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升级该怎么落实?

CCTV2从去年开始就密集播报金融危机,芮成钢天天直击华尔街风暴让中国老百姓人人自危,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瞬间不敢投资不敢旅游消费不敢买大件不敢创业不敢换工作,低调,做人要低调。国家一看急了,GDP三套马车:外贸出口受欧美消费紧缩而重创,固定资产投资过去兴建公路和房地产建设大批贪官落马也在紧控,如今内需也看着要萎缩,这还了得?赶快,坚定信心促发展栏目推出,国家重拳出击,各种促进内需消费的家电下乡优惠政策、旅游消费券发放;固定资产投资铁路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建设、3G建设、数字电视建设、稳定发展房地产而非紧缩;十大行业振兴计划;外贸企业本来降下去的退税优惠再恢复过来;喊的比较紧的劳动合同法以及企业必交的员工保险等等也含糊其词有困难者可以延迟交。毕竟企业这张皮没了,工人赖以吃饭的基础就没有了,更别提更高的劳资福利。

我也从2007年就持续关注中国外贸行业、华东华南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国电子商务。不仅看CCTV2、中国经营报、IT经理世界、创业家、浙商、中国企业家、销售与市场,而且还在真实的第一线的草根层面看天涯论坛现身诉说,与正在真正经历金融危机的华东华南中小型民营企业人员交流。我们是做行业管理软件的,行业兴我们就兴,行业没钱,我们也就失去了财源。所以这些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我也在时时关注我们企业在项目获取、项目立项、项目金额、项目影响力、项目紧迫度、项目回款等多个方面有多大的影响?

但是我最想听到真实的权威的第一线调研。我虽然在或论坛上和许多第一线当事人交流,但言语说东说西的很难理清,就连当事人都说不清楚怎么行情就不好了到底是什么时候埋下了什么根导致的这个原因,是自己的问题多还是大环境的问题多,自己能自救什么,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清楚。而在很官方的报纸或电视节目上看到的又觉得很多事实他们也很有顾及都隐藏掉了。所以我非常渴望能够真实的而又权威的一份报告。于是,我就看到了这份《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途径 百位企业CEO调查报告》。虽然我也知道许多人的许多话无法说出,或者说出了被编辑掉了,但从大面大点上来说,它还有一定调研性的。就如同采访很多企业老板,都说自己企业没受多大影响,没裁员,都说危机其实就是既是危险又是机会。这其实是一句废话,大家都知道每个生意都是危险或机会,成功与失败有很多偶然或必然的因素。

