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IP地址的概念
我们知道因特网是全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联为一体而构成的通信网络的总称。联在某个网络上的两台计算机之间在相互通信时,在它们所传送的数据包里都会含有某些附加信息,这些附加信息就是发送数据的计算机的地址和接受数据的计算机的地址。象这样,人们为了通信的方便给每一台计算机都事先分配一个嗨莆颐侨粘I钪械牡缁昂怕胍谎谋晔兜刂罚帽晔兜刂肪褪俏颐墙裉焖樯艿腎P地址。根据TCP/IP协议规定,IP地址是由32位二进制数组成,而且在INTERNET范围内是唯一的。例如,某台联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的IP地址为:
11010010 01001001 10001100 00000010
很明显,这些数字对于人来说不太好记忆。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就将组成计算机的IP地址的32位二进制分成四段,每段8位,中间用小数点隔开,然后将每八位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数,这样上述计算机的IP地址就变成了:210.73.140.2。
二、IP地址的分类
我们说过因特网是把全世界的无数个网络连接起来的一个庞大的网间网,每个网络中的计算机通过其自身的IP地址而被唯一标识的,据此我们也可以设想,在INTERNET上这个庞大的网间网中,每个网络也有自己的标识符。这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话号码很相像,例如有一个电话号码为0515163,这个号码中的前四位表示该电话是属于哪个地区的,后面的数字表示该地区的某个电话号码。与上面的例子类似,我们把计算机的IP地址也分成两部分,分别为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同一个物理网络上的所有主机都用同一个网络标识,IP地址的4个字节划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用以标明具体的网络段,即网络标识;另一部分用以标明具体的节点,即主机标识,也就是说某个网络中的特定的计算机号码。例如,盐城市信息网络中心的服务器的IP地址为210.73.140.2,对于该IP地址,我们可以把它分成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两部分,这样上述的IP地址就可以写成:
网络标识:210.73.140.0
主机标识: 2
合起来写:210.73.140.2
由于网络中包含的计算机有可能不一样多,有的网络可能含有较多的计算机,也有的网络包含较少的计算机,于是人们按照网络规模的大小,把32位地址信息设成三种定位的划分方式,这三种划分方法分别对应于A类、B类、C类IP地址。
1.A类IP地址
一个A类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第一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三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A类IP地址就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A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7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24位,A类网络地址数量较少,可以用于主机数达1600多万台的大型网络。
2.B类IP地址
一个B类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前两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两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B类IP地址就由2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B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14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16位,B类网络地址适用于中等规模规模的网络,每个网络所能容纳的计算机数为6万多台。
3.C类IP地址
一个C类IP地址是指,在IP地址的四段号码中,前三段号码为网络号码,剩下的一段号码为本地计算机的号码。如果用二进制表示IP地址的话,C类IP地址就由3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0”。C类IP地址中网络的标识长度为21位,主机标识的长度为8位,C类网络地址数量较多,适用于小规模的局域网络,每个网络最多只能包含254台计算机。
除了上面三种类型的IP地址外,还有几种特殊类型的IP地址,TCP/IP协议规定,凡IP地址中的第一个字节以“lll0”开始的地址都叫多点广播地址。因此,任何第一个字节大于223小于240的IP地址是多点广播地址;IP地址中的每一个字节都为0的地址(“0.0.0.0”)对应于当前主机;IP地址中的每一个字节都为1的IP地址(“255.255.255.255”)是当前子网的广播地址;IP地址中凡是以“llll0”的地址都留着将来作为特殊用途使用。
