紧缩; 我国在输入通货膨胀。

  请看下列公式:

  美国QE的结果:QE创造货币+QE新增美国债券=实物(资产+商品)+美元现金

  请注意:美国在增加实物(资产+商品)和美元现金(准备金)。其中,QE所增加的现金,被严密锁定在美联储的控制范畴(无法回流实体经济)。伯南克先生在制造通货紧缩,吸收并消化 格林斯潘制造的过剩流动性。因此,美元在实物增加支撑下,实际购买力并未显著下降。甚至,在三轮QE之后,美元积累了相对升值的巨大动能。

  中国被QE的结果:实物(资产+商品)+新增人民币=美国债券+通货膨胀

  请注意:中国在减少实物(资产+商品);同时,中国在增加货币供应。其中,中国新增加的货币全部进入到了实体经济当中。中国政府为了消化和吸收新增货币,出让了巨额国民财富(地 产+矿产+环境)。人民币备兑支付手段(实物)在减少,人民币的币值正在被掏空。甚至,在三轮QE之后,人民币积累了贬值的巨大动能。

  直观地说,美国向中国流出一美元,美国就会增加一美元实物(资产+商品),再加一美元现金(中国一定会购买美国债券);中国接纳一美元流入,就会减少一美元实物,并同时增加一美 元的人民币发行。结论是,未来,美元会不断升值(美元通缩),人民币会不断贬值(人民币通胀)。笔者非常忧虑人民币汇率发生逆转的临界点(阀值),笔者感到这个临界点(阀值)已 经非常迫近了。

  讲一段真实的故事。解放战争期间,共产党发行了解放区自己的货币,共产党强制兑换在解放区流通的国民党法币。共产党用强制收回的国民党法币,在国统区购买物资运回了解放区,共产 党将物资卖给老百姓获得了战争经费。同时,共产党的货币因为有对等的实物作为保障,解放区可以基本保持通货稳定。然而,国民党统治区就遭殃了,大量物资被运走了,货币却不断增加 ,恶性通货膨胀不可遏止,国民党被通货膨胀击垮了。

  现在,美联储就是在用共产党对付国民党的方法对付人民银行。我们的物资(资产+实物)不断减少,我们的货币(在联汇机制安排下)却不断增加。我们在向国外输出通货紧缩,我们在向 国内输入通货膨胀。

  我们的巨额外汇储备的本质,就是减少了等额的实物(资产+商品),又增加了等额的人民币。笔者注意到华为公司等中国公司海外收购的连续受挫。显然,西方在刻意阻止我国在海外购买资 产和商品的安排,他们在极力阻止我国将外汇储备实物化的一切努力。当我国的外汇储备以债券形式存在的时候,我国根本不是在储备外汇,我国是在储备通货膨胀。请设想,如果中国要面 对伊朗此刻的危机,我国央行可以为政府提供什么保障?我国央行存在真正意义的“储备”吗?一旦,中日开战,美国启动日美安保条约,冻结我国的外汇储备,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我国存在解决人民币备兑支付的应急预案吗?谁能保证人民币不出现大幅度贬值呢?谁能保证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呢?

  任何经济现象都存在风险边际(临界值)。通货膨胀更是如此,当通货膨胀处于渐变的过程,人民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当通货膨胀一旦突破风险边际(信心崩溃了),恶性通货膨胀将不可 遏止(任何国家都无法满足中国的实物需求),历史的悲剧或将重演!

  QE背后的秘密,就是废纸换实物的荒唐游戏!这比鸦片换白银还要荒唐!

  三、储备的意义

  《宪法》的核心内容,在于精确定义财政。

  精确定义财政的前提,在于精确定义法币。

  精确定义法币的前提,在于精确定义央行。

  在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有权力管理好自己的央行。

  所以,本世纪初,美国国民在吃尽了流氓央行的苦头之后,痛定思痛,毅然决然,重组了美国央行。伍德罗·威尔逊总统于1913年12月23日签署并颁布了《联邦储备法案》(欧文-格拉斯法案 Owen-Glass Act)。美国人重新定义了美元,美国人也重新定义了央行。正是这个伟大的法案,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请我国的学者专家们注意,美国《联邦储备法案》是美 元国际化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当然,美国《联邦储备法案》的意义远远不止于此,该法案是捍卫国家安全和保全国民福利的重要制度保障。

  在《联邦储备法案》中,储备的根本意义,在于明确了法币备兑支付的有效原则。

  回到本文的开头。储备当然不是准备金那么简单。央行必须“储备”足够的备兑支付手段。在金本位的时代,储备的基础是黄金;在后金本位的时代,储备的基础是流通中货币所对应的流通 中实物。央行的“准备金”,仅仅是为了应付银行系统的紧急支付。一般而言,在充裕“储备”之下,准备金才真正具备准备金的真实功能。备兑支付手段的外延,囊括了可用于容纳本币流 动性的全部资产和商品的总和。所以,美国央行就叫做联邦储备局。显然,它的核心功能绝非仅仅是印刷美元,美联储还必须“储备”等价的实物。美联储的根本职能,是在全球范围内维持 美元的价值稳定。

  美联储的核心工作有两个:

  第一、独立的监测工作。美联储必须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流通中美元的分布状况和速度状况;美联储必须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与流通中美元对应的流通中实物的分布状况和速度状况 。

  第二、精确的调节工作。美联储必须严密控制美元的分布和速度,美联储必须实现流通中美元与流通中实物的动态平衡。

  笔者不能不赞赏美联储卓越的工作。经过了100年的不断实践和总结,美联储在实现美元合理分布和匀速周转两个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平。炉火纯青的意思,是他们不仅仅能够创造货 币,还能够创造实物(资产+商品)。到了公元二十一世纪,他们竟然能够通过非战争手段,大规模地转移他国财富,实现本国货币超发行后的再平衡。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创造了人类财富管 理历史的奇迹。伯南克先生将会载入史册。

  当然,他们的奇迹,意味着另外一些央行的失败。试想,没有其它央行,心甘情愿地进行“战略合作”,美联储何以实现如此神奇的超发行后的再平衡。

  亲爱的读者,您是否想知道我国央行的“储备”状况呢?我国国有备兑支付人民币的实物(资产+商品),每年都在以超过GDP的规模向民间和境外转移。我国央行仍然觉得“不够努力”,他 们最近在配合世界银行的工作,意图将国有企业股权进行最后的私有化。我国央行可以提供的备兑支付手段非但没有增加,而是在急剧减少。如果,以储备功能来衡量,我国已经不存在真正 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QE背后的秘密-----可怕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