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21~23日举行的QCon北京2016大会上,京东商城无线业务部、网关京东负责人赵云霄老师分享了题为《京东无线服务端架构演进历程》的主题演讲。在演讲中,赵云霄从三个方面介绍了京东无线服务端架构演进过程。第一,京东无线服务端。第二,京东无线服务端架构变迁。第三,京东无线服务端未来发展状况。本文根据其演讲整理而成,点此下载演讲PPT。
我是2011年加入京东,当时无线部门叫手机端。加入京东无线以后一直被人问两个问题。懂行的人问我,你对无线互联网怎么看。还有不懂行的人问我,你买手机便宜吗。
开始讲京东无线服务端架构演进历程之前,先看看现在京东无线订单,已经超过了京东订单GMV的半壁江山,毫不怀疑,京东无线已经是京东最主力最核心的一条业务线,而且京东已经完全实现了无线化。
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介绍一下京东无线服务端架构演进过程。第一,京东无线服务端。第二,京东无线服务端架构变迁。第三,京东无线服务端未来发展状况。
首先,在大会上统计一下数据,不知道多少人的手机上安装了京东手机APP,从举手的比例来看,大家也能猜到。就像这个图画的一样,京东无线服务端的流量像这个瀑布一样,汹涌不绝。服务端就是APP后端默默支持它的亲密爱人,你可以使劲地消费,你可以随便地购买,我来承担你给我带来的流量。
这是我们服务端的一个进化历程,其实它也是随着我们京东无线整个业务在进化。我一直在强调,所谓技术驱动公司——这个词不能曲解——实际上是靠技术去辅助业务来演进的公司,京东作为电商,一个自营电商,它就是这种技术驱动的公司。
2011年2月,京东开始做无线。第一版苹果的客户端上线,从那时起,京东无线服务端的亲密爱人出现了,默默背后支持着。
2012年业务经历了小高峰。这个达成从2011年开始了,1月份应该是微信第一版也上线了。京东当时已经在PC端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所以无线端我们是吃了一个红利,随着整个京东平台业务在不断的发展,无线端的业务也在发展。这时候原有初始架构的问题暴露出来了。我们一直撑着,一直到2013年这个矛盾非常突出的时候,进行了第一次的架构升级。这次架构升级的变化还是非常大的,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架构升级,即大家通常说的SOA体系架构,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服务化的时代,京东从2013年年初进入了这个时代。
2014年是无线发展非常迅猛的一年。当时无线互联网的大潮大局已定,大家都有一个共识,无线互联网应该是未来,在京东无论高层还是基层,对这个都有一致的认知,而且我们的很多资源也都在向无线端倾斜。
到了2015年,无线端通过多年的打磨,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业务也比较平稳,比较成熟了,这时候我们开始思考无线端做成什么样,无线服务端做成什么样。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积累,大家最后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我们不能做一个系统,也不是一堆系统的集合,我们要做的应该是一个智能的生态。后面我会给大家详细地讲一下,我们如何来支撑这个生态。
现在我们来看看京东服务端架构变迁,可分为初始架构、服务化架构、质能生态三个阶段。
