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销蚀固网的ARPU(转)

http://www.chinabb.com.cn/chinabb/showID.asp?id=200609031
中国的电信用户数一直在增长,但是今年,固定网和移动网的用户增长却已经分出了明显高下。信息产业部2006年上半年通信行业运行状况统计数据显示,在各电信运营商整体赢利保持增长的态势下,固定电话ARPU(每用户平均贡献的电信业务收入值)和2004年、2005年同期相比继续走低。

 

固网ARPU值一路走低
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6月,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ARPU值分别为72.5元和76元,2005年分别为67.4元和71.5元,今年则降至64.4元和71.3元,两者均呈下降趋势,但固定电话ARPU值的下降幅度要大于移动通信。
8月17日,中移动率先公布上半年业绩,净利润为人民币302亿元,同比增长25.5%,8月24日,中国联通公布了截至今年6月底的中期业绩,净利润人民币28亿元,同比增长20.2%。相比之下,中国网通上半年净利润为70.9亿元,低于去年同期的76.88亿元;中国电信的话音业务全面下滑,净利润同比下滑4.2%。固网业务的萎缩速度在加快,从2004年至2006年上半年,两家固网运营商的增量收入市场份额之和从33%下降到了19%。其中网通今年上半年的增量收入市场仅为3%左右。
从四大运营商的中报数据不难发现,固定电话用户持续流失转向移动业务已相当明显。目前,移动通信已是电信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的主要力量,在电信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已接近一半。而固定电话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下降,固网运营商的ARPU值已经呈现出越来越被动的局面。
尽管各大运营商年中财报都体现了话费持续降低,ARPU均呈下降趋势。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两家公司的ARPU下降趋势远慢于中国电信、中网通的下降幅度。
到底是谁在拉低固网运营商的ARPU值呢?

移动电话分流
虽然拥有全世界最大的固定电话网络和固定电话用户,作为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这两大固网运营商的传统主业的固定业务正受到移动业务的空前分流。
事实上,几乎全球所有的传统固网运营商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固定业务日益萎缩而无能为力。最大的挑战来自移动,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手机进行通讯,而不是固定电话。固定电话在电话用户总数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九五”末的63.2%下降到‘十五“末的47.6%。
2002年,全国的固定电话用户突破2亿户;2003年达到2.6亿户;2004年8月突破3亿;“十五”末达到3.57亿,比“九五”期末净增用户2.13亿户。尽管固定用户持续增长,但不能否认的是,从1997年开始,中国移动用户的增长超过固定电话用户的增长, 到2003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移动电话的用户总量超过固定电话用户的总数。
实际上,近两年来两大固网运营商一直千方百计抗击手机的分流,例如推广小灵通、IP电话降价等,但却收效甚微。相反,随着移动资费的下降和移动网络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更方便灵活的移动网。

资费下调双刃剑
面对固网ARPU值的下降,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不约而同向导了降低资费的方法。
信息产业部、发改委不久前联合下发《关于同意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推出多种固定电话资费套餐方案的通知》,批准上述公司在现行计费方式和收费标准基础上,增加按日收取基本服务费的预付费方案及分级限时套餐,可提供不同限额档次、计费单元、资费标准的套餐组合供用户选择。
多年来一直在政策层面上铁板一块的固定电话资费“解冻”,两大固网运营商名正言顺获下调良机。依据该政策,长期增量不增收的固话业务理论上有了增长希望。
但是,资费“降价”之门被打开后,什么样的资费调整组合对企业最有利,两大固网运营商都无法给出答案。也就是说,一直被业界诟病的为争夺用户而屡禁难止的资费“恶性竞争”也许因为这个《通知》会更加严重。
事实上,但经过多年的发展,移动业务不仅已被培养成国民消费习惯,不少移动资费在很多地方事实上已接近甚至低于固话资费,仅凭资费已很难再创固话业务繁荣局面。
如果仔细计算,两大运营商的资费价格已与单向收费无太大差别,而事实上他们获得的好处却比真正实行单向收费更多。因为推行单向收费,人们会更多地使用固话及小灵通来拨打手机,这样移动运营商从本可以一次通话中收取接打双方的话费,变成了一方话费。
即使固话业务难以对他们构成威胁,但移动运营商肯定不会坐视“小灵通”业务对他们的“分流‘。固网政策的出台,让固定电话资费走向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却并不一定能有效制止移动电话业务对固定电话业务的继续分流。 
从2006年北京通信市场移动资费破除坚冰,移动资费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和固网同样的资费优势。而移动资费下调和多种套餐的推出,使得在不同技术竞争同一市场的情况下,在技术上更先进的移动通信成了用户首选。
而固网由于资费的降低,将导致其自身ARPU值的下降,却未改变原本困窘的局面。

