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原来翻译的书名叫《错觉: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转身你就忘或自命不凡?》,我认为此书名不是很准确,跟书中内容不太贴切,还是应该直译《我们为什么会犯错》比较好。又是一本讲非理性行为学方面的通俗读物,都是《影响力》那本书带的头,呵呵。罗西尼奥和丹尼尔·卡尼曼的大名真是随处可见呀。
错觉
Why We Make Mistakes: How We Look Without Seeing, Forget Things in Seconds, and Are All Pretty Sure We Are Way Above Average
引言 为什么我们会犯错
我们是存在偏见的,可自己却意识不到。
人类可以迅速对事态的发展作出判断,在1/10秒左右的时间内,只要一瞥,我们就能观察到一副场景,并且通常能从该场景中得出其抽象的内涵和主旨。这种迅速观察并得出判断的能力,却不可避免地需要付出一定代价:我们会遗漏场景中很多重要细节,但自己却认为看到了场景中的一切。
人常常忘记事情。在一个测试中,30%的人仅仅在一个星期后就忘掉了自己的密码,至少65%的人会把自己设置的密码忘记的精光。
一般而言,一个人瞬间记忆的极限是,同时记忆五项不相关的事物。例如现在的汽车装备了太多的装置,过度分散了驾驶者的注意力,加大了发生车祸的风险。
对错误根源的误判,是我们重蹈覆辙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少人能从错误中够吸取教训。一旦出了差错,尤其是出了大问题,人类的一个本能倾向就是诿过他人。
如果预先知道事件的结果,我们对事情为什么出错的看法,就会产生偏差,研究人员把这种影响称为事后诸葛偏见。有了这种后见之明,出错的原因就不再像事前(当你身处其中时)那样不可捉摸,而是变得显而易见了。
在航空领域、手术室中,改变主要操作人员无所不能的观念,鼓励挑错,降低权威梯度,已经证明是一种可以有效减少失误的方法。
有一项研究表明,当价格被设定在与数量的乘积为整数时(4罐一美元),而不是对每个进行单独标价(每个25美分),商品的销售额会提高32%。
睡眠不足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还会让我们表现一种无畏的冒险倾向,这就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许多赌博和娱乐场所都是24小时营业的。而让心情愉快起来有助于我们少犯错误,幸福感会代理井井有条的思路。
不管你相不相信,悲观一点儿,或者说“别那么自我感觉过于良好,也会有所助益” ,尤其是在你需要作出决策的时候。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自己高人一头,而过度自信正是导致犯错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视而不见?
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眼睛能够清晰看到的范围只有两度。眼球大约有三次转动和停止,不停地四处张望,来弥补自身的局限。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取决与性别和双手的使用,以及职业的影响。不同的人对相同的场景有不同的观察方式。
我们到底能看到什么,还与我们想要寻找什么有关系。一般来说,我们会注意到自己希望看到的。
第二章 如果你不想转身就忘,就记住它的意义吧
人们能够记住人的面孔,却常忘记与面孔相连的名字。人们容易记住他人的职业,其次是爱好。而名字本身只是一个标签,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
在我们的大脑里,意义才是王者,细节并不重要。
我们常常是记住了某事的一部分,然后在回想的时候用能回想起的那部分对其他部分进行重构。
把没有意义的事物赋予一定意义,便容易记忆。
我们总是忘掉密码和藏东西的地方。如果密码和藏东西的地方没有具体的意义,则很容易就会忘掉。
在记忆相貌特征时,人的头发和眼睛更容易被记忆,并附带些情感特征。
有调查显示,总体而言,罪犯确实比我们大多数人更丑陋。
第三章 我们是否有第六感?
人类是通过一种特定的机制来认识周围环境的,这个机制不仅深深地根植在内心,而且是自动运转的。就实际效果而言,大脑会自主生成一些东西,但是我们自己根本就意识不到。
我们知道大脑会在特定事物和一些特定事物特征之间建立联系。例如商品的价格和品质。
色彩也会影响人的认知。例如药片的颜色会影响服药者对其疗效的看法,人们通常认为黑色和红色的药片的药效要强于白色药片。我们常把黑色与力量、权势及神秘等同起来。但在体育赛场上,穿黑色运动服的球队被判犯规的概率更高。
在考试期间,并没有证据表明对答案的“最初选择”是更正确的,所以后来对答案进行更改并不会使成绩变差。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情感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微妙的因素,尤其是悔恨。人们对自己“作为”比“不作为”,感觉要负更大的责任。如果某件事情可能会出错,那我们宁肯是因为自己没有行动,没有去有所“作为”而出错。其中的道理在于,我们倾向于把“不作为”看做是一件被动的事情——我们什么也没做呀。既然什么也没有做,就感觉不必对后来出现的结果进行负责。在考试中,学生对自己把答案从正确改成错误非常悔恨,其程度远远超过把答案从错误改成正确的情况,留下的印象也更深刻。这种现象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坚持本能的第一选择,并认为这是更有效的策略。
第四章 大家都戴着有色眼镜
我们本能地倾向把自己在过去的言辞和举止回想的更美好。
有实验让人们回忆自己在中学时的成绩,多数人都倾向于回想出比实际高的成绩。人们总是反复不断地用一种更加积极、自我吹捧的方式来重构有关自己的记忆。
人们感觉自己的面孔要比真实的面孔更有吸引力。
人们很少会改变自己的看法。首先,我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看改变看法,即使我们的看法确实改变了以后,人们还会重构自己过去的观点——让他们自己相信,自己以前也一直就是这么想的。
事后之明的偏见——知道事情最终的结果会影响我们如何看待或回忆过去的方式。回忆中常会出现一种暗示:事件的发生似乎是必然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压制的一部分事实而使得另外一部分事实被突出出来了,这个过程被称为“隐形的决定论”。这种事后之明不仅会夸大评论者早就会预料到会如此的可能性,而且还会让人们记错自己当初的判断。
赌徒往往会将赢钱归因于自己能力高,而输钱归因于外界因素。
人们都是心存偏见的,但却往往意识不到这点,还以为自己是客观公正的。
第五章 你能做到一心多用么?