关于初始架构,我对它的评价就是为了追赶PC股权业务,当时还是PC流量为王,为了把京东整个业务都给补全,把PC端能赶上它,把它的业务都能补上。第二阶段是,服务化架构,我们完成业务上的拆分,我们要服务化,因为业务的不断演进、流量的不断增加,带来必须要有这种变革。第三个阶段,当然它不是最后的阶段,现在我们一直在为之努力的,而且我认为已经初步达到的一个阶段,就是智能生态。大家看一下这个质,没有写错,就是质量的质,我们要为我们的用户提供一个全方位的、高质量的服务。这阶段的主题是,工匠之心不断打磨,技术趋于成熟的时候,不断演进我们的细节,一颗工匠之心对我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大致来看一下初始架构。其实任何一个架构,包括任何一件事,都有它形成的一个背景。2011年京东无线端初始架构的背景什么样呢?第一,无线互联网热潮已经兴起了,但是2011年,大家都在说无线互联网是未来,有可能它很牛,但是谁又能确定未来到底能不能取得成功呢?虽然京东在2011年的时候已经很强大了,但是它也是抱着一个试水的态度涉足无线。我们在无线端尝试做京东商城的APP,通过手机购物带来多少的流量,给用户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还有一个背景。京东作为全国最大的自营电商,它的业务非常复杂,因为大家知道,我们大部分的商品是自买自卖。所以就像一个开商店的,为了让用户在这儿得到更好的体验,我们的采销、市场想出非常多的花样,让用户能得到实惠,又能有良好的购物体验,而且把这个东西能卖出去,大家能双赢。另外,提交结算的时候还有很多满减,购物车各种玩法,这些是特别复杂的。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我们无线互联网及试水,业务比较复杂、比较多。所以第一版架构基本遵循了三个原则。第一,优先解决有无,开始的架构都是第一解决零和一的问题。第二,瞄准PC,把业务给股权,不可能说手机端,人家在PC端享受到的东西手机端不让玩儿,那更谈不上发展了。第三,快速响应产品的需求,产品指导研发,很多场景、很多的玩法必须帮助产品实现,而且速度要非常快,要快速迭代。当时整个无线端抱着一种创业的态度做这件事情。
后两个原则可以合到一块,因为它们有很大的关系,小团队开发快速部署。2011年的时候,京东的无线服务端只有三个研发,大家可能想不到当时京东的业务已经非常完备了,现在的研发只有三个,确实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要求在小团队的规模下可以部署得非常迅速,可以开发迭代得非常快,这就是我们遵循的几大原则。
总结一句,初始的架构就是一个简单的Web系统。中间的负载均衡没有画,业务系统通过代码模块的形式组织各种业务就是一个简单的Web系统,后面挂了数据库,比如交易、价格、库存、用户,等等。可以看到,我们这个基础的架构,内网的交互协议当时还是非常复杂的,我们有各种协议,也没有统一,对外就是HTTP。当时的管理系统其实是通过一个缓存跟业务系统交互的,这种方法回过头来看非常low。当时三个人的小团队开发各种业务,我们考虑只能用最简单、最粗暴的方式实现,能快速地股权业务。当时的流量真的不是第一重要的问题,也不是最主要的矛盾。
对于初创阶段,我总结了三点。第一,业务一直就是架构变迁的驱动力,不可能脱离业务去谈技术。第二,成熟简单的技术就是最合适的,这个理念一直贯穿始终。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说,不要把事情复杂的形态呈现给我,我的脑子非常简单,想不了那么复杂的事儿。第三,不要过分追求架构。大家看到初始的架构等于没有架构,但是这种形式在这时是最符合业务需求的一个,能快速迭代,能非常方便上线,而且人员这么少,能Hold住这个系统。
只说了初始架构的优点,其实还有很多的问题,所以到了流量越来越高的时候,就没有办法解决了,只能进行架构升级。但是更情愿这个老架构的光荣退休。
下面看看第二阶段,服务化的架构。
2012年业务有一个小的增长,它带来了流量的增长。当时每天的日均接口访问速度突破了八千万,合并了很多接口以后,这个量其实在当时就已经不低了。到了当年6月18日,已经破亿了。这点对于我们来说变化真的非常大。我刚进无线的时候,如果订单上了一千都要吃饭庆祝一下,但是现在访问次数已经突破了这么多。无线端要发力了,我们要去股权我们的业务了,领导已经认识到无线端的重要性了,所以我们要扩大我们的团队。
我记得2012年的时候,无线端人员增长非常快,突然三个人变成无线端的老员工了,来了很多实习生还有社招引进的一些人才,他们组成了整个无线服务端,这会儿我们就要协同作战了。也就是说,我们把人分成若干个组,去开发不同的业务线条。因为随着业务的增长,提出的业务需求变更越来越多,可能一个小团队响应不过来了,人员要分开,一些去做库存,一些去做购物车,还有一个团队专门负责商品。我们的业务线划分从团队划分开始,并不是从系统开始。