三、IP的寻址规则
1.网络寻址规则
A、 网络地址必须唯一。
B、 网络标识不能以数字127开头。在A类地址中,数字127保留给内部回送函数。
C、 网络标识的第一个字节不能为255。数字255作为广播地址。
D、 网络标识的第一个字节不能为“0”,“0”表示该地址是本地主机,不能传送。
2.主机寻址规则
A、主机标识在同一网络内必须是唯一的。
B、主机标识的各个位不能都为“1”,如果所有位都为“1”,则该机地址是广播地址,而非主机的地址。
C、主机标识的各个位不能都为“0”,如果各个位都为“0”,则表示“只有这个网络”,而这个网络上没有任何主机。
四、IP子网掩码概述
1.子网掩码的概念
子网掩码是一个32位地址,用于屏蔽IP地址的一部分以区别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并说明该IP地址是在局域网上,还是在远程网上。
2.确定子网掩码数
用于子网掩码的位数决定于可能的子网数目和每个子网的主机数目。在定义子网掩码前,必须弄清楚本来使用的子网数和主机数目。
定义子网掩码的步骤为:
A、确定哪些组地址归我们使用。比如我们申请到的网络号为“210.73.a.b”,该网络地址为c类IP地址,网络标识为“210.73”,主机标识为“a.b”。
B、根据我们现在所需的子网数以及将来可能扩充到的子网数,用宿主机的一些位来定义子网掩码。比如我们现在需要12个子网,将来可能需要16个。用第三个字节的前四位确定子网掩码。前四位都置为“1”,即第三个字节为“11110000”,这个数我们暂且称作新的二进制子网掩码。
C、把对应初始网络的各个位都置为“1”,即前两个字节都置为“1”,第四个字节都置为“0”,则子网掩码的间断二进制形式为:“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
D、把这个数转化为间断十进制形式为:“255.255.240.0”
这个数为该网络的子网掩码。
3.IP掩码的标注
A、无子网的标注法
对无子网的IP地址,可写成主机号为0的掩码。如IP地址210.73.140.5,掩码为255.255.255.0,也可以缺省掩码,只写IP地址。
B、有子网的标注法
有子网时,一定要二者配对出现。以C类地址为例。
1.IP地址中的前3个字节表示网络号,后一个字节既表明子网号,又说明主机号,还说明两个IP地址是否属于一个网段。如果属于同一网络区间,这两个地址间的信息交换就不通过路由器。如果不属同一网络区间,也就是子网号不同,两个地址的信息交换就要通过路由器进行。例如:对于IP地址为210.73.140.5的主机来说,其主机标识为00000101,对于IP地址为210.73.140.16的主机来说它的主机标识为00010000,以上两个主机标识的前面三位全是000,说明这两个IP地址在同一个网络区域中。
主机地址,例如?10.73.60.1的主机标识为00000001,210.73.60.252的主机标识为11111100,这两个主机标识的前面三位000与011不同,说明二者在不同的网络区域,要交换信息需要通过路由器。其子网上主机号各为1和252。
2.掩码的功用是说明有子网和有几个子网,但子网数只能表示为一个范围,不能确切讲具体几个子网,掩码不说明具体子网号,有子网的掩码格式(对C类地址):主机标识前几位为子网号,后面不写主机,全写0。
五、IP的其他事项
1.一般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在分配IP地址时是按照网络来分配的,因此只有说到网络地址时才能使用A类、B类、C类的说法;
2.在分配网络地址时,网络标识是固定的,而计算机标识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下面是三类网络地址的组成形式:
A类地址:73.0.0.0
B类地址:160.153.0.0
C类地址:210.73.140.0
上述中的每个0均可以在0~255之间进行变化。
3.因为IP地址的前三位数字已决定了一个IP地址是属于何种类型的网络,所以A类网络地址将无法再分成B类IP地址,B类IP地址也不能再分成C类IP地址。
4.在谈到某一特定的计算机IP地址时不宜使用A类、B类、C类的说法,但可以说主机地址是属于哪一个A类、B类、C类网络了。
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对IP地址肯定有了了解。有了IP地址大家就可以发送电子邮件了,并且可以获得Internet网上的其他信息,例如可以获得Internet上的WWW服务、BBS服务、FTP服务等等。
IP寻址技术
1969年仅有四节点的ARPA网在美国实验成功,有谁能想到由此演化的互联网会成为世界
最大的数据网呢。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上网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投
向互联网。支撑Internet运转的关键是IP技术,在此详细讲解其基本概念及IP的寻址过
程。
MAC地址(位于数据链路层)
介质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地址一般位于网卡中,用于标识网络设备,控制
对网络介质的访问。例如,网络设备要访问传输电缆(网线,位于物理层),必须具备一
个MAC地址,发送的数据要到达目的地,必须知道目的地的MAC地址。因为一个网卡具有
唯一的MAC地址,所以又叫做物理地址。