小灵通同质分流
小灵通基站覆盖半径小,穿透能力差,因此网络建设成本高,还不能高速移动。但由于它执行市话收费标准,受到大量低端移动用户和需要一定移动性的固网用户的欢迎,目标市场很大。
2003年小灵通政策松动后,一年就增长了2415万户,在控制发展的指导思想下,今年1月~10月又新增2600多万户,达到6343万户。据说2004年小灵通可望为固网带来6%~8%的收入增长,虽然其中一部分是从固网分流出来的,但小灵通仍不失为当前固网运营商的一个主要收入增长点。 
然而,技术上的劣势使得小灵通在保有部分固网用户以及争取低端移动用户的同时,小灵通对固网的提升价值空间就在不断萎缩。
固网运营商也显然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他们将小灵通和固话之间进行无缝切换。通过小灵通与固定电话之间无缝切换后,即可实现小灵通在室外“移动”。按照固网运营商的设想,这一无缝切换可以同时拉动小灵通和固话两大块业务,从而让8000万个小灵通用户,搭上超过3.5亿固话用户的顺风车共同“移动”。
不少分析师表示,对于固网运营商来说,“灵通无绳”对吸引新用户入网和老用户换机的作用是显著的,但是这只能带来用户数量的增加,对于提高小灵通的ARPU值和固网运营商的赢利能力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小灵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新业务和新业务收入,而且,其低价策略影响了用户消费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在削弱固网自身的ARPU。

移动运营商争夺农村市场
随着移动通信快速发展,先行发展起来的城市移动通信市场已经日趋饱和。尽管农村市场一般被人们称为消费用户的低端,很多企业不愿意把这里当作主要目标市场。相对于竞争激烈的城市来说,农村无疑就是一片新蓝海。
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接近甚至超过了100%,市场增长空间已经极度狭小。中国移动的年报数据也表明,2006年上半年新增用户2578万,50%来自农村,这也充分证明了农村移动通信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
此前,中国移动曾认为农村通信市场有巨大潜力。在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眼里,中国的农村通信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中国农业信息化基础差、起步晚,无论是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还是在应用服务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于农民、农村对信息的需求。
2006年4月,中国移动宣布实施“农村青年中心中国移动支援计划”,投入4000多万元支持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并称这是整合资源、开拓农村市场的具体行动。
从中国移动董事长关于农村移动通信市场的“两手”策略:一手是无利可图的基础建设的村通工程,另一手是可以成为上市公司日后盈利增长点的农村手机用户市场。从中国移动的上述战略中也可以看出,农村市场将成为中国移动开拓市场的战略重点,逐渐成为各大运营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而对中国联通来说,农村市场正好符合其价格低廉的主要竞争优势,无疑广大农民大多属于低端用户行列。而中国联通这十多年能迅速发展的“杀手锏”,正是争抢低端用户。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认为,信息产业部发起的“村村通工程”建设,移动运营商采取措施大力拓展农村市场的同时,势必将进一步侵蚀农村固网用户和小灵通用户的领地。

大灵通暗中蚕食
可以说“十五”规划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政府的关注,但谈到给农民生活带来变化的农村通信技术就不能不提SCDMA。同通信行业的其他问题一样,这一工程涉及到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选择问题。信息产业部曾在2004年1月下发的《关于在部分省市开展村通工程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SCDMA系统确定为农村电信普遍服务的唯一推荐无线接入制式。
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无线市话技术SCDMA俗称“大灵通”,是中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无线市话技术。目前,在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的106个地市中,被命名为“大灵通”的SCDMA无线市话已经投入商用。
“设备什么的卖给固网运营商,从技术本身来说,并不同于小灵通技术,是一个移动通信系统。中国电信市场很特殊,监管机制,固网没有牌照,但要要抵抗移动的蚕食就只能发展无线接入技术,这在业界并不是什么秘密。"SCDMA技术所有者信威通信内部人士表示。
“SCDMA的定位就是中低人群的需求,虽然SCDMA在技术上没有办法不能和GSM和CDM等成熟技术相比,但对于有着重叠中低收入人群这一市场,优势却又是明显的,比如SCDMA基站的覆盖范围在50公里远超过小灵通的数百米。”
小灵通发展给人们一个启示,中低收入人群的市场非常大,并没有饱和,普及率还相当低,有大量的用户可以挖。无疑,看到这一市场的移动运营商也意识到,网络优势和持续下调的资费和套餐依然在农村畅通无阻。
如此一来,固网运营商推广SCDMA,一方面使得用户群扩大了,另一方面也蚕食着固网运营商原有用户的ARPU值,使得利润不断的走低。所以是一把双刃剑。
而移动运营商从中窥得商机,必然趁机发力,带来更多的竞争,因此留给固网运营赏的就是尽快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加速转型。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教科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手机,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