还有一个大的背景。整个京东都在升级,从.NET升级到Java了。我们很早就已经在Java架构上摸爬滚打了,从2010年、2009年京东开始Java架构了。底层很多基础服务的架构有了非常大的改进,交互协议不断统一。
我们看一看,初始架构面临了一些问题。开始第一业务团队分离,系统并没有分离。比如这样一个例子,做商品的,今天有十个需求要上线,做购物车的有五个,结果做商品晚上五点开发完了,做购物车的到八点还没有做,今晚要上线,做商品的等着购物车,两个团队都等着,最终一块上线。还有就是做库存的把基础的服务类给改了,做商品提交代码的时候忘了,出现了冲突这怎么办?团队扩大了,系统没有隔离造成了开发上的问题。还有单一系统的流量,其实这个时候流量已经开始是问题了,我们希望能够随机地调配流量。最简单的,业务上提了一个新的需求,我希望北京的用户可以提前两天能看到这个,我希望把北京的IP切到单独的业务集群上,它有新的功能,而其他在老的业务集群上。这会儿给我们提出极大的挑战,没有办法,只能找运维,告诉他,我要在负载均衡这块去切,但是危险性非常大了。
我们经常说的系统肥胖病出现了。京东的业务非常复杂,是一个非常完整的自营体系的购物流程,整个流程做下来,代码量非常大。当时一个服务端的代码,涉及的人很多,很多人代码写得不一样,又缺少非常良好的代码管理,于是带来了代码质量问题。我记得当时一个纯代码包几十兆,加上它依赖的库,体量非常大,每次上线让人心惊胆战,往服务器传都是一个问题。
所以基于这些问题,服务化架构开始了。其实就是拆字决,大部分的公司遵循这种理念。系统越来越大,我们从两方面开始拆。第一,纵向的分层,独立出API网关,很多业务面临这种问题的时候也是这样,而且我在网关可以做很多的公共策略,比如,安全策略、公用策略等,都可以做在API网关,它的特点就是它可以理论上进行扩展的,它和内存有关。第二,做业务的拆分,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把业务给梳理了,给它拆成几大业务线条独立的部署,也就是我们说的服务化的架构,商品独立成商品系统,购物车一系列的接口都从这儿出,专门的团队运维它,去研发。这样大家的职责非常明确了,也不会有冲突,购物车想第二天凌晨上线都没有问题,商品可能头天晚上5点多上完线了。
大家看一下,这是比较简单的,描述了一下当时的服务化架构、API网关,我们通过一个HTTP协议,为什么中间没有自有的协议呢?我们开始服务化架构刚刚形成的时候,内部自有框架没有那么成熟,而且不断响应业务的变化,抽调出来做服务化改进的人非常少,我们只能是遵从原来一直在说的简单实用、能把控的一个技术,对我们来说是最合适的。所以我们还是采取了HTTP协议,我们把当时的Apache httpclient 升级了一下,到了四点几的版本。
大家知道,它有一个池化的功能,高并发下比较强的机制影响它的性能,基于这个,我们自己实现了一个连接池,可以把这个HTTP连接复用,这样对性能有比较大的提升。我们把配置管理整个升级了,现在看到的所谓的异步配置管理是推拉结合的,早期做了异步的版本,有一个严格的版本管理功能,拉取我们的配置。后来我们又上了一版来实时的推送我们的配置,这个配置管理系统是非常重要的。我知道,在线电商流量来的时候谁都挡不住,我们可做一些有损或者无损的降级,这种降级依赖很多配置的下发,一个开关,任何一个对资源类调用,我们抽象的,对后端服务接口的调用,严格规定对任何资源类调用必须要有开关,这个是不能妥协的。我们开关可以冗余,但是没有的时候关不掉,眼看着后端某一个服务把你拖死的时候很可怕了,我们改造了这个配置管理系统。