网络地址(位于网络层)
因为一个网络地址可以根据逻辑分配给任意一个网络设备,所以又叫逻辑地址。网络地
址通常可分成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用于标识网络和该网络中的设备。采用不同网络
层协议,网络地址的描述是不同的,如IPX,以PAD.0134.02d3.es50为例,PAD为网络号
,而0134.02d3.es50是标识该网络中设备的主机号。IP协议则用32位二进制来表示网络
地址,一般就叫做IP地址。MAC地址用于网络通信,网络地址是用于确定网络设备位置
的逻辑地址。
IP地址
为了适应不同大小的网络需求,所有的IP地址被分为不同的类别―Class A、B、C,这
就是有类IP地址。可用IP地址的前三位做区分。在计算网络支持的主机数时要减2,是
因为全0的主机号用于标识该网络,全1的主机号是该网络的广播地址。广播地址用于标
识网络的所有主机,数据发向广播地址就相当于向全网络主机广播。
或者以网络掩码(netmask)作区分。网络掩码和IP一样也是32位二进制数,把网络掩码
和IP地址逻辑与得出的结果就是主机号。
有类IP地址(Class IP)的局限
网络的发展出乎设计者的想象。32位的IPv4(IP的第四版本)虽有232个IP地址,但是将
IP地址分类的方法,理想化地把网络分为千万级、万级、百级,僵化的选择导致了大量
的浪费。而随着网上站点的增加,用于维持网络间通信的路由器路由信息的不断增长,
最终将导致路由器无法负荷,只能将部分站点的路由信息丢弃,造成不能访问。
保留地址
在Internet中有部分IP地址是保留作内部网络使用的。采用保留地址,每个局域网都可
以为内部网络的众多主机分配一个IP地址。通过NAT地址转换,在访问外部网络时将保
留地址转为真实地址,能够满足内部网络采用TCP/IP协议的同时,也保持了Internet上
的地址唯一性。
如果内部网络不连入Internet的话,实际上是可以使用任何一类地址。否则必须保证连
通网络的地址唯一性。
子网化(Subnetting)
把一个网络再细分成数个小网,就叫子网化。假设一家公司有一个B类地址130.5.0.0,
可是需要为各地的分公司分别建立网络。130.5是其网络号,把主机号(16位)分成子网
号(8位)和子网主机号(8位)两部分,共有子网28-2个,这样就可以为每个分公司分配一
个子网。
子网化是一种解决IP地址紧张的方案。此外,子网化还可以防止路由信息的无限制增
长。由于同一网络不同子网的网络号是一致的,所以Internet路由器到各个子网的路由
是一致的。
子网化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无论该网络的拓扑如何改变都不会影响到Internet的路由,
Internet路由器也就不用花费大量的资源去计算更新路由信息。
如前所述IP是用于寻址的,所以子网在此就相当于分级寻址。先由Internet路由器根据
网络号定位到目的网络,再由内部的路由器根据扩展网络号进一步定位到目的网络中的
子网络。
路由器与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GP两种,各用于自治系统内部和自治系
统之间,其中IGP又分为距离向量和链路向量。距离向量是定期向相邻的路由器交流整
个路由表的信息,如RIPv1、IGRP。而链路向量只在链路状态发生改变时向所有的路由
器交流链路状态信息,如OSPF。而象EIGRP则同时具有两种协议的特点。
可变长度子网掩码(VLSM)
在使用有类别路由协议时,因为不能跨主网络交流掩码,所以必须连续寻址且要求同一
个主网络只能用一个网络掩码。对于大小不同的子网,只能按最大子网的要求设置子网
掩码,造成了浪费。尤其是连接路由器的网络,明明只需要两个IP地址,分配的地址却
和最大的子网一样。
无类别路由协议的提出为VLSM的实施提供了可能。对同一个主网络采用不同的子网掩码
,能节省大量的地址空间,允许非连续寻址则使网络的规划更灵活。
路由汇总(Route Summarization)
随着企业上网工程的深入,路由器的增多不但让路由表变大,增加查找的时间,而且加
大了数据处理转发的过程。
路由汇总要求地址连续(是通配符掩码的要求,只有通配符掩码才能用一条路由标识多
个网络,实现路由汇总),减少了路由表的条目;在地址连续下,路由器可以根据IP地
址的前几位决定将数据发向目的地,以加快路由转发的处理过程。
路由器工作原理与第三层交换
第三层交换是在第二层交换机上插入一个路由模块,利用交换机的高速背板路由模块和
其它的交换模块高速交换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当A主机要向B主机发送数据时,A将B的
IP地址和自己的相比较。如果确认B与A是同一个子网,A将发送一个广播ARP,B返回其
MAC地址;于是A用MAC封装数据后,发向交换机,交换机通过查找MAC与端口对应表将数
据发向B主机的端口。如果A与B不在同一子网,A向预先设置的缺省网关(就是路由模块)
发送ARP请求。路由模块查找是否在以往的交换中已保存有B主机的MAC地址,有则返回
给A主机,否则对B所在子网广播ARP,将获得的MAC保存再发回给A。以后A要再发送数据
给B,就不用通过路由模块,直接的MAC封装,使子网间的数据交换速度和同一子网的相
差无几。
为了解决IP地址日愈紧张的情况,IPv6新一代的IP地址规范已经推出,通过将IPv4的32
位二进码升级到IPv6的128位,地址紧张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
网络知识全方位解析
第一篇协议骗
在这里就不说其他的协议了!就说说咱们经常用到的网络协议。。有点多!
