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得不吐槽一下,这里写博客的编辑器,太难用了,编译里看到的格式明明是好好的,结果预览和发布看到的完全两样,太烂太烂了!!!
——本文摘录自曾士强《在中国如何当领导》
西方式管理的三大主轴——目标管理、内部竞争与绩效考核。
这三者不但不合国情,给企业上下造成很大的伤害,而且行之日久,很可能违背人性,破坏中华文化,使管理者陷于孤家寡人的孤单寂寞苦境。
目标管理是人类自古以来就存在的东西。从维持生计开始,人们就知道选定目标,采集食物以填饱肚子。而内部竞争,则实在不如一家人互助互惠来得和谐愉快。至于绩效考核,也一直没能找到一个大家公认为合理有效的办法。
成功的管理可以创造高效益,这才是大家追求的目标,:什么方式并不重要,管理有效,能够带来成功的果实,那才重要。管理可以分成如下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管理哲学,一是管理科学。
在中国社会,只有把中国管理哲学运用在具体管理上,使得现代化管理科学在现实中表现得十分有效,才有资格称为中国式管理,也就是中国社会成功的管理。
中国式管理的特性表现在许多方面,只要用心考察,很快就会看出端倪。譬如领导重于管理,而不是过度管理缺乏领导;实行分层负责,而不可能真正做到分层授权;不把人力当作资源看待,而是将人员看成运用各种资源的主体。将组织人员发展来代替人力资源管理,这是我们的期望;还有,高层主管以道家学说为主,所重在无,中层干部以儒家学说为主,所重在能,而基层主管则以墨家学说为主,所重在有。
领导口中说一定要分层授权,心里头则要求大家分层负责。这并不是口是心非,或是表面上说得好听,而是尊重大家,因为有些事不方便明说,以顾全大家的面子。试想,领导的责任在于决策,有些事情自己还没有弄清楚,便授权给干部,请问如何做好决策?无为的意思,其实是大小事情都必须知道,但是什么事情都不要具体去管。只要领导知道有这件事情,干部自然会好好去办,急什么?领导不插手,干部就要负起完全责任;领导知道,干部便会尽心尽力去做。
领导比管理更重要
组织为求指挥灵活、事权集中、命令统一、责任明确起见,大多采取层级制(hierarchicalorganization)。
管理幅度是指一位主管能够有效监督部属的人数。塔形结构(tall structure),扁平结构(flat structure)。塔形结构的沟通线路较长,管理者较多,有助于密切主管与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以及进行紧密的高阶层控制。扁平结构的沟通线路较短,管理者较少,低阶层可以获得更多的决策机会,有助于领导人才的发展。德鲁克预测21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即将凋零,知识社会将会取而代之。我们可以将组织划分为三个阶层,如图1—5 所示,分别为高级管理阶层(top management) 、中级管理阶层(middle management) 以及基层管理阶层(lower management)。管理者主要负责从制度上实施具体的管理,而制度面对的则是基层员工,在基层员工身上生效。你会发现制度大都管不了领导,而只能管员工。这也是我们跟西方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很多人都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人也这样讲,但是一打起官司大家就不平等了。
个案研讨
某公司规定上班时间不能看书报杂志,并且清楚地说明了违反这项规定将被罚款。有一天,某甲公然违反规定,在上班时间看杂志。请问:公司将如何处置?