大家还可以看到,我在这里特意突出了缓存集群123,原来在初始架构的时候,所有的业务都用一个缓存的集群,我们用的是memcached,它的内存管理机制会导致一个问题,如果k-v键值对大小非常不一致,非常散的话,这个利用率非常成问题。基于这个,把所有应用而不是按应用来划分这个缓存,而是按应用的特点,来划分这个缓存,而且秉承最重要的理念,缓存如果没有特殊需求,我们要求小对多部署,一个片不能分得过大,如果流量来了,这个承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总结一下,对于这个服务化架构的阶段有几点心得,可能是基于我们一些积累。第一,不要为了拆分而拆分。在开始的时候一个系统其实完全响应了我们的业务需求,在不同阶段需要做不同的事,如果没有必要去拆分这个东西,我也不会选择这个。我去过一些朋友的公司或者一些小公司,大家跟我谈这些,我们需要拆成多少个服务,我说你的业务量没有达到这个量级,你的流量、你服务之间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的时候,你没有必要去拆。因为大家知道,拆了以后,每个集群都要做冗灾,集群之间的交互,这些也是成本,都要考虑到。
适当的冗余,其实可以把这一条跟第四条结合一下,在一个服务化的架构来看,我们最头疼的是服务的治理,它之间调用关系的治理是非常难的。在起初吃到了很多亏,我们很多横向的调用,我们内部在用户这一块,我要展示用户买过哪些商品,开发商品业务的同事会说,我们能不能调内部的,跟他们沟通比较困难,没知会的你的情况下横向调,后来梳理的时候发现服务之间的调用就像一个蜘蛛网,大家已经没有办法去理清你调了谁,谁又调了你,这种对我们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很难确定你的上游,你上游的上游是谁,可能就成为一个最脆弱的阶段,你挂了,可能这个环中所有的人都挂了,调用关系的梳理是非常重要的。
接下来说说质能生态,这可能是我们要着力去讲的。前两个内容大致讲了一下,大家大致上能猜得出来高并发的后台系统,它的演进过程是什么。我没有刻意地跟大家突出流量达到多少了,才去做,因为没有一个现实的标准。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定,哪个矛盾是最突出的,根据这个矛盾,要想一个什么策略,再去决定自己的系统架构什么样的。架构没有绝对。所谓系统架构就是一个权衡,如果你觉得这个是最主要的矛盾,OK,需要我改就改,这就是一个架构。
质能生态的背景是这样的。京东已经进入了完全的无线化,从2015年Q4,京东无线整个订单量完全超越了,非常迅猛的一个速度,我们对外发布的是220%的增长。大家可以想象,无线业务的发展,从原来基础的电商能力,比如说一个黄金的购物流程,首页、商品、购物车下单到结算,从基础的购物流程,京东其他的一些电商能力,我们也要开放,不光局限于让用户购买,可能其他一些大家印象非常深刻的仓配的能力、物流的能力,可能后面都需要去开放,我们怎么去开放这个东西。
无线服务端作为京东第一个去试水无线的,其实非常明显在这个中间起到的作用,我们是探路者,我们肩负着一个重要的职责,我们积累的这些知识、这些经验,我们希望把现有的京东无线服务端形成一个体系,打造一个服务的质能生态。
现在简单解释一下质能生态。其实质能是许总最早提出来,秉承了京东一直强调的“客户为先”的理念,给客户提供的服务应该是高质量的。从我一个技术人出身,我希望每台机器,我的服务达到几个九,但是从用户的角度,能不能顺利地购物,响应时间是多少,会不会经常提出网络开小差了,这是对我们基本的要求,是我们要贯穿始终的。
还有就是生态。这个词看着是炒概念,但确实经过我们这么多年的积累,京东无线服务端发展了五年,才走到了QCon这个讲台上给大家分享一些我们的心得。我觉得我们原来还只是在做一个系统,或者说的大一点系统的集合。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当我站在用户的角度看,站在我同行、同事、市场采销同事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我发现我们应该建造一个生态,是一个能让我们所有的服务非常安全的一个环境。我总结了这样一个生态:它应该接入友好,监控应该非常到位,变更应该非常方便,数据应该非常完备。
我更喜欢把生态比喻成学校,我们开始就是在建立这么一所学校。
我觉得有三大利器,可以用来打造京东服务端的质能生态。第一,团队。第二,技术的支撑。第三,流程上的保证。人、技术还有规则,我们都要有。