1:TCP-传输控制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运输层通信协议,通常由IETF的RFC 793说明。在简化的计算机网络OSI模型中,它完成运输层所指定的功能。
在因特网协议族中,TCP层是位于IP层之上,应用层之下的中间层。不同主机的应用层之间经常需要可靠的、像管道一样的连接,但是IP层不提供这样的流机制,而是提供不可靠的包交换。
应用层向TCP层发送用于网间传输的、用8位字节表示的数据流,然后TCP把数据流分割成适当长度的报文段(通常受该计算机连接的网络的数据链路层的最大传送单元(MTU)的限制)。之后TCP把结果包传给IP层,由它来通过网络将包传送给接收端实体的TCP层。TCP为了保证不发生丢包,就给每个字节一个序号,同时序号也保证了传送到接收端实体的包的按序接收。然后接收端实体对已成功收到的字节发回一个相应的确认(ACK);如果发送端实体在合理的往返时延(RTT)内未收到确认,那么对应的数据(假设丢失了)将会被重传。TCP用一个校验和函数来检验数据是否有错误;在发送和接收时都要计算校验和。
TCP通路的建立和终结
TCP连接包括三个状态: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连接终止。TCP用三路握手过程建立一个连接,用四路握手过程建立来拆除一个连接。在连接建立过程中,很多参数要被初始化,例如序号被初始化以保证按序传输和连接的强壮性。
连接建立(三次握手)
一对终端同时初始化一个它们之间的连接是可能的。但通常是由一端打开一个套接字(socket)然后监听来自另一方的连接,这就是通常所指的被动打开。被动打开的一端就是服务器端。而客户端通过向服务器端发送一个SYN来建立一个主动打开,作为三路握手的一部分。服务器端应当为一个合法的SYN回送一个SYN/ACK。最后,客户端再发送一个ACK。这样就完成了三路握手并进入了连接建立状态。
数据传输
在TCP的数据传送状态,很多重要的机制保证了TCP的可靠性和强壮性。它们包括:使用序号对收到的TCP报文段进行排序以及检测重复的数据;使用校验和来检测报文段的错误;使用确认和计时器来检测和纠正丢包或延时。在TCP的连接建立状态,两个主机的TCP层间要交换初始序号 (ISN)。这些序号用于标识字节流中的数据,并且还是对应用层的数据字节进行记数的整数。通常在每个TCP报文段中都有一对序号和确认号。TCP报文发送者认为自己的字节编号为序号,而认为接收者的字节编号为确认号。
TCP报文的接收者为了确保可靠性,在接收到一定数量的连续字节流后才发送确认。这是对TCP的一种扩展,通常称为选择确认(SACK)。选择确认使得TCP接收者可以对乱序到达的数据块进行确认。通过使用序号和确认号,TCP层可以把收到的报文段中的字节按正确的顺序交付给应用层。序号是32位的无符号数,在它增大到232-1时便会回绕到0。对于ISN的选择是TCP中关键的一个操作,它可以确保强壮性和安全性。
TCP的16位的校验和的计算和检验过程如下:发送者将TCP报文段的头部和数据部分的反码和计算出来,再对其求反码,就得到了校验和,然后将结果装入报文中传输。(这里用反码和的原因是这种方法的循环进位使校验和可以在16位、32位、64位等情况下的计算结果在叠加后相同)接收者在收到报文后再按相同的算法计算一次校验和。这里使用的反码使得接收者不用再将校验和字段保存起来后清零,而可以直接将报文段连同校验和一起计算。如果计算结果是-0,那么就表示了报文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注意:TCP校验和也包括了96位的伪头部,其中有源地址、目的地址、协议以及TCP的长度。这可以避免报文被错误地路由。
按现在的标准,TCP的校验和是一个比较脆弱的校验。具有高出错率的数据链路层需要额外的连接错误纠正和探测能力。如果TCP是在今天被设计,它很可能有一个32位的CRC校验来纠错,而不是使用校验和。但是通过在第二层使用通常的CRC或更完全一点的校验可以部分地弥补这种脆弱的校验。第二层是在TCP层和IP层之下的,比如PPP或以太网,它们使用了这些校验。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TCP的16位校验和是冗余的,对于因特网传输的观察表明在受CRC保护的各跳之间,软件和硬件的错误通常也会在报文中引入错误,而端到端的TCP校验能够捕捉到很多的这种错误。这就是应用中的端到端原则。数据发送者之间用对接收数据的确认或不予确认来显式的表示TCP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网络状态。再加上计时器,TCP发送者和接收者就可以改变数据的流动情况。这就是通常所指的流量控制,拥塞控制/或拥塞避免。TCP使用大量的机制来同时获得强壮性和高可靠性。这些机制包括:滑动窗口、慢启动算法、拥塞避免算法、快速重启和快速恢复算法等等。对于TCP的可靠的丢包处理、错误最小化、拥塞管理以及高速运行环境等机制的优化的研究和标准制定,正在进行之中。
连接终止
连接终止状态使用了四路握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终端的连接都能独立地被终止。因此,一个典型的拆接过程需要每个终端都提供一对FIN和ACK。
