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gg,维基百科以及Web 2.0民主的迷思

原文作者:Chris Wilson
原文链接:Digg, Wikipedia, and the myth of Web 2.0 democracy
译者:windrose

成为一个讨厌维基百科的人越来越困难了。这部由用户创建和编辑(贡献者根本不需要注册)的在线百科全书,根据Nature杂志的研究结论,竟然在准确性上打败了与《大英百科全书》不相上下,而且在条目数量上大大超出。尽管人们已经接受了维基百科是一种善的力量,然而关于究竟是什么因素成就了维基百科还存在着很大的误解。维基百科确实显示了在线社区的创造潜力,但若认为它的成功归因于在线群众的智慧则是一个错误。

维基百科和Digg这类社会性媒体网站被当作网络民主的闪亮实例,数以百万计的网络用户充当了作者、编辑和投票人的角色创建了它们。现实则是,只有一小撮人操控着局势。根据Palo Alto研究者,1%的维基百科用户承担了接近一半的编辑任务。维基网站上还设置了由一群忠实用户组成的小团体监控的机器人程序来使格式标准化、防止恶意破坏以及杜绝用脏话充斥网站的坏蛋。这可不是群众的智慧,这是守护者的智慧。

Digg.com同样显示了Web 2.0的非民主基础。Digg是一个社会性书签网站,人们提交文章及对他人提交的内容评分,最受欢迎的链接被推到网站首页。网站的创建者从不讳言他们采用了一种“神秘酱汁”──一个经常调整的秘密算法──来决定将哪些内容被推到首页。这个算法曾经看起来偏向于最活跃的参与者。去年,头100名发掘者(Digger)提交了44%的头条文章,2006年的数据则是56%。

由此难免得出这样的结论:Digg,一个号称由大众决定内容的价值的网站,主要是由100个人在运行。这些成员的影响在上个月尤其明显。当Digg调整了它的“神秘酱汁”,顶尖的贡献者注意到了影响力的减弱,他们提交的内容成为头条的机会少了。这些超级发掘者发布了一封公开信,抱怨此事并声言要杯葛网站。Digg管理层说,算法的调整是为了为网站提供更加多种多样的内容,他们呼吁这些顶尖贡献者要有耐心(目前正处于不稳定的休战状态)。结论是:Digg的高层们相信,尽管网站想成为广大社区的产物,但如果有那么一丁点儿用户不再参与,网站就没法顺利运行。

在Digg和维基百科,少部分用户拥有特别大的权威。以维基百科为例,这种权威既是自然形成的也源于制度。少部分非常活跃的用户写作了大部分网站内容,同时还有选举出来的网站管理员,他们有权保护网页、屏蔽捣乱用户的IP地址,以及用其他手段来规管维基百科的运营。在Digg那里,活跃用户对网站上发生的事情更有发言权(尽管一直有谣言说网站有些“秘密管理员”负责删除内容)。但是官方的说法是,虽然网站的算法看起来偏爱投入的用户,但没有人有权单方面删除帖子。

虽然两个网站像寡头政治那样有效运行,在一个重要的层面上他们还是民主的。Digg和维基百科的精英用户并不是由机构的董事会选出或源自神授。他们是参与最多的用户。Web 2.0人人参与的文化只不过是个童话,网站整体运营规模上的直接民主是不可行的。更奇怪的是,人们注意到这些网站似乎同样有它们设法取代的老一派机构的层级架构。

对于研究者和技术爱好者,社会性媒体网站这种头重脚轻(top-heavy)的结构并不新鲜。维基百科的创建者之一Jimmy Wales坦承他期望过“80-20”法则,即一个系统里20%的人控制了80%的资源,但事实上低估了头重脚轻的状况。Palo Alto研究中心的纪怀新(就是他发现了1%的维基人创作了一半的内容)告诉我他最初假设网站上最有活力的编辑者起监护人的作用。他猜测这些用户主要是在人们提供了大量的百科条目之后做一些整理。事实上,他发现的却是相反的情况。做了10000次以上编辑的人添加的内容两倍于他们所删除掉的。作为对比,做了少于100次编辑的才是删除内容比添加内容多的人。看起来似乎是,少部分人在写文章,而使用频率更低的用户承担了改错和校对的任务。

这并不是Digg和维基百科所想倡导的那种“人们一起工作”的场景。当然,维基百科需要一定程度的管理,否则网站仅应付对乔治·W·布什页面内容的添加、删除就不堪重负了。但这解释不了网站页面上的这种现象,即1%的贡献者主导了创作。难道运作一个开放的网站必然产生这种现象吗?或者是否可能在不给予精英用户和“神秘酱汁”太多权力的情况下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用户产生内容的场所呢?

技术博客Slashdot的仲裁系统也许是网络中间路线的最好例证。Slashdot,在采用读者提交的链接的同时,赋予活跃用户有限的权力来规管其他用户的评论和贡献的内容。与维基百科要求很小部分核心管理者的超常投入相比,Slashdot的做法使得成为管理者大为容易。向大量用户赋予少量的责任,实践证明对于消除评论中的争执诱饵和论战(flame war)是行之有效的。同时,每一个管理者拥有的权力都很小,网站的管理层对于哪些内容能成为头条仍然保持着控制权。“这种事情与乌托邦理想相距甚远”,(Slashdot的)创建者Rob Malda(别名CmdrTaco)说,“Slashdot上经常会有‘微软又做了件坏事’这类文章。如果我把整个网站都放任由社区来运作,我们还会有多得多(的这类文章)。但我不想让Slashdot成为‘微软真差劲’的网站,这些内容只不过是很多主题之一。”

另一种强制模式来自Helium.com,它是一个类似维基百科的文章和社论储存库。其缔造者、硅谷老兵Mark Ranalli将网站比作资本主义版的维基百科。在Helium上,贡献者相互竞争以成为某一主题的最佳文章。一旦你写了一篇文章,你会受邀在类似主题中选择两篇心仪的文章。要求人们评价之前先写的做法造就了一个更为稳定的系统:Helium鼓励每个人做每件事,而不是造就了一群创作者和一群苦役。

每种模式都有其不足。与维基百科不同的是,Helium的文章缺乏多来源的广泛性。尽管与其他没有监管的BBS相比比例低得多,但Slashdot也无法完全摆脱愚蠢的评论。虽然这些网站认识到Web 2.0不是童话式的民主,但并没有转向专制,这一点仍然令人鼓舞。如果Digg和维基百科能够不再假装是由大众来驱动并开始思考约束少数人权力的方法时,它们就能做得更好。

http://feed.yeeyan.com/articles/view/windrose/5071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结构,Web,算法,中间件,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