一心多用会导致整体效率降低,而且在多任务转换过程中会遗忘一些东西,例如会忘记刚才在做什么以及想要做什么。而且还存在一个停工期,将注意力从一件事情上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需要时间。这种影响在驾车同时打电话上表现的很明显,而且年纪越大,分神的影响就越大。
注意力分散还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无意的失明”。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以眼睁睁地盯着一件东西,但就是看不见它。
第六章 别让周围环境干扰了你的判断
当商店里播放法国音乐的时候,法国红酒的销量就会增长,当播放德国音乐时,德国红酒的销量就会超过法国红酒。
描述问题的方式以及问题的背景会影响人们的决策。
时间也会影响人的决策,当决策的后果在很久以后才能显现时,我们就倾向于做出大胆的冒险;但如果后果马上就会出现,我们则倾向于保守的决定。
如果对未来悲观的话,就会倾向于及时享乐。
我们倾向于把高难度的工作留在以后。
饥饿的时候更倾向于垃圾食品,不是很饿的时候更倾向于健康食品。
银行宣传册上有女性的照片,会提高客户的贷款需求。
决策的基准会影响最后的结果,人们往往将最初遇到的情况作为决策的基准。所以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先提出价格的人在协商中往往占优势。
以整数价格进行销售,例如“2美元4个”,而不是“每个50美分”,会提高销量。
商场超市进行促销,会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低价促销的商品上。但却暗中提高了其他商品的价格,人们往往不会注意。
同一样房产的标价会影响最后成交价格,最初标的高最后成交的价格也会高。
第七章 为什么你会熟视无睹?
我们越是擅长某事,就越倾向于在那件事上走马观花。有些错误只有新手才能扑捉得到。
情境对我们理解信息是十分重要的,当一件事发生时,我们倾向于和当时的情境进行关联。
报纸上的文章总是给出显眼的标题,并配以图片进行说明。就是想让读者尽快明白这篇文章写的是哪方面的内容。
情感也尤其“情境”,比如欢乐的时光,在我们高兴的时候更容易被回忆起来。
第八章 大脑偏爱整洁
现实世界中的一些不规则的特征,在头脑中会被转化成更平滑、更均匀的形状。
不太合理的故事在人们的头脑中会变得更合理、更流畅,不重要的细节被去掉了,表述方式也变得更为口语化,更符合个人的文化。有时候,还会依靠个人的特性,添加入一些自己编造的东西。
每个人都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人们对于事件的认识是有选择性的,而且是有建设性的。
记忆的过程经常是记忆者本性的反映。不同的人在回忆相同场景的时候,回忆中的画面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我们在回忆以前的一些事情时,会加入自己认为合理的某些秩序。人们会根据讲述目的的不同,对故事进行调整。在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会进行简化并省略某些细节。在以娱乐为目的讲故事的时候,会进行夸张或者添加一些细节。
人们为什么爱说瞎话呢?我们的一些谈话是为了让别人对我们有某种印象、感受,或者希望别人按照某种方式对待我们。例如想让对方喜欢我们,让对方认为我们是聪明或者强悍的人。这时谈话的目的就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了,而变为一种“印象管理”。所以谈话内容会按我们的目的进行一定程度的修改。
但有意思的是,故事重述者不仅在重述的过程中误导了倾听者,也潜在地误导了重述者本人。重述的故事会变成讲述者记忆中的一部分保留下来。
第九章 为什么那些爷们自命不凡?