分析
西方企业的管理者会直接按照制度办事,很快解决问题。但如果换成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管理者,他就很可能会先考虑以下几点原因,然后再着手解决问题:某甲公然地违反规定,一定有他自己的道理,是不是因为他有一定的背景?或者他有过硬的关系?要么就是因为他在某一方面为企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确实是上面原因中的一个,那么一旦我按照制度处理,是否会引起相关领导的不满?另外,这会不会也有可能是这名员工为了离开公司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西方人的管理是以事为中心,而中国人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则是以人为中心的。中国人不可能以事为中心,我们嘴上都会讲“这件事情上我是对事不对人的”,但心里却比谁都清楚这事就是专门对人的,他不对人就不会讲这种话。
所以中国人嘴上都讲得很好听,只对事不对人,但却统统做不到,因为中国人是以人为本的。既然中国人以人为本,那就不可能以事为中心。一个人事情做得再好,只要你人做得不好,你也就算完了。所以在国企中,除了要做好事,还要做好人。
领导者先要得人心
不讨好、不纵容、不娇宠,却又能得到部属的心,其三步骤分述如下:
第一,关心。把他的心关起来,使其跑不掉。
第二,开心。让部属因受到关心而开心,丝毫没有抗拒的力量。
第三,放心。部属开心之后自会好好做事,乐在工作,主管自然也就可以放心了。
集锦
在中国,领导比较柔性,制度比较刚性。只有在刚柔之间把握分寸,才能让自己无往不胜。比如,领导是柔性的,但是有时候却要显示刚性;管理是刚性的,但是实施起来却要很柔和。所以管理者要柔,领导者反而要刚。中国人的管理标准很简单,那就是“合理就好”,这与西方人讲究的“合法就好”是不同的。西方人以法为中心,重视管理;而中国人则是以理为中心,讲究领导。对中国人采说,合理比合法更重要,中国人接受的是合理的法,而不接受不合理的法。
第二节过度管理,缺乏领导
一、领导不是管理的一部分
领导和管理是有区别的,绝对不能混为一谈。
企业有六大领域,通常情况下,我们习惯于将其统称为“企业管理”,但是此“管理”却非彼“管理”:企业管理只是一种统称,而我们这里讲的“管理”则是与其他五大领域并列的专业管理。企业的六大管理领域是:管理、组织、领导、作业、研发和学习。这六大领域各司其职,谁也不能替代谁。
例如,企业组织架构应合理设置,并适时进行调整,否则其他领域的职能发挥得再好,企业也会存在无法解决的问题;同样地,即使管理、组织、领导都很完善,没有了基层的踏实作业,一切也是枉然。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想不断发展,在其他五个领域里也都要不断地学习,持续地创新,唯此才能不被淘汰。当然,六大领域中的领导和管理也非常重要,如果领导出了问题,即使企业的组织非常健全、管理制度很好,也无法经营出好的成果。
个案研讨
昭侯醉酒韩昭侯酒醉睡着了,典衣(专门管衣服的人)不在,典冠(专门管帽子的人)怕昭侯着凉,拿衣服盖在昭侯身上。昭侯醒来,十分高兴部属对他如此关心,问:是谁盖的?左右答:典冠。昭侯因越权而处死典冠,因失职而处罚典衣。
——《韩非子》
怎样才能既不越权,又不失职?对典冠来说,要想找到一条出路,首先要明确两点:第一,必须面对问题;第二,要明白人往往会处在左右为难的境遇中,在这种情况下要设法把左右为难变成左右逢源。
所以,做事要很谨慎,不要大意。在这个问题上,典冠应该马上想到“如果我去做,昭侯一定会怀疑我的动机,而且没有人会证明我的清白;如果我不做,又很明显地说明我不关心昭侯”。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典冠就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找别人去做这件事,谁做当然由谁负责。当然,被叫的人肯定会推辞。不过在经过你和他的一番推让之后,衣服肯定会盖在昭侯身上。这样,等昭侯醒过来询问时,左右肯定会禀告是你让他盖的。这种做法会证明你们彼此的动机都很纯正,当然双方也都会获得奖励了。
中国人很重视动机,但动机偏偏又是看不见的;西方人不重视动机,因为他们认为动机根本看不见。所以,中国人往往相信自己的感觉胜过相信别人的话。如果他认为你的动机纯正,自然没有问题;但是一旦对你的动机表示怀疑,他就会对此深究下去。所以一定要记住:越是与高层主管在一起,越是要小心翼翼。
建议大家从现在起就开始养成一个好习惯,无论遇到什么事,先把嘴巴闭起来,让这件事跑到你的脑子里,然后“三思而后行”。这就叫做谋定而后动。
三、协调制度与弹性
个案研讨
采购员丙请假,某丁为职务代理人,某丁可以代办采购业务吗?