首先,重点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团队。我们无线服务端是非常小的团队,我们在业务快速迭代的过程中没有很多的精力重视技术、代码的质量、架构是什么样的,我们要用哪些先进的技术,但随着流量越来越大,业务发展越来越快,系统越来越复杂,我要求我们团队越来越应该具备一颗工匠的心。
有三个非常简单的要求,不是全部,我列举了一下。
第一,基本功一定要扎实。你可以不知道框架,但是不能不精通数据结构,因为我们用的是Java。大家应该有一个共识,现在在市场上招聘,你能招到程序员,80%都会跟你说,哪些框架用得非常好。但事实上在我们面试的时候,很少考这些东西,基本不会问,你用过哪些框架,希望你对基本的算法数据结构能够做到非常熟练,我都不求精通,但是一定要非常熟练。我认为这是一个程序员的灵魂,应该是一个基本素养。
第二,对自己的代码要有工匠之心,追求质量的极致。这可能是非常冠冕堂皇的话,但是确实需要这么做。我们的系统非常复杂,现在无线端后端光业务系统接入了好几十个,不下50个业务系统,这些系统需要怎么对待你的代码,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对开源项目要有钻研探索的精神,我要求团队对引入的任何一个开源的项目、开源的包、原代码,都有极致的了解,包括现在用的ZK、Netty,Apache其他的项目,我们引进的时候有严格的技术评审,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收益,给我们带来什么不利的问题。因为任何一个东西,尤其是技术,都是双刃剑,能解决一些问题,但势必会带来一些问题。
比如,最初我们的架构,不能说它不好,它是非常优秀的框架,但是随着发展不再适合我们,我们毅然地去掉了它。为什么?几次在爆出它的漏洞、它的性能问题,我们经过横向对比。所以我要求对源码、框架都要有非常细致的研究,才能去使用它。否则它放在一个要求365×24小时不宕机复杂的在线交易系统中,实在不敢说,哪天宕机,一帮工程师在那儿要研究几个小时。可能几分钟的宕机带来的经济上的损失都是非常巨大的。
我一直在强调,我们不能站在工程师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你的系统在演进,相信各位开发人员的能力也是不断在打怪升级,不断往上走。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视角一定不能只局限于在工程师的视角考虑问题,不要为了技术而技术。我的团队经常跟我说,我们是不是要用这个东西,这个东西非常牛,是哪个公司推出的,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事实上我基本上持否定的,持非常审慎的目光看待这件事,因为最先进的高精尖的技术不一定肯定能解决你的问题,反而带来使用上的成本。
团队目标一定要一致,要具有战斗精神,这是团队理念问题。我认为一个团队最重要的是目标的一致,如果目标不统一很难做成一件事。现在我们团队一直灌输的目标就是,我们的系统一定要是可持续运营的。这个概念非常重要。一个可持续运营的系统,它不是快,不是技术有多高精尖,不是有多先进,我们要求的系统目标是可持续的运营,我能非常好地监控它,可监控、可控制、可扩展,这就是一个可持续运营的系统。
战斗精神有多重要呢?精神食粮有时候非常重要。我们迭代的次数非常频繁,京东的迭代,一周标准是两次,但是我们的业务非常多,可能一周至少两次,也可能每天都在发布,每周又各种促销活动,大家经常去买一些现在有的超级品牌日。第一期,我记得好像是乐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买过乐视的电视。还有五粮液超级品牌日,基本上每天都有促销。还有一元秒杀,大家都感觉秒不上,确实秒的人太多了,我也没有秒上。这说明我们的业务都有非常多的玩法。
现在我们团队的工作是刀尖上的舞者。这种工作有很多形容:我们在给高速行驶的列车换轮子,我们在悬崖边跳舞。我用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词,我们是刀尖上的舞者。我们既要保证海量访问的系统,它能正常地为用户提供服务,让用户无感知,保质保量,而且我们需要把非常复杂、非常多变的业务迭代上线。
第二点,我觉得除团队外,我们的技术是非常重要的,即技术支撑。作为电商公司不可能不谈技术。
