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需求用例分析-常见问题

4.1常见问题

Q1:术语理解不一致。

A1:术语理解不一致通常都是到了系统上线后才能发现,非常不容易发现,危害也是巨大的。通常我们可以要求对术语进行书面解释,或者请用户举例说明

Sample1:财务人员可以按照月份进行统计。

Ask1:财务人员是记账人员?还是会计人员?还是CFO

Ask2:是自然月吗?还是财务月?

Sample2:连续三个月不违规,加10分。

Ask1:连续3个月,起始点包括当前月吗?

Ask2:如果不违规,是每个月都加10分吗?还是第4个月才加10分?

 

Q2:调用者不明。边界不清。

A2:用例需求分析是面向对象的技术来分析需求。Actor-Case要求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观察系统。

Sample1用户用手机短信发布内容->发布成功,回复短信通知,告知用户发布成功

Ask1:用户是谁?谁接收了内容?谁回复短信通知?如果不成功怎么办?

 

Q3:非功能性问题被忽略。(法律,安全,性能,扩展性,易用性)

 

Q4:多人发表意见,不知道以谁的意见为准

A4:以领导的意见为准。如果没有领导就以投资方意见为准,如果没有投资方就以使用者意见为准。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可以通过你的需求接口人提出建议。

 

Q5:找不到完成功能的理由。

A5:我们的开发人员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产品组让我这么做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产品组的设计一定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他独立与我们是否能意识到他的存在。但通过理解存在的必要性,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系统。

 

Q6:我们对产品组的设计有质疑权吗?

A6:有。但要通过合适的方法来沟通。不要对产品组的设计进行主观的评价例如:“变态,太诡异了,他什么都不懂,这个客户就是个白痴。。。”,要客观的了解需求提出的背景。开发人员进行分析时,不仅要提出问题,也要给出提出问题的思考视角,以及你所能给出的最佳解决方案,及方案的利弊,供产品组参考。

 

Q7:用例的抽象的粒度如何考虑?

A7:由于使用面向对象的特点封装,继承,多态的特性,来表现系统的复杂的交互关系进行需求分析。这种比较符合我们思维方式的分析过程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同时也给我们文档整理带来了困扰。我们推荐按照最小粒度来整理需求用例文档,因为我们的需求用例分析的是使用面向对象的技术,通过开发人员的视角来理解需求,所以抽象级别不能过高。力争将用户对系统的每一次有明确动机的交互进行描述。

Sample1

a.用户发布Feed用户在一分钟里面不能发布超过15条的Feed项,可以通过短信,客户端,和WEB进行发布)

b.用户发布Feed(短信)

Ask1ab是包含关系,也许他们还存在一个公共的基类。按照最小粒度来整理。

修改后:

用户通过WEB页发布Feed

用户通过客户端发布Feed

客户通过短信发布Feed

 

Sample2:用户的Feed数量查阅后清零

Ask1:清零描述太具体,实际上这个操作只是设置了一个已读标记,清零是具体的实现方式。另外用户调用操作也不突出(这句话的结构的关键词是:**数量**清零),没有主语

修改后:用户点击Feed数量,查阅Feed内容(关键词是:**查阅**内容),没有主语。

Ask2:用户点击Feed数量,过于具体,作为用例标题来说不合适。

 

Q8:我们系统中经常有用户设定的授权点,授权值。该如何书写这一部分的用例?

A8:该类操作通常会修改系统的状态。站在用例的角度通常我们将这类的操作也作为一个用例。但是与常规的用例的区别是他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交互过程,通常是对常规用例操作过程的一些限定。我们推荐的方式是将此类的授权点,授权值的限定集合归为一个用例进行体现(例如:授权管理),这个用例作为常规用例的前置条件(或者设计限定)来约束常规用例的行为。

 

Q9:下一个阶段需求发生了变更,文档更新怎么做?

A9:待讨论。

 

Q10:如果要做对已有功能的变更,需求用例分析该如何写?

A10:这是问题通常得Case byCase的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我们在“设计要求”中要将原有的设计进行描述。再写上新的期望要求实现要求内容。

 

Q11:是否使用这个模板,我就能够更好的分析需求,使我的效率提高N倍?

A12:由于研究理论的不成熟,个体差异的存在,以及项目自身的复杂性,目前还不存在这样的标准。在CMM5体系中过程改进也是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这个模板只是给出了在需求分析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项目模板,帮助分析人员找到思考的方向。而高质量的需求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分析员的个人经验,这些经验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也可以说是思维的训练过程,而文档模板只是思想经验的文本形式的展现。

 

Q13:我如何能够验证我的需求分析足够充分了?

A13:非常好的问题。想直接证明是非常困难的,通常我们通过反正法来证明。可以回答几个问题:

a.是否全部的需求在用例分析文档中已经覆盖了?

b.是否用例分析文档中还会重复的内容?

c.是否有人经常说我这是“过度设计”,“你想的太细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Web,文档,扩展,手机,产品,C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