分析
要想代办采购业务又不带来麻烦,某丁就必须掌握以下原则:
1.尊重被你代理的人,在处理问题前你最好也要先征求一下他的意见。
2.可以暂时不买的尽量不要采购。
3.要记住,过程会产生变化,会影响到后果。你给对方面子,对方才能给你面子,这是一种互动的原则。先考虑原负责人的立场,然后再考虑上面的立场,考虑使用单位的立场,通过比较来决定与谁合作。
简而言之,做事情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这样才能保证一动就合理,人家也才不会怀疑你的动机,因为你已经顾虑到了应该考虑到的一切。处理事情时则要力求圆满,其实圆满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面子。别忘了,面子对中国人来说永远都是很重要的。
个案研讨
楚庄王规定,大臣百官以及诸公子的车辆都不能驶到茅门。有一次,楚王紧急召见太子。天刚下过雨,平地积水难行,太子把车子驶到茅门。廷理挡驾,举起兵器刺伤马匹。太子跑进朝堂向父王哭诉,楚王让太子由后门离去,只提高廷理的薪俸,亦未因此而晋升廷理的官职。
——《韩非子》
细究起来就是因为大家都缺乏变通,才导致出现这种不好的结局。实际上天下事没有一件是不能变通的,不能变通只有一个原因——找错人了。应变是必须的,不懂得应变,就不可能有效地变通。
依据事后之明,我们认为在当时那种氛围下,廷理陪伴太子边跑步边高喊“太子有紧急事情要禀报皇上”,使里面的人早做迎接的准备,恐怕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最为合理的变通。
中国人的沟而不通
沟通有四个层次:第一是不沟也不通;第二是沟而不通,不管你怎么沟他就是不通;第三是沟而能通,马马虎虎;第四种不沟就通,你不需要沟他就通了,这是比较高的一个层次。
西方人有什么事他会讲出来,他的态度是我有事情,就跟你讲;中国人有什么事决不会讲出来,他的态度是我有事情,根本不跟你讲——我有事是我的,跟你讲干什么。由此可见西方人的出发点是“我要跟你讲”,中国人的出发点则是“我不跟你讲”,整个过程都是不一样的。
沟通与商量的差异
所以主管不应要求你的部属佩服你。假如有一天你的部属对你说:“主管我实在很佩服你,你的能力、你的魄力、你的英明都让我钦佩不已。”说这话的人绝对是一个马屁精。你千万不要听他的,因为他说的绝对不是真心话。中国人讲真心话是这样讲的:“主管,我有很多意见跟你是不相同的,但是因为你很照顾我,而且我知道你一切秉公执法,一切为公,所以我体谅你的立场,我配合你的工作……”这才是真心话。
抓住人心,才好商量
第一,关心。把他的心关起来,使其跑不掉,这就叫做关心。
第二,带心。我们要带心而不是带人。
个案研讨
员工打卡,不迟到也不早退,却也不认真工作,如何是好?
所以如果你是主管,看到你的部属迟到了就应该体谅他,让他第一时间去把他要做的事情做完,其他一切都不是很重要。只有这样的主管才能抓住员工的心,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本章小结
中国人很不容易沟通,但是却很容易商量,因为中国人非常情绪化。管理讲求的是沟通,领导则推崇好好商量。其实,无论是沟通还是商量,最终强调的都是一种变通精神,都是在寻求协调解决事情的好方法。 中国式领导强调的是通过商量来抓住员工的心,所谓人在心不一定在。所以,沟通真正是从心开始的,其中有很多奥妙无穷的变化,需要聪明的你好好地去认识。
第四节 创新先求降低风险
一、以管理求创新容易招致失败
实中国式管理就是三件事情:一个是领导;一个是沟通;一个是激励,但也正是这三件事情造成了我们跟西方的很大差距。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统计报表,全世界都差不多,这是一些有共通性的东西。我们中国式管理的特殊性就在这三件事上。
我们的社会是在追求一种合理的不公平,这就叫做伦理。
个案研讨
商鞅变法
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太子藏匿一犯罪王族,依法应该同处死罪。商鞅接受妥协,以太子的老师及侍卫长顶罪,分别削鼻及刺青。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商鞅被捕处死。
——《韩非子》