首先,我一直在强调大到至简,一个简单的系统。任何系统能够做复杂太容易,如果把复杂的系统做简单,把复杂的业务用非常简单的系统展示出来,这真的需要功底。我对这个的理解是,技术选型不刻意追求高精尖,本着够用、合适的架构尽量简单,它很稳定不需要用很多的时间来开发、研究,但是它一直承担流量,能承担到几十亿级的流量,也可以用为数不多的服务器看你的流量。
其次,架构设计要简单,权衡才是架构的本质。我很少谈架构,架构不断在演进,到了这个地步了,我需要这么去做,到了另一个地步,又需要这么去做,不断解决问题。当我回过头来发现,原来我们这样是合理的,已经演进成这个样子了。在演进的过程中,我们可能把不合理的东西去掉了,或者我们认为失败踩过的坑,我们都给忽略掉了,最后能跟大家讲这个架构,其实过程中还是很辛酸的。不要为了设计模式而设计模式,也不要为了模式牺牲可读性。不要过于追求设计模式,那些设计模式往往造成一个代码的可读。我们对一个模式认知的不同,大家交互语言不同,跟一个坦桑尼亚人说汉语肯定不懂。所以我很少让大家说,你必须用什么设计模式。
我们需要学会把一个问题简化,提炼出来,这才是我们架构的本质。
可扩展,架构灵活的可扩展。比如,现在这个服务化的架构,说实话没有想过再去做一个更深入的服务化,我觉得它现在能达到我的一个要求。它可以横向扩展,我现在先要上一个业务直接上一个服务,从API网关接入,就没有问题了,我能很好地支撑这个业务。还有就是快速搭建服务,最简单的,我们有很多的模板,我们可以快速的生成一个工程,还有代码生成的工具,可以把公用的模板代码快速的生成,这只是其中的小工具。服务化架构最重要的就是接入要方便,接入方便最基本的就是协议要统一。统一并不代表单一协议,我们需要支持几种比较主流的协议,如 HTTP、JSF、SAF。
这个协议说的是对外协议。我们的API网关是对外统一的交互协议,移动端是一个过敏体质,大家一定要记住,它非常敏感,对流量敏感、对资费敏感、对用户信息安全也非常敏感。大家经常说你们这客户端特别费流量,那个客户端特别省流量,尤其在你用自己3G、4G的时候,这都是银子。对协议的要求,用户感知的速度,大家最直观的,我在2G网络下访问京东购物能不能购物,在3G、4G访问什么样的体验,在Wifi访问是什么样的体验,这个要求一定要流畅。对外交互协议有没有改进?其实并不是说对技术非常保守,我们只是要把一个技术用得非常成熟可以拿出来给大家用,不去误导大家。现在其实在用的跟客户端的交互还是HTTP 1.1,正在实施的是 HTTP 2.0。大家都是做互联网的,都有一个共识,一个是安全性,一个是在全站支持SSL的情况下,希望链接可复用的,而且现在spdy也在并入HTTP 2.0,我们想直接迈到这一步。
技术支撑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基础的组件。我列举一下,类似于JimDB,基于Redis的缓存、持久化功能强大、完善的操作管理平台。还有ZK Cloud、Hermes、UDP,内部的数据收集如果没有非常强的精确性要求,我们内部的数据收集基本上都是走UDP,在内网UDP丢包率非常低,而且保证程序的性能。HttpDNS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域名劫持的问题,现在更加发现,其实它能让流量调度功能更靠前,在前端进行非常好的流量监督。还有JvmDebuger,大家可以看看这些系统的截图。
(点击放大图像)
比如,这是ZK的管理工具、数据平台,可以实时配置,可以把数据展示在你面前。
(点击放大图像)
还有非常重要的是监控。我觉得监控对于互联网公司太重要了,基本是各个层面从操作系统到应用都是有监控的,而且我们的理念可以冗余,但不能没有,一个层面可以有多个监控。现在每个业务团队自己都开发很多的监控,但绝对不能冗余,对监控系统有要求的,要求监控的系统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协议,要接入简单,因为大家记住,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生态,这个生态里,学生入学了,想去实验室做实验,想去卫生间、去食堂,不知道路怎么走,不知道怎么去,何谈生态呢?