在股市中最频繁的交易者,其收益水平也是最低的。而男性的平均交易量要高于女性。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过度自信。
男性更容易挑起事端。
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烈的回避风险的倾向。
对待犯错这件事,女性比男性对待自己更严格。男性更容易忘掉自己犯的错误,女性更容易被所犯的错误困扰。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迷路。男性方向感和空间感更强。在认路方面,男性较多使用抽象的方法,女性则倾向于具体的方法一步一步来。
在使用计算机方面,男性比女性更多地使用软件的高级功能。
第十章 过分良好的自我感觉
自负是人类的一种非常普遍的特征。我们大多数人对自己的能力都倾向于感觉良好,无论收入和受教育水平如何。
人们会高估自我的控制能力。也会高估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
进行快速和准确的信息反馈,可以有效克服信心过度。反馈可以强有力地影响我们的行为。
当任务变得越来越难以完成时,人们的自负程度不是降低,而是进一步增高。面对巨大困难时,过度自信也会走向极端。
我们读到、听到或看到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认为自己认识更深刻。即使对纯粹随机的事情也是如此(例如赌博),以为通过不断的练习就会增加对事物的控制力,这叫做“控制的幻觉”。
在公司经营中,过度自信的现象非常普遍。管理者往往会认为自己会非常了解所在行业和自己的公司,但实际未必如此。
第十一章 怎样跳出思维定势?
人们更为青睐的方法是“自作主张”,即使是面对完全陌生的任务,人们看来都更愿意任由自己去胡乱摸索,而不是仔细地用心思考。
在需要完成一项工作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所有指南类的东西丢在一边,然后按照头脑中它“该”是怎么工作的固有观念自己去处理。但是我们头脑中事物的运作模式并不符合专家们形成的模式,所以经常会引发错误。
尽管青睐自作主张,但大多数人在处理问题时,还是很难找出真正富有创造性的方法。人们很难摆脱思维定势。对类似的问题越是熟悉,越是难以摆脱定势,反而新手更容易有不同的思路。
第十二章 怎样才能不做糊涂虫?
减少错误发生的有效途径就是增加自我约束,也就是对犯错的可能进行事先约束。
能简单的尽量简单。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些认为的约束,以防错误的发生。
许多人都不知道自己是被偏见误导的。过分的自我感觉、事后之明等心理倾向都会把我们的判断引向偏差。
每当错误出现时,我们都习惯往回看——也就是说,我们会寻找事件进行过程中的最后那个人,错误出现在他那里,他就应该为此负责。这种方法尽管看起来让人满意,但通常并不会阻止错误的再次发生。有时候事情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原因可能并非是在某个具体人身上,可能是存在“系统性错误”。
在等级森严或者惩罚力度大的环境里,即使有人发现了错误,也很可能不会直言,或者由于害怕惩罚而隐瞒。
第十三章 为什么我们总是高估未来的收益?
人们在预测自己未来的生活状态时,存在着系统性的偏差。很多时候,我们不清楚对未来某事的感受。
折扣礼券是一种让人多花钱的绝妙手段。为什么商家提供折扣券,而不是直接给那些商品打折呢?因为商家深知,消费者会错误地预测自己将来的消费行为。礼品卡也是同样道理,当你把它当作礼品把它送给别人后,对方可能根本不会用它。
当我们在考虑自己未来的幸福的时候,任何一项单一因素的作用,都可能被过分夸大。这种倾向称为“聚焦幻觉”。
当面对生活中的一些重要决定时,我们经常聚焦于某些并不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把其他占据我们日常生活主要部分因素的作用大为降低。我们经常感觉,那样做的话一定会幸福,但实际上并不会真的感到那么幸福。
当对复杂的事态作出判断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些显而易见的事情上,并给这些事情过多的考虑。
结论 我们怎样才能少犯错误?
人们的决策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作出的——一个是更理性的层面,一个是更本能的层面。往往当我们认为自己是理性的,实际上确是感性的,反之亦然。当错误出现时,我们抱怨的却不是真正的根源。
很多人是非常不愿意容忍错误的,这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在他们的眼中,错误就是智力低下的表现。这就造成了一种不仅会让人强烈地想去避免犯错,或者掩饰错误,还会让人拒绝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做得对的时候,我们感觉自己从来都是如此;在做不对的时候,我们就抱怨运气太差。
为减少错误的发生,我们要对事情进行追踪,常常反馈,不断改正。
多考虑负面因素,多问问自己:如果错了怎么办?只考虑事情积极的一面是有局限的,这会让我们对隐藏在某些想法背后的缺点视而不见。
多听听别人的客观意见,无论是新手的还是专家的。
调整并放慢做事的步调,防止一心多用。
对传闻轶事保持警惕,个人案例会使人误入歧途,除非它们非常具有典型性。
另一个容易致人犯错却又常被忽视的问题是睡眠不足。睡眠不足的人判断力下降,有更强烈的冒险倾向。
快乐的心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快乐的人更富创造力,更善于发现事物间隐藏的关系。
对于一些常规性的事务,例如整理文件或工厂劳动,经济刺激可带来效率的提高。金钱还让人对痛苦有更强的忍受力。但对于那些复杂的任务,提高经济刺激不会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更多的经济刺激会让人们工作更卖力气,但却不会让人工作得更聪明。有些时候,事情只有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才能做得最好,经济刺激反而会带来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