TCP的端口
TCP使用了端口号的概念来标识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应用层。对每个TCP连接的一端都有一个相关的16位的无符号端口号分配给它们。端口被分为三类:众所周知的、注册的和动态/私有的。众所周知的端口号是由因特网赋号管理局(IANA)来分配的,并且通常被用于系统一级或根进程。
众所周知的应用程序作为服务器程序来运行,并被动地侦听经常使用这些端口的连接。例如:FTP、TELNET、SMTP、HTTP等。注册的端口号通常被用来作为终端用户连接服务器时短暂地使用的源端口号,但它们也可以用来标识已被第三方注册了的、被命名的服务。动态/私有的端口号在任何特定的TCP连接外不具有任何意义。可能的、被正式承认的端口号有65535个。
说到TCP和UDP,首先要明白“连接”和“无连接”的含义,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形象地比喻来说明,就是打电话和写信。两个人如果要通话,首先要建立连接——即打电话时的拨号,等待响应后——即接听电话后,才能相互传递信息,最后还要断开连接——即挂电话。写信就比较简单了,填写好收信人的地址后将信投入邮筒,收信人就可以收到了。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建立连接可以在需要痛心地双方建立一个传递信息
的通道,在发送方发送请求连接信息接收方响应后,由于是在接受方响应后才开始传递信息,而且是在一个通道中传送,因此接受方能比较完整地收到发送方发出的信息,即信息传递的可靠性比较高。但也正因为需要建立连接,使资源开销加大(在建立连接前必须等待接受方响应,传输信息过程中必须确认信息是否传到及断开连接时发出相应的信号等),独占一个通道,在断开连接钱不能建立另一个连接,即两人在通话过程中第三方不能打入电话。而无连接是一开始就发送信息(严格说来,这是没有开始、结束的),只是一次性的传递,是先不需要接受方的响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了,就像写信一样,我们只是将信寄出去,却不能保证收信人一定可以收到。
tcp/IP(传输入控制地议/网际协议)是一种网络通信协议,它规范了网络上的所有通信设备,尤其是一个主机与另一个主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格式以及传送方式,tcp/IP是因特网的基础协议。要想当黑客就有必要了解tcp/IP协议。
在数据传送中,可以形象的理解为有两个信封:tcp和IP信封。要送递的信息被分成若干段,每一段塞入一个tcp信封,并在该信封上记录有分段号的信息,再将tcp信封塞入IP大信封里,发送到网上。在扫收端,一个tcp软件包收集信封,抽出数据,按发送关的顺序还原,并加以校验,若发现差错,tcp将会要求重发。因此tcp/IP在因特网中几乎可以无差错地传送数据。对因特网用户来说,并不需要了解网络协议的整个结构,仅需了解IP的地址格式,即可与世界各地进行网络通信。
2:tcp/IP的层次结构:
tcp/IP协议组中的协议因特网上数据的传输,提供了几乎目前上网所用到的所有服务,在tcp/IP协议组中有两种协议:
(1)网络层协议:
网络层协议管理离散计算机间的数据传输。这些协议用户注意不到,它们是个系统表层以下工作的。比如,IP协议为用户和远程计算机提供了信息包的传输方法,它是在许多信息的基础上工作的。比如机器的IP地址。在机器的IP地址和其他信息的基础上,IP确保信息包正确达到目的机器。通过这一过程,IP和其他网络层的协议一共同用于数据传输。如果没有网络工具,用户就看不到在系统里工作的机器的IP。
(2)应用层协议:
相反地,应用层协议是可以看到的。比如,文件传输协议(FTP)是可以看到的。用户为了传一个文件而请求一个和其他计算机连接,连接建立后,就开始传输文件,在传输时,用户和远程计算机的交换的一部分是能看到的。
2、tcp/IP的重要协议:
(1)地址解析协议(ARP):
在网络上进行通信的主机必须知道对方主机的硬件地址(网卡的物理地址)。地址解析协议的目的就是将IP地址映射成物理地址。这在使信息通过网络时特别重要。一个消息(或者其他数据)在发送之前,被打包到IP包里面,或适合于因特网传输信息块中,其中包括两台计算机的IP地址。 在这个包离开发送计算机前,必须找到目标的硬件地址,这就是ARP最初到达的地方。
一个ARP请求消息会在网上广播。请求由一个进程接收,它回复物理地址。这个回复消息由原先的那台发送广播消息的计算机接收,从而传输过程就开始了。
ARP的设计包括一个缓存。为了减少广播量,ARP在缓存中保存地址映射以备后用。ARP级存保存有动态项和静态项。动态项是自动加和删除的,静态项则是保留在缓存(Cache)中,直到计算机重启为止。ARP缓存总是为本地子网保留硬件广播地址(0xffffffffffffh)用为一个永久项,此项使主机能够接收ARP广播。当果看存时,该项不会显示。每条ARP缓存记录的生命周期为10分种,如果2分种未用则删除。缓存容量满时,删除最早的记录,但是,缓存也引起了安全性的问题。那就是缓存溢出——这不是本文的讨论内容,所以就不说了。