大家可以看看我们的监控,其中这是我们对于接口的监控,每天可能都能收到一些这样的短信,它可以通过短信、咚咚、京东内部的聊天工具,还有微信、邮件的方式展示给我们,还有一个图表,这个非常重要,可以看到流量的变化,能细化到接口甚至不同的版本,这是对HTTP连接池的平均,排队数、空闲数。
(点击放大图像)
容灾就是大致几个套路,快机房、数据备份的能力、流量的隔离要有不同的流量入口,入口之间可以切换,这是互联网冗灾最基本的常识。数据非常重要,一切的监控系统很多组件依托于数据,我们收集了全量的数据,通过实时计算平台,把这些数据变现,变成能对我们有利的一些图表、一些监控、一些安防系统,它的基础都是我们的数据。这个就是数据收集的一个过程,基本上通过UDP,我们有一个统一的UDP管理功能,通过界面来配置,这个数据定制到哪个系统,流程就是上线流程、发布流程、基础组件使用接入流程,来控制系统接入的风险。
最后,基本上现在的流程都是通过工作流的过程,我们网关的接入流程审批,要把你的服务对外,走系统审批,要提交,而不是通过一个个邮件,这样非常原始了,现在基本上70%的系统都是采用工作流接入的方式去审批,需要团队的领导还有给你操作,比如说无线网关的审批,你的服务才能对外发布。而且我这里没有列举,我们接入的组件基本要求必须有全方位的监控接入,才能使用。
这个就是接入我们的ZK管理,使用ZK Cloud实现一个系统提交,形成一个工作流程的审批。这就是对于质能生态大致概括的图,我们有网关对外发布,我们的服务希望通过一个良好的协议上下非常好的交互,有很多的工具可以供你使用,可以有非常好的数据平台,有非常好的协议跟你交互,底层支撑有非常好的运营,可以冗灾、跨机房、数据备份。
(点击放大图像)
总结一下,质量是我们永远考虑的第一要素,质量是一个综合体,我们说的速度、可用率都集成在这里,生态化的理念还在延续打造这个生态。我要再次强调,高精尖真的不一定能解决问题,不是我保守,但是希望你们能好好去考虑一下你们选型,团队风格非常重要,有风格的团队我相信能做好很多事。
我说一下非常简短的未来规划。大家知道4月22号开普勒的平台上线了,它就是京东把电商能力开放初期的里程碑,代表了京东开始把电商能力开放了。希望京东无线把所有强大能开放出去的电商能力,全都融入到我们的质能生态,为用户提供服务,你们的应用可以给京东下单,互惠互利,你能得到佣金,我们能得到开放给我们带来的流量,大家都能得到一个非常好的收益。
如果要开放,我们还有一些工作要做。首先,我们面向用户指标的分析。比如,接入我了,我要给你提供完备的数据分析平台,你接入,你的数据指标时间样,你的可用率多少,你的访问给我们带来了多少订单。其次,用户授权体系,这个不用深讲了,OAuth 2.0、还有更加实时的风控体系,现在也有风控,如果更开放了,我们的风控还要继续完善,对于这些恶意的流量对于用户合规、对于反作弊都需要有更深层次的加固。
赵云霄,2006年毕业于河北工业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系统的开发与设计。2011年加入京东进入无线团队,负责服务端的开发与架构设计工作。见证并参与了京东无线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整个过程。五年间,带领团队完成了无线服务端的两次重大架构升级,无线服务端从一个简单的 Web 应用进化成为支撑每天几十亿级访问的分布式系统。目前负责京东无线网关系统的研发工作。专注于网络编程和后端基础系统的产品化平台化建设。一直坚信实践中才能得到真理,认为系统的发展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可持续运营。业余时间喜欢旅行,喜欢看书,喜欢动物,尤其是猫,是个不折不扣的猫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