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模式:城建投资千亿财政投入仅百亿

江苏省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张锋认为,南京是在上海、青岛、大连后,又一个城市经营的经典案例,城市经济发展的“南京模式”正在孕育中。
  南京市委书记罗志军,在10月初一份批示中指出:“当前南京正处科学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之前,他在一次南京市委会议上提出,“要确立南京城市发展新模式。”百亿撬动千亿
  2001年7月,南京被确定为承办十运会的主赛地。之后,在迎十运的3年多时间里,南京的城建投入1155亿元,民间甚至有说法是近2000亿元。2001年前,南京每年的城建投入最高不超过200亿元。
  “1155亿元的城建总投入,其中只有100亿元是财政投入,90%以上的资金都是通过市场化运作筹措。”张锋说,“在宏观调控的运行环境下,南京积极探索了城市经营的新型式,成为大连、青岛、上海之后,又一城市经营典范。”张锋兼为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是江苏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省政府研究室原副主任,参加过撰写《中国城市管理新论》。
  南京新建成的重要工程之一是南京长江三桥,是世界上第一座弧线型钢塔斜拉桥。它的资金筹措在中国桥梁史上破天荒。通过商业谈判和特许经营权的转让,南京成功将长江二桥65%的股份转让给深圳中海,不仅收回了二桥32亿元的投资,而且实现13亿元的增值,用于三桥以及长江过江隧道的建设。二桥、三桥推向市场,开启了南京举市场之力建设城市的时代。
  南京长江大桥从一桥(1968年竣工)到二桥(2001年竣工)相隔了30多年时间,从二桥竣工到三桥开工相隔的时间不到3年,过江隧道和长江四桥几乎同时开工,这是历史上从没有过。
  在迎十运之前,南京城建有过两个“三年”规划,但思路不宽,总是在城墙内搞发 展。迎十运后3年的城建规划,思路有了很大的拓宽,从城墙内走出,建立河西新城以及东山、仙林、江北三个新市区。“在特大城市中,河西是国务院批准建设的最后一个新城区。河西新城的建设,形成了河西‘速度’和河西‘精神’。”张锋认为。走过摇摆趋向务实
  12日至14日,在出席十运会开幕式之后,在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的陪同下,胡锦涛总书记先后视察了南京、镇江、常州等地,随同有一批中央智囊团人士。
  南京的专家学者,对此有着共同的激动,“南京的GDP不如苏州,但是南京在科研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苏州远远不如的。十运会的承办,给南京带来历史最大的发展机会,加之在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下,南京综合性的优势将会凸显。”
  南京诸多的优势,是南京以往经济定位“摇摆”的重要原因。南京最新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中心:长江国际航运物流中心、长三角国际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省现代服务业中心、全国重要科教中心、东部城市绿化中心。
  南京市社会科学院2004年12月发布的《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估的分析与对策》中指出,南京的城市定位缺乏持久性,追求“高、大、全”。
  “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工业基地,自然和人文资源比较好,让人联想的优势太多了,最近还有北京的学者认为南京适宜定位旅游城市。”南京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启国说,“南京的定位,还没有比较理想的定论,还要继续研究。不过南京的定位最近逐步趋向务实和特色化。”“南京模式”
  2004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江苏经济,当时对江苏提出两个“率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今年10月的视察,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两个“率先”,希望江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中央要求江苏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改变增长方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上,努力实现江苏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江苏肩负着率先发展、探索新路的重大历史责任,南京是首当其冲的城市。
  张锋认为,城市经营新形式与城市发展新模式是不同的概念。南京的城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综合运作型式,综合运用多种成功的城市经营运作型式,充分发挥新型城市运营商的作用,形成了新的城市经营新型式,成为又一典型案例。但是城市发展新模式,是对城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南京城市发展新模式,方向是统筹、协调、节约发展,但具体内容有待进一步细化。”张锋说。大连的“城市品牌”,青岛的“品牌城市”,都是很具体的城市经营的“魂”。“南京公选”背后
  “南京经济发展缺乏特色,还没有形成南京模式,主要在于南京民营企业活力不足,没有形成南京的‘草根文化’。”唐启国认为。
  今年9月,南京市社科院出来的《民营经济与南京经济发展课题研究报告》指出:“南京很多比较优势现在未能转化为真正的竞争优势,与缺乏企业家创新和挑战精神有关。”
  一方面,南京受地理、历史、政治等因素影响,形成宽容而博雅的城市文化,这种文化中的“求稳保守、缺乏创新”精神在商业价值、劳动观念、创新精神、竞争意识等方面天然缺失。另一方面,南京的“官本位”思想还是严重,官僚主义作风影响了投资创业。
  南京市工商联秘书长张利华介绍,“官本位”对南京民营经济发展的确有过很大的制约。不过,10月10日启动的“南京联动公选领导干部报名”(下称“南京公选”)工作,让他很是振奋。
  南京公选推出了82个党政机关干部职位以及11家民企25个高管职位。由南京市委组织部推动,党政机关干部与民企高管同台选秀,这种做法在南京乃至全国都是首创。
  南京市组织部有关人员说,“在民企要比在党政机关甚至国企里工作,要低人一等。这种看法以往是比较突出的。南京联动公选,首要的目的就是造成人才平等的舆论环境,希望逐步引导党政机关、国企、民企三个平台人才的良性流动。”
  2004年,南京民营企业总数累计6.7万户,首次超过无锡,跃居全省第二,新增民营企业18900户,速度超过苏州,居全省首位。竞争力排行榜后的结构调整
   2005年3月,《2005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3》出炉。这纸报告引起了南京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在前十强排名中,江苏苏州和无锡均列其中,而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却由上一年的综合竞争力第9名一下子跌到了第16名。
  南京市社科院很快就做了框架研究,“我们发现重要原因在于今年新增了一个指标:资源环境。”唐启国说,“资源环境是南京的一个弱项,因为南京以往以化工产业为重。”
  按照产业单项指标排行,南京的化工产业一直有最好的表现,曾高居全国第二的位置。“但是,南京在2004年就开始调低化工产业的目标产值了。”唐启国介绍。
  2004年,南京的化工产业产值预期,到2010年由原来的1800亿元目标值调低至1000亿元左右,同时,大大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目标产值。
  如何在优化结构中实现率先发展,是南京下一阶段6个突出问题中的首要问题。结构优化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城市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其中生产力布局优化,就是全面实施沿江开发战略,打响南京百里沿江岸线资源品牌,加快建设沿江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又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重。
  南京市市长蒋宏坤认为,南京和苏南经济发展模式不一样,经济结构也很不一样。南京的经济总量很大,而且科研院所很集中,可以大力发展高新自主产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京模式:城建投资千亿财政投入仅百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