(2)因特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
因特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用于报告错误并IP对消息进行控制。IP运用互联组管理协议(IGMP)来告诉路由器某一网络上指导组中有哪些可用主机。
以ICMP实现的最著名的网络工具是Ping。Ping通常用来判断一台远程机器是否正开着,数据包从用户的计算机发到远程计算机,这些包通常返回到用户的计算机,如果数据据包没有返回到用户计算机,Ping程序就产生一个表示远程计算机关机的错误消息。
3说到TCP就少不了UDP
简单的说TCP是(面向连接)而UDP端口(面向无连接)的!啥叫连接??晕咯!网下看!
说到TCP和UDP,首先要明白“连接”和“无连接”的含义,他们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形象地比喻来说明,就是打电话和写信。两个人如果要通话,首先要建立连接——即打电话时的拨号,等待响应后——即接听电话后,才能相互传递信息,最后还要断开连接——即挂电话。写信就比较简单了,填写好收信人的地址后将信投入邮筒,收信人就可以收到了。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建立连接可以在需要痛心地双方建立一个传递信息
的通道,在发送方发送请求连接信息接收方响应后,由于是在接受方响应后才开始传递信息,而且是在一个通道中传送,因此接受方能比较完整地收到发送方发出的信息,即信息传递的可靠性比较高。但也正因为需要建立连接,使资源开销加大(在建立连接前必须等待接受方响应,传输信息过程中必须确认信息是否传到及断开连接时发出相应的信号等),独占一个通道,在断开连接钱不能建立另一个连接,即两人在通话过程中第三方不能打入电话。而无连接是一开始就发送信息(严格说来,这是没有开始、结束的),只是一次性的传递,是先不需要接受方的响应,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无法保证信息传递的可靠性了,就像写信一样,我们只是将信寄出去,却不能保证收信人一定可以收到。
TCP是面向连接的,有比较高的可靠性, 一些要求比较高的服务一般使用这个协议,如FTP、Telnet、SMTP、HTTP、POP3等,而UDP是面向无连接的,使用这个协议的常见服务有DNS、SNMP、QQ等。对于QQ必须另外说明一下,QQ2003以前是只使用UDP协议的,其服务器使用8000端口,侦听是否有信息传来,客户端使用4000端口,向外发送信息(这也就不难理解在一般的显IP的QQ版本中显示好友的IP地址信息中端口常为4000或其后续端口的原因了),即QQ程序既接受服务又提供服务,在以后的QQ版本中也支持使用TCP协议了。
4 IPX/SPX协议
IPX/SPX协议的全称为:Internetwork Packet Exchange/Sequences Packet Exchange,网际包交换/顺序包交换。它是NOVELL公司为了适应网络的发展而开发的通信协议,它的体积比较大,但它在复杂环境下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它也具有“路由”功能,能实现多网段间的跨段通信。当用户接入的是NetWare服务器时,IPX/SPX及其兼容协议应是最好的选择。但如在Windows环境中一般不用它,特别要强调的是在NT网络和WIN9X对等网中无法直接用IPX/SPX进行通信。
IPX/SPX的工作方式较简单,不需要任何配置,它可通过“网络地址”来识别自己的身份。在整个协议中IPX是NetWare最底层的协议,它只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移动,并不保证数据传输是否成功,而SPX在协议中负责对整个传输的数据进行无差错处理。在NT中提供了两个IPX/SPX的兼容协议:NWLink IPX/SPX 兼容协议、NWLink NetBIOS,两者统称为NWLink 通信协议。它继承了IPX/SPX协议的优点,更适应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当需要利用Windows系统进入NetWare服务器时,NWLink通信协议是最好的选择。
5 NetBEUI协议
NetBEUI协议它的全称是:NetBIOS Extend User Interface,即用户扩展接口,它是由IBM于1985年公司开发的,它是一种体积小、效率高、速度快的通信协议,同时它也是微软最为喜爱的一种协议。它主要适用于早期的微软操作系统如:DOS、LAN Manager、Windows3.x和Windows for Workgroup,但微软在当今流行的WIN9X和WINNT中仍把它视为固有缺省协议,由此可见它并不是我们所认为是“多余”的,而且在有的操作系统中连网还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用WIN9X和WINME组网进入NT网络时一定不能仅用TCP/IP协议,还必需加上“NetBEUI”协议,否则就无法实现网络连通,不信试试看!
