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IT运维网管厂家同质化竞争的几大误区

前言:国内的IT运维市场应该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很多大的电商和互联网企业,他们有自己独立的运维管理团队,一类是以亿阳信通,神州泰岳为代表的项目型公司,他们主要为移动,电信,银行等客户提供项目化开发,还有一类是产品型公司,本文主要是针对第三类产品型公司进行讨论,这类产品目前主要的市场应该是政府行业,事业单位等。
 
笔者有7年的IT运维网管产品的研发经验,目前的大部分生涯都奉献给了这个行业,内心里很希望这个行业,特别是自己所在的公司能走得很好,真正地能给用户带来价值,这应该是研发人员最大的成就感吧。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自己去客户现场体验到的,还是来自市场端的反馈,还是自己研发过程中经历的,都让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感到失望。个人觉得这个行业的发展,在这些公司的同质化竞争下,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当然以上纯属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注客户而不是真正的用户
不知道从何时起这些网管产品开始追求界面的华丽,炒一些面向业务之类的概念,将市场定位为IT管理层,满足这些管理层呈现业绩的诉求,因为这些管理层通常都是软件采购的最终决策者。因此我们经常看到的现象就是在某些活动现场,摆上几块大屏,放一些看起来挺花俏的网络拓扑图,业务结构图啥的,再加上市场人员的一番概念轰炸,可能最后就成交了。因为这些产品关注的是最终客户,而不是最终用户,这种相对功利的市场定位,直接导致有些功能没有照顾到真正用户的需求,或者有些功能想同时满足两者的需求,最后产品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据我了解,很多客户的IT网管系统最终都没有真正的用起来,经常只是在有上级检查的时候展示一下,还有些客户甚至用过好几个厂家的产品,年年都在实施IT运维,还好是企事业单位,要是民企,一定没有这么慷慨。
 
一味比拼功能
这一点其实是很无奈的,因为竞争的需要,每个厂家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各个厂家同一个产品的功能都大同小异,最后产品的丰富性也成了一个比拼的因素。比如某个厂家提供了流量分析功能,对于没有此功能的厂家,这就成了一个劣势。这种趋势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欠缺某个功能的厂家为了不至于在竞标中处理劣势,就会急于推出新的产品,先不管功能的实用性如何,首先保证从无到有,可想而知,在这种诉求的驱动下,产品的可用性,实用性都值得商榷。
 
业务监控的硬伤
对于监控系统来讲,除了硬件设备(网络设备,主机设备)的监控相对标准化一点,应用(数据库,中间件)的很多监控指标真正的实用价值并不大。各大厂家鼓吹的面向业务的监控,主要是描述了业务和硬件,应用之间的逻辑关系,某些指标的运算也是基于关联的硬件,应用推导计算出来的,基本上是程序写死的,每个厂家有一套自己的算法。问题就在于,客户对每个业务系统的监控都是个性化的,比如某个OA系统的可用性,不是通过关联的硬件,应用推导出来的,而是指是否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内访问某个核心的业务页面,客户还有需求能监控OA系统的自定义指标,比如每秒访问并发数,这些都是业务相关的。只有真正能够业务相关,才有实际的应用价值,这也是为什么那些大的电商,互联网企业有自己独立的运维管理系统的原因。
 
总的来说,现在这类产品型公司都更多地从争取市场的角度考虑,而没有把真正地解决用户的问题作为重点,就导致产品的实用性不强,客户的粘性不够,那这种策略的生命力就值得怀疑了。笔者相信,最后的胜出者将是那些敢于创新的,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公司。
 

你可能感兴趣的:(IT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