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介绍了TCP/IP协议族和socket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这篇文章介绍在windows下如何实现一个使用socket通信的客户和服务器模型。首先还是将基本的流程回顾一下,任何复杂的模型都是从这个基本的模型中衍生出来的,然后介绍一下在windows平台下相关的api。
服务器端编程的步骤:
客户端编程的步骤:
可以发现上面的步骤和前一篇文章相比多出了一个WSAStart()函数和WSACleanup()函数,这个函数是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socket时必须的,即在调用socket相关的函数之前先需要调用WSAStart(),socket相关的函数处理完成之后需要调用WSACleanup()。我们只需要将它放在代码开始的地方和结束的地方就可以了。
下面介绍一些相关的函数:
int WSAStartup(
WORD wVersionRequested, //调用者能使用的Windows Socket支持的最高版本。高位指定副版本,低位指定主版本号
LPWSADATA lpWSAData //指向WSADATA的指针,用于接收Windows Socket的实现细节
);
//该函数在一个进程中初始化WS2_32.dll的使用
int WSACleanup(void);
int socket(int domain, int type, int protocol);
socket函数对应于普通文件的打开操作。普通文件的打开操作返回一个文件描述字,而socket()用于创建一个socket描述符(socket descriptor),它唯一标识一个socket。这个socket描述字跟文件描述字一样,后续的操作都有用到它,把它作为参数,通过它来进行一些读写操作。
创建socket的时候,可以指定不同的参数创建不同的socket描述符,socket函数的三个参数分别为:
注意:并不是上面的type和protocol可以随意组合的,如SOCK_STREAM不可以跟IPPROTO_UDP组合。当protocol为0时,会自动选择type类型对应的默认协议。
当我们调用socket创建一个socket时,返回的socket描述字它存在于协议族(address family,AF_XXX)空间中,但没有一个具体的地址。如果想要给它赋值一个地址,就必须调用bind()函数,否则就当调用connect()、listen()时系统会自动随机分配一个端口。
bind()函数把一个地址族中的特定地址赋给socket。例如对应AF_INET、AF_INET6就是把一个ipv4或ipv6地址和端口号组合赋给socket。
int bind(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函数的三个参数分别为:
sockfd:即socket描述字,它是通过socket()函数创建了,唯一标识一个socket。bind()函数就是将给这个描述字绑定一个名字。
addr:一个const struct sockaddr *指针,指向要绑定给sockfd的协议地址。这个地址结构根据地址创建socket时的地址协议族的不同而不同,如ipv4对应的是:
struct sockaddr_in {
sa_family_t sin_family; /* address family: AF_INET */
in_port_t sin_port; /* port in network byte order */
struct in_addr sin_addr; /* internet address */
};
addrlen:对应的是地址的长度。
通常服务器在启动的时候都会绑定一个众所周知的地址(如ip地址+端口号),用于提供服务,客户就可以通过它来接连服务器;而客户端就不用指定,有系统自动分配一个端口号和自身的ip地址组合。这就是为什么通常服务器端在listen之前会调用bind(),而客户端就不会调用,而是在connect()时由系统随机生成一个。
如果作为一个服务器,在调用socket()、bind()之后就会调用listen()来监听这个socket,如果客户端这时调用connect()发出连接请求,服务器端就会接收到这个请求。
int listen(int sockfd, int backlog);
int connect(int sockfd, const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listen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即为要监听的socket描述字,第二个参数为相应socket可以排队的最大连接个数。socket()函数创建的socket默认是一个主动类型的,listen函数将socket变为被动类型的,等待客户的连接请求。
connect函数的第一个参数即为客户端的socket描述字,第二参数为服务器的socket地址,第三个参数为socket地址的长度。客户端通过调用connect函数来建立与TCP服务器的连接。
TCP服务器端依次调用socket()、bind()、listen()之后,就会监听指定的socket地址了。TCP客户端依次调用socket()、connect()之后就想TCP服务器发送了一个连接请求。TCP服务器监听到这个请求之后,就会调用accept()函数取接收请求,这样连接就建立好了。之后就可以开始网络I/O操作了,即类同于普通文件的读写I/O操作。
int accept(int sockfd, struct sockaddr *addr, socklen_t *addrlen);
accept函数的第一个参数为服务器的socket描述字,第二个参数为指向struct sockaddr *的指针,用于返回客户端的协议地址,第三个参数为协议地址的长度。如果accpet成功,那么其返回值是由内核自动生成的一个全新的描述字,代表与返回客户的TCP连接。
注意:accept的第一个参数为服务器的socket描述字,是服务器开始调用socket()函数生成的,称为监听socket描述字;而accept函数返回的是已连接的socket描述字。一个服务器通常通常仅仅只创建一个监听socket描述字,它在该服务器的生命周期内一直存在。内核为每个由服务器进程接受的客户连接创建了一个已连接socket描述字,当服务器完成了对某个客户的服务,相应的已连接socket描述字就被关闭。
int send(
SOCKET s, //标识一个已经建立连接套接字的描述符
const char*buf, //包含待传输数据的缓冲区
int len, //buf中数据的长度
int flags
);
//send函数在一个已建立连接的套接字上发送数据
int recv(
SOCKET s, //标识一个已建立连接套接字的描述符
char*buf, //接收传来的数据的缓冲区
int len, //缓冲区长度
int flags
);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对于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每一个步骤对应的代码都加上了注释,可以对照着上面的图看。比如下面服务器端的7个步骤都加上了注释来描述。相关的函数可以看上面的说明。
服务端程序:
客户端代码:
客户端对应的4步下面也加上了注释。
上面的代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错以后的处理代码,虽然这些代码使程序看起来变复杂了很多,但是强烈建议最开始写代码时还是将这些代码加上去,这样如果程序运行错误,可以很快定位是哪一步出错了。不过不加上这些错误提示的代码,出错以后就很难定位错误的地方了。
下面看看程序运行的效果,首先启动服务器端:
然后启动客户端,每启动一个客户端,它会连接连接服务器端,连接成功后客户端会显示“连接成功!”,然后客户端会向服务器端发送“hello”这个字符串,服务器收到这个字符串后会在服务器端显示这个字符串,并且向客户端发送"message from server:client is clientIP(代表客户端的ip地址)"字符串。然后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端的字符串后将这个字符串显示在客户端,接着客户端关闭连接。可执行文件可以在这里下载,整个工程的文件可以在这里下载。
上面就是最基本的使用socket让客户端和服务器端进行通信的流程了,但是客户端只发送一次数据后就断开了连接,后面会依次完善这个模型。但是基本的框架还是这篇文章中的框架。
参考:
C++ Socket编程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