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日志读后感之三十五

引用

二月七日 有知识的人

有知识的人应该让知识为现实服务,而不是将知识用于塑造虚幻的未来。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在他1943年的小说《玻璃球游戏》中,预言了人文主义者所期盼的世界以及它的失败。该书描述了一群过着庄严而孤独生活的知识分子、艺术家和人文主义者,他们献身于伟大的传统及其智慧与美。但是书中的男主人公——最有成就的兄弟会会长,最终决定回到饱受污染的、庸俗低调的、动荡不安的、战乱频繁的,唯利是图的现实中来,那是因为除非与世界有关,否则他的价值观只是“愚人金”而已。

后资本主义社会比以往任何社会都更需要有知识的人。享用过去伟大的遗产,注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但是,人文教育必须要使得人们能够洞察现实并掌握现实。

行动指南:

阅读一本你自己感兴趣的政治、棒球或其他任何方面的书,并反思“我学到了什么”以及“我应该如何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工作”这两个问题。

摘自:

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

评注:

小乘佛教 主张出世,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目的,是“自了汉”;大乘佛教崇仰入世,对世间不离不弃,不光自渡,还要渡人,是真正的“菩萨乘”。时局艰难、人力有穷之时,儒家建议“独善其身”;一旦政通人和、发达可期,就要“兼济天下”。出世和入世,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纵观历史上有所作为的人,其志向大都是为往圣继绝学,或者为万世开太平之类,很少有人一开始就往象牙塔里钻的。

知识本身是静态的、内在的。一个人学富五车,却总在怨天尤人中消磨时光,满腹经纶又有什么用呢。“学好文武艺,鬻于帝王家”,经天纬地的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出价值。人们常说文凭不等于水平,是因为文凭只代表头脑里保存有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是否有用、是否能用、是否用得好,还需要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来证明。如果发现在某个企业中,专科生比博士生更有生产效率,更富有成果和绩效,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极端一些说,成就大业并不需要深厚的知识储备。知天知地的诸葛亮最终死而后已,流氓加文盲的刘邦却能一统天下。戴尔和盖茨如果不早早退学,很可能就没有了今天的辉煌。各种各样的成功学案例,也都在证明这一点。

类比思考,知识之于人,和管理之于企业,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德鲁克认为成果只能发生在组织外部,内部的一切管理都只是成本。因此一个好的企业家,应该超越企业内部林林总总的管理矛盾,时刻把精力集中在外部成果这个关键点上。企业正在失去什么、企业从外界能获取什么、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的管理,对企业又有什么价值呢。

没有人能否定知识的重要,也没有人能否定管理的必要。关注现实、关注成果,知识和管理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戏,工作,生活,教育,企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