这个调查找到了6个点,还是蛮准确的,但是后面跟着的解决指导思路,我个人保留意见在下面再叙述。

1订单越来越少-〉从外销到内销

2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从代工做品牌

3资金紧张-〉从低端到高端

4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升-〉从制造到服务

5污染耗能限制-〉整合产业链资源

6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从粗放经营到精细管理

外贸订单减少,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一是欧美本身消费需求减少了,二是中国近几年从这税那费、土地、人工、物流、仓储、海运等等各种成本噌噌涨的很快,价格比较刚性了,不好谈判不好降价了,外国人也是几番算计觉得不合算了。提出的建议是外销转内销,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了。出口销售不行了,不自己内部消化了还能咋地?但这个问题企业颇深,因为不少人都知道在国外买一些东西,即使都换算成人民币来衡量甚至比国内还便宜。想想出口还要两国通关、海运、物流、仓储这都是成本,怎么会如此本末倒置呢?但确实这个现象真实存在。为啥制造厂爱做出口而不爱做内销 。虽然今年广交会别开生面有外贸和内贸对接的专门交流会,但雷声大实质小。因为内销的隐性成本比外贸高。外贸出口呢?来了样单,照单照规格生产,验收合格,付款。就这么简单。国内呢,在生产过程中合同还在不断变、规格还在变、数量还在变。制造,靠的就是批量,只有这样才能加速制造降低成本,就如同一辆车遇到堵车老是走走停停,车磨损也大汽油消耗也多。制造企业和开车一样,而内销就不办规矩办事,折腾。而且回款慢,还得催要款,甚至成立专门的催款部门。制造企业,本身从原材料采购、产成品生产等等过程就占用了很大资金,如果资金回笼还慢,那简直要掐死制造企业。尤其现在给民营企业的贷款渠道不通畅,前段时间CCTV2反复讨论贷款问题,最后也没有谈妥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现在可执行方案,媒体也是做节目无可奈何只能展现现状。转内销,是必须要走的,但怎么走?国内商业竞争环境和国内企业合作现状都不乐观,如何扫除这些合作中的障碍?还得从源头着想。一个是利、利、利。另一个就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能巧妙平衡了这两个因素,就容易合作了。而想平衡,需要来回多少次的交锋和试探才能达成?而这个时间又会是多长时间?如果想双方尽快了解对方找到共舞的节拍,必须双方尝试合作过程中的信息和数据都得双方通透,没有供应链的信息通透管理是不可能做到的。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这个短期内也不容易下降。全球金融危机,各国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生产与消费不增长,凭空增多市场中流通的货币,这自然是通货膨胀。从代工做品牌?要知道,一个品牌打造需要多少时间多少金钱投放广告投放,需要多少年的每个点每个事件的小心翼翼的呵护才能打造一个品牌。一个品牌的打造绝对不会是漫天狂轰广告就能短时间内打造成功的。大家都羡慕可口可乐、耐克等等自己握着品牌,产品生产可以交出去代工,但是也不想想这些品牌付出了多少资金,这样的资金持续投入了多少年。品牌是要打,但是不是现在要急着打,是不是要把现在手里仅有的钱重金打了品牌广告去。很多官方说要转型要升级。怎么执行吧?一个产业,是由上下游很多配套企业组成的。而一个城市,更是多个产业并存。所有的老百姓都现在依附在这些产业链之上而生存。你可以不生产扣子了,改开发网络游戏搞电子商务了,这可能吗?而且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很多人说过去进口的时候这个东西质量不错,但一国产化就不行了。是我们的质量检查不严格?是我们没有引进人家的精密制造机器?是我们没有用于精密制造的原材料?是我们的工人能力达不到精密制造的流水线操控?我问过制造企业的人,当事人自己都说不清楚具体问题出在哪里了。但是,我深深知道这些疑问的背后,那就是利、利、利。但是制造企业也有苦要申诉,说制造好东西可以,但成本高,别人比你便宜,你卖不出去啊。消费者如果对于同等高质量的产品,人家消费者会去选择品牌的进口货,而不是默默无闻的国产货。所以品牌跟国外厂商打不过去,价格又跟国内厂商打不过去,那就死惨了。所以,只能降低质量来达到降价,于是大家就不断升级看谁的价格低看谁能挺到最后一个死。这就是国内的现状。所以,做品牌,是,需要做,我们不能再不断重复过去的价格战,每次一件好好的事情最后都走了味。做品牌,品牌不是你天天凑到消费者脸上告诉消费者我们是XX品牌,你一定要记住我啊。不是这么做品牌的。品牌是消费者对一个企业的所有:包括产品、销售、定价、广告代言、市场活动、社会形象等等的综合印象。我们要打造一个对于消费者感知来说什么样的品牌,我们的产品应该怎么设计,我们的定价应该如何,我们的店面应该如何,我们的网站应该如何,我们的广告应该如何,我们的社会形象应该如何?这都是分解到各个部门各个日常执行事件的。到底这些做法是否适合消费者的口味,消费者到底真实怎么看待企业做的这些努力呢?如何和消费者一起坐下来共同谈业务发展谈产品改进谈应用价值,还是客户关系管理。

资金紧张,就要从低端升级到高端制造?升级的钱在哪里?升级的技术在哪里?升级的产品在哪里?匹配高端制造的人和规模人数在哪里?这些人和物料的运转资金在哪里?这都是互相牵引的问题。所以说,一个产业的变化,是很多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变化,牵扯了大量的老百姓。政府也不是印钱的,银行也不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银行也是企业,也是上市企业,需要业绩说话。说到底,还是只能抓大放小。而大的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毕竟也有那么几家,救活千万家企业不现实,而且也未必能有成效,而大企业的带动力和抗风险能力也高,所以政府肯定瞄准大企业,和银行联手扶持大企业。然后再以大带小形成配套,这是最有可能的走向。要走到这一步,必须供应链、分包制造、渠道管理等等信息化来配套,否则根本无法形成以大带小的整合协作规模效应。

