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 service 详解

Android 当然提供了运行后台程序的方法即Service,Service是没有前台界面,可以视为没有界面的activity。
在正式讲service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android中进程的优先级:

进程优先级

  1. 前台进程:拥有一个正在与用户交互的Activity(onResume方法被调用)的进程
  2. 可见进程:拥有一个可见但是没有焦点的Activity(onPause方法被调用)
  3. 服务进程:拥有一个通过startService方法启动的服务
  4. 后台进程:拥有一个不可见的Activity(onStop方法被调用)的进程
  5. 空进程:没有拥有任何活动的应用组件的进程 (越容易被系统关闭)

服务可以被手动关闭,不会重启,但是如果被系统自动关闭,内存充足就会重启

开启一个服务的第一步:创建服务类.

只要继承 android.app.Service 这个抽象类,并且实现其中几个方法就可以了。

里边必须实现的一个方法是 onBind(Intent intent) ,他具体是做什么的我们下边讲。还有两个重要的回调函数需要覆盖,onCreate() 和 onDestroy()。跟 Actitivty 类似,在创建和销毁 Service 时回调这两个函数,达到初始化或退出前保存状态。

开启一个服务的第二步:启动服务.

在Andriod开发中,服务有两种启动方式:

  • Context.startService:服务被启动之后,跟启动它的组件没有一毛钱关系
  • Context.bindService:跟启动它的组件同生共死

注:
在同一个应用任何地方调用 startService() 方法就能启动 Service 了,然后系统会回调 Service 类的 onCreate() 以及 onStart() 方法。这样启动的 Service 会一直运行在后台,直到 Context.stopService() 被调用。另外如果一个 Service 已经被启动,其他代码再试图调用 startService() 方法,是不会执行 onCreate() 的,但会重新执行一次 onStart() 。

另外一种 bindService() 方法的意思是,把这个 Service 和调用 Service 的客户类绑起来,如果调用这个客户类被销毁,Service 也会被销毁。用这个方法的一个好处是,bindService() 方法执行后 Service 会回调Service类的 onBind() 方发,可以从这里返回一个实现了 IBind 接口的类,在客户端操作这个类就能和这个服务通信了,比如得到 Service 运行的状态或其他操作。如果 Service 还没有运行,使用这个方法启动 Service 就会 onCreate() 方法而不会调用 onStart()。

开启一个服务的第三步:与 Service 通信并且让它持续运行.

如果我们想保持和 Service 的通信,又不想让 Service 随着 Activity 退出而退出呢?你可以先 startService() 然后再 bindService() 。当你不需要绑定的时候就执行 unbindService() 方法,执行这个方法只会触发 Service 的 onUnbind() 而不会把这个 Service 销毁。这样就可以既保持和 Service 的通信,也不会随着 Activity 销毁而销毁了。

注: startService启动服务的生命周期 onCreate-onStart-onDestroy
绑定服务和解绑服务的生命周期方法:onCreate->onBind->onUnbind->onDestroy

用其他方式启动 Service

例如:你需要在开机的时候自己启动一个服务。这就不能需要四大组件之一的Receiver。在清单文件中配置你得 Receiver 能接收什么样的广播消息。继承 android.content.BroadcastReceiver ,然后实现 onReceive(Context context, Intent intent) 方法,就可以启动你得 Service 了。这里不能 bindService 因为一个 Receiver 是一个短暂存在的对象,所以 bind 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注:因为一般 Service 都会启动另外的线程不断循环作一些操作,循环频率不易太高。也不要做太过于耗费资源的操作,特别是CPU资源,因为后台 Service 用户看不到,会比较莫名奇妙。具体可以结合 top 以及 logcat 监测使用情况。LOG中如果虚拟机频繁的 GC 应该也说明程序还有很大改进的余地。因为GC 也是很耗费CPU的。可能这些不光 Service 应该注意,只要是移动设备都应该考虑,才能给你的用户最佳的体验。

你可能感兴趣的:(andro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