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一)——零散知识集锦

1.模块使用

执行import和from语句,可以对相应的模块进行调用。它们的主要差别在于,import会读取整个模块,且必须进行定义之后才能读取它的变量名;from获取(复制)模块特定的变量名。
我们首先自定义一个module,里面有一个方法为printer,还有一个变量Q。

# Filename: module1.py

def printer():
    print('hello world!')

Q='1.0'

接下来引用这个module有两种方式,可以发现两个方法都是可行的。

# 方式一
import module1

module1.printer()
print 'Q',module1.Q

#方式二
from module1 import printer,Q

printer()
print 'Q',Q 

2.parameter与Hyperparameter区别

参数就是模型可以根据数据可以自动学习出的变量,如深度学习的权重、偏差;超参数是用来确定模型的一些参数,超参数不同,模型是不同的,如学习速率、迭代次数、层数、每层神经元的个数。

3.元组与列表

  • 列表可以修改但元组不能修改。
  • 几乎在所有的情况下列表都可以代替元组,但是当使用元组作为字典的键,键不可以修改所以不能使用列表
  • 在具体应用中,要区分开元组与列表的表现形式,以及要明确,列表出来的是字符串组成的一个元素。

4.batch_size,epochs,iterations

batch_size
深度学习的优化算法其实说到底就是梯度下降的过程,每次更新参数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整个数据集遍历一次算一次损失函数,然后算函数对各个参数的梯度,更新梯度。这种方法每更新一次参数都要把数据集里的所有样本都看一遍,计算量开销大,计算速度慢,不支持在线学习,这称为Batch gradient descent,批梯度下降。另一种,每看一个数据就算一下损失函数,然后求梯度更新参数,这个称为随机梯度下降,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这个方法速度比较快,但是收敛性能不太好,可能在最优点附近晃来晃去,hit不到最优点。两次参数的更新也有可能互相抵消掉,造成目标函数震荡的比较剧烈。

为了克服两种方法的缺点,现在一般采用的是一种折中手段,mini-batch gradient decent,小批的梯度下降,这种方法把数据分为若干个批,按批来更新参数,这样,一个批中的一组数据共同决定了本次梯度的方向,下降起来就不容易跑偏,减少了随机性。另一方面因为批的样本数与整个数据集相比小了很多,计算量也不是很大。基本上现在的梯度下降都是基于mini-batch的,所以深度学习框架的函数中经常会出现batch_size,就是指这个。

epochs
epochs被定义为向前和向后传播中所有批次的单次训练迭代。这意味着1个周期是整个输入数据的单次向前和向后传递。简单说,epochs指的就是训练过程中数据将被重复了多少次。

iterations
每一次迭代都是一次权重更新,每一次权重更新需要batch_size个数据进行Forward运算得到损失函数,再BP算法更新参数。1个iteration等于使用batchsize个样本训练一次。

例如:训练集有1000个样本,batchsize=10。

那么,训练完整个样本集需要: 100次iteration,1次epoch。

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one epoch = numbers of iterations = N = 训练样本的数量/batch_size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笔记(一)——零散知识集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