人力资源成本在上升,这也是事实。全国物价都在涨,人们工资再不长就要出社会问题了。在新劳动合同法颁布之前和之后,CCTV2 也对中国劳动力成本做了大量的报道,我们的制造和我们的工人工资确实有很大的差异,工资必须该长。过去那么多年,不就是原材料便宜、税收便宜、出口退税优惠高、制造人力便宜,才导致出口旺盛。而如今这些条件都已经不存在了。在社会舆论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威慑下,我们现在听到血汗工厂的报道就少了一些。但是,黑工厂、地下室制造、毒害物质原材料、童工、16小时工作制我们仍然能时有耳闻。人力成本上升,就转型到服务?服务是个什么东西?我们经常提服务,但我们经常无法说清楚服务。我们经常会说某某家服务不行。是服务态度不行?服务速度不行?服务质量不行?到底指的是什么服务?而高速公路、电信、银行、航空、宾馆、电子商务网站、饭店、电影院、旅游、健身、咨询培训、IT支持,我们处处都享受的是服务,而服务所代表的含义又是如此之大。到底从制造转型到服务,指的是什么服务?指的是维修服务吗?我个人的理解是,很多企业现在卖的是产品,到底这个产品你消费者怎么用是你自己的事。但现在很多产品功能很复杂,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功能,一个个说起来以功能说功能都觉得没啥用。但是套用场景就能理解了,噢,原来人家这样设计功能是为了干这样的事情的。我个人理解的服务就是这个服务,是产品应用服务。不仅把产品销售给顾客,还得帮助消费者如何用好产品,如何发挥产品的最大使用效果。但是如何让一个惯于制造的企业去转型关注服务关注消费者的实际应用呢?这非得客户关系管理不可。

过去办企业,挖资源、污染生产、污染排放、有毒制造,利益关联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现在政府打击力度颇大,这些黑企业也收敛了不少,也有不少这类企业办不下去关门转行另找投机。影响环境、枯竭资源的生产是不让搞了,那搞什么?看到建议是整合产业链资源我不是很理解。以后再深入理解了再细分析。

风险控制能力低,这个我不相信。看到这点,我想起了去年特别流行的一本书,是万通房地产董事长冯仑写的一本书叫《野蛮生长》。现在在中国企业界主流操盘的还是像冯仑一样年龄层次的人在做企业。他们经历了懵懵的、深圳特区开放、下海南、90年代国企改制、2000年后的新经济。他们有着:侠、男人、赌、面子、商场等等的情怀,冯仑也在书中流淌着这种气质,既对这种气质留恋,又对未来职业化责任化股份化公众化操盘企业而肃穆关注。不是我们的中国企业家或老板风险控制能力低,而是人们对于中国社会高速发展处处是机会、社会快速转型、政策快速变化、商业竞争环境不断加剧复杂化多层次化、官商法之间纠葛变化的一种机会主义。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这时候不干什么时候干?要赔,咱就这一条命(不少企业老板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由于欠债或欺骗太多突然卷款人间蒸发就是这种心理),要赚,咱就发财了。这种心理,是典型的赌徒心理,怎么会去想着控制风险呢(想想2007年股市大涨全民炒股的时候是多么典型的赌徒心理)?金融危机其实也是个好事,至少可以让一些人头脑冷静冷静,让他们知道投机越来越难,只有扎扎实实的做事情才能渡过经济冬天。只有把心收回来,把眼光和精力又重新投射回企业的具体业务运营和增长上,企业才需要管理,才需要细致的管理。只有细致的管理,人才没有那么多精力和复杂组织分析能力,因此才会想到计算机的优势。所以,什么时候企业只有靠细致管理才能赚钱而不是靠盈利模式或者靠市场营销的时候,企业管理软件才会涌现新的高潮。那时候需要的财务细致核算、业务细致控制,已经不是现在简单的财务记记账、简单的做些入出库能够满足的了的,所以财务业务一体化的软件,平台化的、业务细致参数个性配置化的、多组织化的财务业务处理软件必然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和升级换代。

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这次的转型可不能类比过去改革中出现的几次转型。因为,大家从种种趋势已经看出,我国的企业改革正在朝向越来越正规、越来越真正企业化市场化的方向前进,投机机会会越来越少,踏踏实实的回归本业经营做好本业经营在本业上下真功夫才是真正的路。最先顺应潮流做到,必须信息化匹配。国家成立信息化和工业化大部委,就是希望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这是国家改革战略的明确意图和发展方向,这就是国家改革的下一个趋势,看谁能最快识别准、抓住、做到。

你要把你的企业带到哪里去?你怎么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