因此在进行变法创新的时候,首先要获得上级权势的支持,然后依据法令规章在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此外还需要一些技巧,在领导、沟通、激励的软件方面获得相协调的效果,这样变法创新才能逐步推行开来
二、领导者创新强调以不变应万变
以不变应万变是全世界最高的管理智慧,但它所强调的实际上是变,而不是不变。中国人历来推崇《易经》,那里面有两个重要观念:一个叫不易,一个叫变易,后来又从中演变出第三个概念——简易。这三种观念深藏在中国人的脑海里:中国人做事情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这就体现了“简易”;不易不是不变,而是变得比较慢;变易则是变得比较快。总之,中国的哲学就是变易哲学,它强调的是这世上根本没有不变的东西。而西方则把这一哲学叫做全变理论,其实他们的全变理论正是来源于我们的“变易哲学”。
三、创新方式因民族性不同而不同
美国人销售产品时绝无二价,而中国人如果不让砍价就不买了,中国人认为不砍价的人是最吃亏的人。“你不让砍价有什么了不起,我到地摊上去买,立马比你便宜。”这是中国人的心态。
其实技术对全世界来讲都是一样的,都要求必须按照规则、标准严格实施,适宜于基层的执行;而领导则是高层的东西,讲求适时变通,好好商量。可以说,全世界的高层都很像中国人,全世界的基层都很像美国人,所以你要学美国人,就只能一辈子做基层。
本章结语
管理以事为中心,领导却以人为主轴。过度管理,难免视人犹物。因此也只有重视领导,才能充分发挥人员潜力,适当地应变,合理地创新。
第二章分层负责比分层授权更好
导 言
从自然现象来看,上为天,中为人,下为地,十分清楚。
组织三阶层,配合三才之道。高层依天道,一切作为均仿效“天”的样子,以“时”为主要使命,重在预测未来,掌握未来的变化,制定发展的方向。中层依人道,一切作为均依照“人”的样子,以“和”为主要使命,力求和谐互助,彼此协力合作,合理解决问题,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基层依地道,一切作为则依据“地”的样子,以“利”为主要使命,将其所负责的工作依照工作规范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来谋取组织的最大利益。
高层的使命,在于像“天观照一切”,站在·组织全体的立场来实施综合性的策略指挥。
中层的使命,在于像“人沟通协调”,将高层的策略加以具体化、明确化,并且做好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以维持组织的正常运作。
基层的使命,在于像“地生长万物”,确实按照计划认真执行,严格控制,并且如期完成作业。
天善变,所以高层主管常常变来变去,说出来的话好像不算数——因为他的想法必须因应未来的变化而改变——刚刚下道命令,马上又变更内容,甚至完全取消。
地不变,基层员工必须一切按照既定的工作规范去做,一点也不能够改变,做出的产品品质才会良好而稳定。如果基层员工擅自做主,自己爱怎么变就怎么变,那么产品的品质必然非常不稳定而令人担心。
人不可以不变,也不可以乱变。中层主管对上要承受上级的变,对下又要适当地让基层员工保持不变,所以他应该及时调整自己,以求适时应变而达于合理的地步。
这种天变、地不变而人应变的特性,恰好构成高层善变、基层不变而中层应变的配合。
天从来不做事,因此高层主管也不应该事必躬亲,但却必须了解部属——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才是“用天下”的气度。
地长万物。工厂的产物,是基层员工做出来的;所有对顾客的服务,也都是基层员工直接提供的。因此,基层员工像地,应该无怨无尤地生产物品、提供服务。
一、组织中的权责利
天有权,而且天还没有责任。
人没有权,但却是有责任的。人要能干,但能干并不仅仅是有能力,有能力并合理表现其能力,才是能干。
地没有权,也没有责任,所以员工是没有责任的,而且员工也没有权力。
所以,高层有权,中间干部尽责任,而基层只想得一点好处,这是没有错的。如果你能够顺应这种人性去带人,就可以把人带得非常好。
但员工想要得到一点好处,就一定要好好表现,把事情做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出来就必须有能力。那么真正能干意味着什么呢?