因为它的出现比较早,也就有它的局限性,NetBEUI是专门为几台到百多机所组成的单段网络而设计的,它不具有跨网段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不具有“路由”功能,如果您在一服务器或工作站上安装了多个网卡作网桥时,将不能使用NetBEUI作为通信协议,这一点必需记清楚!
NetBEUI通信协议的特点就是:a、体积小,因原来就要是DOS、LAN Manger等较低版本的操作系统,故它对系统的要求不高,运行后占用系统资源最少;b、上面已讲过,也恐是因为主要服务的对象较低版本的操作系统,它不具有路由功能,不能实现跨网络通信;c、因为简单,对系统要求低,也就适合初学组网人员学习使用。
总结:
也没啥了!当初要是你第一个开发的!这个协议你也能订咯!(开玩笑啊!)
其实看你的网络复杂情况了!一般TCP/IP就够用!如果您的网络有网桥等类似路由设备,则必需选择具有路由功能的协议,如IPX/SPX、TCP/IP等,绝对不能选NetBEUI作为通信协议
如何选择局域网中的通信协议
做过网络人都知道,要实现网络间的正常通信就必需选择合适的通信协议,否则轻则就会造成网络的接入速度太慢,工作不稳定,重则根本无法接通。今天我把我实际工作积累的此方面经验与大家分享,希望对还在迷茫中的您所有帮助!
由于一些误导,有很多朋友误认为通信协议就是TCP/IP协议,只要安装了它任何网络都可正常连通,认为其它协议没有用,事实上,不同的网络协议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每一协议都有它所依赖的主要操作系统,不能随便选取。在一个网络中运行良好的协议,在另一个却未必能行得通,下面就本人这么几年来在局域网组建中选择网络通信协议的经验谈一谈各种主流操作系统下协议的选择与配置。
要很好地选择与配置协议就一定要先了解目前各主要协议所适用的范围。在目前Internet时代,也许大家听的最多,用得最多还是TCP/IP协议,在很大程度上,似乎它就是协议的代名字,甚至有些朋友认为不管它三七二十一,统统装上TCP/IP协议就一定能实现成功连网,其实不然,或许您真的一装上它网络就能连通,那只不过是碰得好,您的网络太单一,而且正好是只需要安装TCP/IP协议就能连通的网络类型,要是再复杂一点,如我下所说种种网络类型,您未必那么幸运。还是先谈各协议的主要用途和特点吧。
一、 通信协议的种类和特点
目前常见的通信协议主要有:NetBEUI、IPX/SPX、NWLink、TCP/IP,在这几种协议中用得最多、最为复杂的当然还是TCP/IP协议,最为简单的是NetBEUI协议,它简单得不需要任何设置即可成功配置。
1、 NetBEUI协议
NetBEUI协议它的全称是:NetBIOS Extend User Interface,即用户扩展接口,它是由IBM于1985年公司开发的,它是一种体积小、效率高、速度快的通信协议,同时它也是微软最为喜爱的一种协议。它主要适用于早期的微软操作系统如:DOS、LAN Manager、Windows3.x和Windows for Workgroup,但微软在当今流行的WIN9X和WINNT中仍把它视为固有缺省协议,由此可见它并不是我们所认为是“多余”的,而且在有的操作系统中连网还是必不可少的,如在用WIN9X和WINME组网进入NT网络时一定不能仅用TCP/IP协议,还必需加上“NetBEUI”协议,否则就无法实现网络连通,不信试试看!
因为它的出现比较早,也就有它的局限性,NetBEUI是专门为几台到百多机所组成的单段网络而设计的,它不具有跨网段工作的能力,也就是说它不具有“路由”功能,如果您在一服务器或工作站上安装了多个网卡作网桥时,将不能使用NetBEUI作为通信协议,这一点必需记清楚!
