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周刊》摘: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1949,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摘自《凤凰周刊》2008年第25期。 蒋家王朝在1949年仓皇败逃时,带走了故宫的古董字画、国库的金条珠宝,也带走了“光复大陆”的幻想。但是最为无价的是 ,其“抢救”走了胡适、傅斯年、罗家伦……等这些当时中国最著名的知识分子。这是这些知识分子,在风雨飘摇之际,在偏安一隅的孤岛上,让中国文化一脉相传。 从1948年12月初国民党中央政府派人到北平召集梅贻琦、胡适等北大清华校长教授开会讨论“抢救大陆学人”的实施办法。计划中有四种人必须“抢救”送赴台湾:各院、校、会负责首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因政治原因必须离开大陆者;在学术上有贡献者。 1948年12月15日,第一批被“抢救”的学人就飞离了北平。此后一架一架的飞机将胡适、傅斯年、梅贻琦、钱穆等带去了台湾。但去的是少数,留的是大多数,事后统计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有60余位留下了。 短短一两个月的决策影响的是此后几十年的学界历史和个人命运,留在大陆的知识分子们自不必说,去了台湾的也有很多饱受冲击乃至牢狱之灾,倒是那些去了东南亚或者美国的大多过的不错,比较自由的做着自己的学术。 上面是《凤凰周刊》的摘选,我选它是两点感受。 第一,影响个人一生的往往是一两个决策而已,而这一两个决策又往往是盲目的。就像那些知识分子们在1948年末的一两个月里的去留决定一样,他们做决定往往只是凭个人的义气而不是统揽全局的分析。 第二,生在乱世的知识分子最容易倒霉,无论此岸彼岸,只要是乱世,知识分子就容易倒霉,因为他们经常为理想活着,而不是依世事活着。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低头、顺从、变通,但就是不会那么去做。即使真的低头、顺从了,带来生活的安逸也不及精神的痛苦直接。乱世是给枭雄的舞台,不是给知识分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