个案研讨
能干与能力
能干与有能力差别很大。我们常常说某个人有能力,但这并不代表他就一定能干。因为他有能力,他就会受到他人的嫉妒和排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无法合理地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他一点都不能干。
老板一能干,其他中层管理者就只好装不能干,然后满足于老板的能干,结果老板就会变得异常忙,变得异常疲惫。天有权,人有责,地有利,所以我们要发展基层员工的地利。(曾仕强【在中国如何当领导】P29)
在中国社会争的人没有权,不争的人反倒有权。我们总是照顾那个不争的人,而不太会去给那个争取的人权力。事情的结果经常是,想要权力的人争了半天却被干掉了,别人反而得到了好处。西方社会是争的人得到好处,中国社会则是让的人得到好处,争的人失掉很多,因此两者的社会背景是不一样的。
本节小结
授权管理是西方管理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在本节我们主要关注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为什么在中国要讲分层负责,而不仅仅是分层授权;二是授权有什么好处和坏处。在本节中我们指出:虽然西方人讲分层授权,但依据中国的文化习惯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地、人的观点,我们提出了采用分层负责要好于分层授权的观点。然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当明确两个观点:首先,老板应该懂得充分授权,懂得无为而治;其次,在授权之前必须有明确的责任划分。根据中国人的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我们主张能者多劳,要先负责再授权。
第二节 分层授权也容易导致权力失控
授权者防备部属误导的措施有两个:
◇无为而治,但要了解下属的行动和决策;
◇提高警惕,不要被蒙蔽。
集锦
我们应该花很多时间去培养干部的责任感,使干部具有使命感,而不只是培训各种知识和技能。
品德永远是第一,可靠永远是第一,有没有能力则是其次。
第三节最好用分层负责代替分层授权
一、什么是分层负责
分层负责也是一种分层授权,或称中国式的分层授权,即把责任一层一层进行分割,然后分配下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层次的责任分配也就等于某种意义上的授权,只不过我们不说授权,而是叫承担责任。
二、学会做功臣
韩信确实是被汉高祖杀了,可是萧何就没有被杀,韩信之死,除了他功高盖主之外,最为重要的是他不服刘邦。萧何做些问舍求田、自贱其名的事儿(曾仕强【在中国如何当领导】P41)
做功臣的安身之道就是:要充分地尊重你的上司,使他安心地授权给你。但是你也一定不能对外部讲:我是被授权的,只要你对外说出你是被授权的,领导非收回去权力不可。这是很微妙的一点。被授权的人一定要讲“我没有被授权,我们可以看着办”,“我没有被授权,你可以很放心地去行使你的职权”。
第五节 主管授权后应不定期抽查
如果执行定期抽查,不仅会过多干预下属工作,而且也会让下属疲于应付抽查。更严重的是,定期抽查等于你是在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扛。
定期抽查容易出现作假而被蒙蔽。
各级主管在不定期地检查你的下属时,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一、务求都按分层负责表实施不定期检查;二、发现有违反规定的情况出现,必须会商研究,并设法加以改善;三、对于失责人员,最好能够对其进行个别辅导,使其养成好习惯。
第三章组织人员发展优于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不应视为资源
从管人到理人、安人
人力资源管理改为组织人员发展的优势
沟通、领导、激励并重
人员发展三大主轴
做好阶段性的调整
反感被人管是人的一种本性,管理包含“管”和“理”两个字。中国人习惯说:“你为什么不理我?来了半天都没人理。”中国人对于无人理睬很是在意的,由此可知,对中国人只能理,不能管。
理就是看得起。你看得起人家,人家就看得起你,这也叫做“敬人者人恒敬。之”,所以人人都愿意讲理;而管就是看不起,所以我管你就是表示我比你大,你就要听我
的,那样一来你就很没有面子,即使你挣再多的钱也没有面子。
安人,是最高的一个境界。安人,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把人安顿好。当老板其实只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把人安顿好。人一安顿好就没事了,人没有安顿好,即使你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带动他的心。
“没有问题员工,只有员工问题”是所有管理者都要树立的一个新观念。当你谈论问题员工有什么问题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这些员工是从哪里来的?”其实,当初甄选这些员工的时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问题你才会聘用他们,如果他们有问题就不可能进入你的公司。
——本文摘录自曾士强《在中国如何当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