NetBEUI通信协议的特点就是:a、体积小,因原来就要是DOS、LAN Manger等较低版本的操作系统,故它对系统的要求不高,运行后占用系统资源最少;b、上面已讲过,也恐是因为主要服务的对象较低版本的操作系统,它不具有路由功能,不能实现跨网络通信;c、因为简单,对系统要求低,也就适合初学组网人员学习使用。
2、 IPX/SPX协议
IPX/SPX协议的全称为:Internetwork Packet Exchange/Sequences Packet Exchange,网际包交换/顺序包交换。它是NOVELL公司为了适应网络的发展而开发的通信协议,它的体积比较大,但它在复杂环境下有很强的适应性,同时它也具有“路由”功能,能实现多网段间的跨段通信。当用户接入的是NetWare服务器时,IPX/SPX及其兼容协议应是最好的选择。但如在Windows环境中一般不用它,特别要强调的是在NT网络和WIN9X对等网中无法直接用IPX/SPX进行通信。
IPX/SPX的工作方式较简单,不需要任何配置,它可通过“网络地址”来识别自己的身份。在整个协议中IPX是NetWare最底层的协议,它只负责数据在网络中的移动,并不保证数据传输是否成功,而SPX在协议中负责对整个传输的数据进行无差错处理。在NT中提供了两个IPX/SPX的兼容协议:NWLink IPX/SPX 兼容协议、NWLink NetBIOS,两者统称为NWLink 通信协议。它继承了IPX/SPX协议的优点,更适应了微软的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当需要利用Windows系统进入NetWare服务器时,NWLink通信协议是最好的选择。
3、 TCP/IP协议
TCP/IP协议的全称是: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nternet Protocol,即传输控制协议/网际协议。它是微软公司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网络,实现自己主流操作系统与其它系统间不同网络的互连而收购开发的,它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协议(包括INTERNET),也可算是网络通信协议的一种通信标准协议,同时它也是最复杂、最为庞大的一种协议。TCP/IP协议最早用于UNIX系统中,现在是Internet的基础协议。
TCP/IP通信协议具有很灵活性,支持任意规模的网络,几乎可连接所有的服务器和工作站,正因为的灵活性也带来了它的复杂性,它需要针对不同网络进行不同设置,且每个节点至少需要一个“IP地址”、一个“子网掩码”、一个“默认网关”和一个“主机名”。但是在局域网中微软为了简化TCP/IP协议的设置,在NT中配置了一个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它可客户端自动分配一个IP地址,避免了出错。
TCP/IP通信协议当然也有“路由”功能,它的地址是分级的,不同于IPX/SPX协议,这样系统就很容易找到网上的用户,IPX/SPX协议用的是一种广播协议,它经常会出现广播包堵塞,无法获得最佳网络带宽。但特别要注意的一点就是在用WIN9X和WINME组网进入NT网络时一定不能仅用TCP/IP协议,还必需加上“NetBEUI”协议,否则就无法实现网络连通。
二、 协议选择的原则
我们在选择网络通信协议时为了尽量做到一次成功,最好遵循以下原则:
1、 所选择的协议要与网络结构、功能一致
如果您的网络有网桥等类似路由设备,则必需选择具有路由功能的协议,如IPX/SPX、TCP/IP等,绝对不能选择NetBEUI作为通信协议。但是您的网络没有路由选择功能,只是单一的网段,能用NetBEUI作为通信协议的尽量选用,因为此协议占用系统资源最少,运行速度最快,如在DOS下与NT服务器相连,则最好选用NetBEUI作为通信协议,它比TCP/IP协议快且稳定,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我们公司在DOS通常用TCP/IP作为协议,但总是出现死机,有时根本连不上网,但改用`NetBEUI作为通信协议后,系统性能一下得到了提高。要注意的一点是如果用NetBEUI作为通信协议,则在您的NT服务器上同时也要装上此协议,否则根本行不通!还有就是在WIN9X(包括WINME)要实现与NT服务器成功连网则必需在客户和服务端安装上`NetBEUI协议,否则可能连不上网,这一点我也做过多次试验。当然对于较复杂的网络还是选择TCP/IP协议好。
2、 尽量选用一种协议
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只选用一种通信协议,因为每一仲协议都要占用系统的内存资源的,会影响系统的工作效率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种协议是完全可以满足连网需求的。
3、 保持协议的一致性
当您的网络要与其它网络进行通信时,要注意的是两个网络在协议的选择方面尽量一致,因为如果不一致,会导致在通信时互不相认,不过一般现在的通信协议标准中TCP/IP协议为绝大多数协议所接纳、兼容,不过安装TCP/IP协议一般是不会有这种不相认的现象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