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年顶级工程师的迷茫

L算是个很NB的手机硬件工程师,顶尖的那种。他呆过的公司包括索爱、诺基亚、黑莓。 

2001年,L从一个偏远地区不太有名的学校大专毕业,他的专业叫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基本是属于是一个那种什么都会讲点,但你三年下来光凭那些学校里讲的东西什么都干不了的一个专业。 

不过,他对硬件有天然的兴趣和热情——那个时代学计算机的年轻人,每周伴随着电脑报和各种推陈出新层出不穷的硬件产品长大,他们脑海里最NB最性感的企业名单里,一定少不了Intel,AMD,威盛等这样的名字。再加上政府时不时会冒出来喊几声的“中国芯”,这让那些年轻人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会执着的相信,硬件和芯片才是科技产业的核心和最具有含金量的部分,并继而相信硬件才是值得自己投身的方向的。L正是其中之一,对于硬件和芯片的看好和喜欢,这个大学时期种下的种子,既影响了他的职业选择,也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  

2001年夏天毕业后,L孤身北上——他所知道的那些做硬件和芯片数得上名字的公司,几乎全都集中在北京。 

当然了,作为一个大专毕业生,学历和学校的硬伤让他注定无法一开始就能顺利进入那些知名的NB的公司。他找到的第一块跳板,是一个主要做网络通讯设备的台资公司,他在那里主要负责电脑和通讯设备的电路板设计,真正开始能够参与到一个硬件从无到有的诞生过程中。他当时工作内容的80%以上,基本就是画图,然后开会,然后回来接着改设计图,直到开会通过,然后等着产品模具出来之后进行测试。 

这块跳板,他扎进去呆了两年。他花了两年时间,从一个只是简单拥有点儿热情和憧憬的年轻人,变成了一个基本合格的硬件工程师。

在任何人的职业生涯中,当你需要从一个台阶往前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时,你是需要一个地方和环境让你可以扎进去好好打磨上2-3年的,这既是积蓄能量,也是修整自己的羽翼。这两年对L正是如此,他在这里完成了一个初级选手的第一次蜕变。 

然后,他得到一个机会去了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手机整机方案设计供应商,他由此开始跟手机结缘,这个缘分,一结就是十年。 

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间,对L来说,是线性发展的十年,他正是在这10年里先后去了几家全球顶级的手机品牌厂商:索爱、诺基亚、黑莓。他也在手机硬件工程师的职业道路上越走越高,越走越深,直到成为一个顶级的行业人才。

同样,无论在职业还是事业上,假如你想要成为高段位的选手,在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里也都必须要经历这样一个在某个领域内线性发展和提升,直到成为该领域内顶尖玩家的过程,在这一点上,无论各行各业,皆无差别。  

这条线性发展的道路,他一直走到了2013年下半年他从黑莓离职,离职的原因是裁员。至于裁员的原因,黑莓自己发展不好是一方面,行业格局发生变化了巨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简单说,在L的那个时代,基本上绝大部分手机品牌厂商都是要自己来设计芯片和电路方面的解决方案的,所以,对手机品牌厂商们来说,负责手机底层硬件解决方案设计的L,其角色至关重要。L是花了十几年时间才让自己成为了这样一个顶尖和至关重要的角色。

但是现在,时代和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手机底层的硬件解决方案,已经不再需要由品牌厂商来去关注,而是会由芯片厂商如高通、Intel等少数几家巨头级芯片商根据需求统一设计好几套可通用的解决方案提供给品牌商,品牌商们则只需要做好外观、界面等的设计即可。

这意味着,各大品牌商已经不再需要L他们这样的人了。当然,高通和Intel这样的芯片商还是需要的,但高通和intel的相关员工,80%都在美国,整个亚洲地区,对于L这样的人才需求一共加起来可能满打满算也就是几百个而已,还基本都集中在台湾。

于是,L,一个在自己的领域里专注深耕了十几年时间的顶级手机硬件工程师,顿时没有了自己的可用武之地。

他说他的感觉是:自己被时代抛弃了。

L积蓄不算少,至少对他自己而言,待在家啥事都不干再过个三五年问题不太大。但是,对他来说,可怕的不是物质方面的压力,而是才刚三十多岁,正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最大的年纪,就已经看不到未来的恐惧感。

对于一个做硬件做了十几年,懂且只懂手机芯片的专家级人才而言,你告诉我,当他发现自己此前十几年苦心钻研所积累下来的所有技能都已经不再被这个时代需要了的时候,他该怎么办?

L从黑莓离职后,一直在给自己找事干,他跟几个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个美食品牌,但不懂商业也不算太懂美食餐饮的他在过去两年做得显然不算成功。

L还不断出没于各种线下的创业小圈子,中关村创业大街一带现在每周他都会去,见见人,聊聊想法,碰撞碰撞思路,但一年下来,他自己还是不知道该从何入手,不知道该去做点什么。

转行?你让一个专家级的硬件工程师是去做销售、做市场还是做运营?有哪个公司肯要一个30多岁,还什么都不懂的销售、市场或是运营?即便有公司肯要,你要怎么让一个此前被无数人尊敬仰视的专家大牛能够扎到一线去跟人拼执行?哪怕他真的可以低下身子去重新选一个领域从0干起,他又怎么能拼得过二十出头刚毕业的大学生们??  

我们之所以认识,正是因为L在朋友圈看到了我写的东西,想约我见面聊聊看,运营应该怎么做,要想学,应该怎么学。

你知道,看到一个专家级的工程师正襟危坐的坐在你面前,小学生一般焦急而又茫然的问你运营要怎么做,是件挺让人感慨和动容的事。

而让L焦虑不已的那种才刚刚30多岁就已经感觉到自己已经不再被社会需要的恐惧感,我猜真的只有年近中年,有过类似的切身体会之后,你才能感受到。

在很多外企、大公司里,像L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L在跟我聊天时就说过,就拿北京而言,跟他一样有类似遭遇和焦虑的人(包括那些现在还在大公司内部的人),应该至少有二三十万,其中就包括了他之前在索爱、黑莓的很多同事们,那些同事们很多现在仍然还呆在看似光鲜的外企里,每天过得茫然而又焦虑。L说,他现在跟前同事们见面,几乎每次一见面都是吐槽和抱怨,满满负能量,这让他厌倦。他还说,对于那些前同事们,面临自己现在的状况,很可能只是早晚的事。 

回过头再去看L的职业生涯和他当下面临的困境,或许可以以这样一个建议来为本文收尾——

我们之前说过了,要想成为高段位选手,你必须要经历在某个领域内的线性提升和成为顶尖选手。但同时,在这个变化无常的时代,你在某个领域内专注和扎根的同时,也一定要尽可能给自己培育一个其他有可能将来会成为机会的可能性。

在这样一个变革和颠覆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成为专家是好事,但如果只能在某一个领域内成为专家,但出了这个领域以后你什么也不会的状态,很可能是危险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中年顶级工程师的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