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话实践计划书

理由:当今社会开放,许多西方文化流入中国,但人们吸取了太多腐朽西方文化,导致当今社会道德沦丧的现象发生,中小学校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的教育太少,而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遥想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因此要弘扬伦传统文化。

时间:2016年一月十三日

地点:云南师范大学

相关资料:《弟子规》、《正义论》

讲座题目:中国传统文化-圣贤教育改变中国

采访提纲

 

 

采访目的:

弘扬传统文化

采访时间:

2016年一月十三日

采访地点:

云南师范大学

采访对象:

讲座老师

采访问题:

1.当今社会是否确实传统

 

2.图书馆是否推荐看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

 

3.课本知识更重要还是传统文化更重呀哟

 

4.是否调查社会的言行举止以及道德规范

 

 

 

采访目的:弘扬传统文化

 

采访时间:2016年一月十三日

 

采访地点:云南师范大学

 

采访对象:讲座老师

 

采访问题:

 

1.当今社会是否确实传统

 

 

 

2.图书馆是否推荐看一些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

 

 

 

3.课本知识更重要还是传统文化更重呀哟

 

 

 

4.是否调查社会的言行举止以及道德规范

 

 

 

相关书籍资料:

《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成书于清朝并广为流传的儿童启蒙读物,目的就是要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为将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它采纳《论语·学而》篇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的形式进行论述,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是中国文化的典范。

弟子的意思比较多,北京弟子规教育培训中心邓卫东老师指出,弟子的意思也应该与时俱进:在家指孩子;在学校指学生;在公司指员工;在单位指下一级;在社会中,指公民。就是规范,就是规矩,就是规则,就是规律。

名称由来编辑本段

《弟子规》这本书仅次于《三字经》,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 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详细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当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后辈敦伦绝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根由。贪瞋痴慢,人心蜕化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基本着手。图挽犯法狂澜,唯有明伦教孝。误基本为枝末,认枝末为基本。为求解决问题,反倒制作问题。正人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俗云:教儿初孩,教妇初来。儿童本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及其长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念,须在幼小时造就;凡是身为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基本智慧及定力;更晓以因果报应之理,敦伦绝分之道。若幼小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性已成,无能为力矣![1]

创作背景编辑本段

弟子规《弟子规》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集中国传统家训、家规、家教之大成!也是当今社会做人的基本教导,倡导通过在生活中学习、力行以达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是人生第一规,是做人的根本!

《弟子规》是除《三字经》以外影响最大的三字句的儿童训蒙教材。为了让青少年朋友了解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继承和发扬优良的传统美德,作者对本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对每句话增加了讲解和能充分反映这句话主体思想的故事,配以活泼有趣的插图和通俗的英语翻译,定会增加阅读的乐趣。相信少年朋友通过对此书的阅读,一定能增长不少有益的知识,获得更多的人生启迪。

《正义论》

《正义论》一书,洋洋洒洒40余万字,实际上是一本论文集。罗尔斯在前言中表示:在提出关于正义的理论时,我试图把过去十几年中我所撰写的论文中的思想集中起来,使它们成为一种条理分明的观点。罗尔斯最早于1951年发表了初鸣之作《适用于伦理学的一种决定程序纲要》。基本观念的确立是《正义即公平》(1958年)。其后陆续写出《宪法自由权与正义概念》(1963年)、《正义感》(1963年)、《非暴力抵抗》(1966年)、《分配的正义》(1967年)等。1969年至1978年。罗尔斯在斯坦福的高级研究中心完成了对全书的整理和加工。在这20年中,罗尔斯不断遇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挑战,这促使他写出一篇又一篇的论文来完善自己的立论,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样一个过程也使得《正义论》一书显得非常晦涩难懂,概念成群。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罗尔斯往往不得不一而再、而三地发掘论据。但他的前言展示了他的思想脉络。

《正义论》,顾名思义,是研讨正义的。正义观念在人类的思想发展史和社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如罗尔斯所说:正义是社会体制的第一美德,正如真实是思想体系的第一美德一样(第1节)。罗尔斯把正义观的规定视为社会发展的基石。《正义论》一书共分39章,第一编理论讨论对正义的界定,正义的历史发展,正义的作用,正义的内涵以及原始状态等观点;第二编体制分析如何用第一编确定的正义原则来剖析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生活,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层面,这里较为详尽地反映出罗尔斯高度思辨的正义观的社会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他作为一名学者提出的解决西方社会矛盾、冲突、民瘼的方策;第三编目的探讨伦理和道德领域中的课题,涉及善、自尊、美德、正义感、道德感情、自律等一系列课题。这一编与前两编不同,论述和分析似都与他的正义原则稍微疏远一些。其实罗尔斯认为这一部分相当重要,如果不考虑最后那一部分的论据,关于正义的理论也会被人误解(前言)。的确,如果一种正义原则要想在一个社会中通行,关键就是人们能否接受并相信它,这就牵涉到道德心理学和正义感形成的问题。如果众人没有一种正义的心理氛围和文化环境,一种正义原则就不可能被接受,这就是罗尔斯所讲的正义即公平的相对稳定性。尽管这一编的内容不如前两编那样新奇,但在整个理论中是不可或缺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话实践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