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硅谷对中国的关注一直在增加。不仅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开始进入中国,很多投资人也开始对中国创业公司表现出兴趣。这些人里一部分仅仅对中国感兴趣,还有一些则已经认真开始了解中国市场。
但是还有另一类硅谷投资人,他们认为中国的科技产业落后美国太多,对去中国投资并不感兴趣。这其中就包括 PayPal 联合创始人 Peter Thiel。
上周在他的新书推荐会上,当被问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未来发展中国家(比如中国)会有更多投资机会还是更少投资机会的时候,Peter 明确表示,中国有大把的投资机会,但是在科技领域或许并非如此。
要理解 Peter 为什么这样说,可以从他的新书《Zero to One》中找到答案。
Peter Thiel 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横向的发展,也就是从 1 到N,复制某种可行的模式从而推广并大规模使用;另一方面是纵向的发展,也就是从 0 到1,不断做新的尝试。举例来说,如果你有了一台打字机,然后造出了 100 台,这就是横向的发展;如果你有一台打字机,但却做了一个文字处理工具,这就是纵向的发展。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说的话,全球化是最明显的横向发展;而科技进步则是最明显的纵向发展。从书名就可以看出,Peter 更推崇纵向的发展,而中国却是最好的全球化的例子。
中国的现代化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把其他国家先进的产品引入到国内,大到城市规划小到家用电器。这里可以直接用“复制”这个词,中国复制了大量在其他国家被验证是可以提高效率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产品。
但是没有科技的发展,全球化就会变得不可持续。比如中国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如果能源技术和环保技术不发展,那么中国生产多一倍的汽车就会消耗多一倍的资源同时增加多一倍的污染,这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的未来 20 年计划就是成为美国的今天。” Peter 在书里这样写。那么意味着,现在投资中国的科技产业,等于投资美国过去的科技产业——或者反过来说,既然可以在美国投资代表未来的技术,为什么要去中国投资美国现在已经有的技术呢?
这就是 Peter Thiel 不看好在中国投资科技产业的原因。当然,在这背后还有两点:一是 Peter Thiel 对于竞争和垄断的理解,这让他只会投资有垄断某一行业潜质的公司;二是他认为中国科技产业只有“复制”。
Peter 对于竞争和垄断的理解主要是出于投资人的考虑。在高度竞争的行业,每家公司做的都是从 1 到N的利润都非常有限,而如果一家公司能从 0 到 1 创造新的技术就能垄断某个行业,从而自主定价获取丰厚的利润。对投资人来说,后一种公司更值得投资。
全球化意味着不断复制,单纯的复制其他东西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力,因此就会陷入残酷的竞争。所以在全球化的发展阶段,科技领域很难出现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但是,中国科技产业真的只有“复制”吗?这一点我并不认同 Peter。或许 5 年前中国的大多数科技产品都是复制美国模式,但是现在中国市场和美国市场已经出现了很多明显不同的特点,简单的复制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所以中国的科技行业也出现了很多从 0 到 1 的创新——虽然这些创新可能仅对中国市场有效,无法被“全球化”到世界各地。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游戏中的道具收费。这种收费模式一开始大量被亚洲(以中国和韩国为主)国家的游戏所采用,现在则已经成为移动游戏主流的收费模式。当然收费模式的创新可能不像做成一家 Google 这样的公司有冲击力。
如果抛开科技投资,Peter 在书里也谈到了他对中国整体现状的理解。他认为中国人对未来的态度是“确定的悲观”,这类人认为未来可知,并且未来会很糟,所以要做好准备。
Peter 认为对于未来人们的认知可以分为四种:确定的乐观、不确定的乐观、确定的悲观以及不确定的悲观。
对未来持确定乐观的人,认为未来可知, 并且如果自己努力可以让未来变得更好——1950 年-1970 年左右美国社会符合这个特点;对未来持不确定乐观的人,会认为未来会更好,但是他并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1982 年到现在的美国社会符合这个特点;对未来持不确定悲观的人,会认为未来会变差,而自己也没什么好做的——现在的欧洲社会符合这个特点;而中国人对未来持确定悲观,他们认为未来会变差,所以要有所准备。
为什么 Peter 会把现在的中国归类到“确定的悲观”这一类呢?他认为现在中国发展非常迅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担心“中国崛起”,但只有在中国,人们会担心自己万一无法崛起怎么办。所以很多中国人开始把钱转移到海外,或者存钱过冬。既然中国人都把钱转向海外,那么硅谷投资人也就没有必要去中国投资了。但这是 Peter Thiel 的远见还是对中国的偏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