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学习感悟

拖着行李箱拥挤在地铁,心里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好像金黄的梧桐叶落到了栖息地,脑海里也一点点在回忆五天的见闻。五天是工作的一个小轮回,循环着一些动作和事件,又更替着进展和时间。

一、优雅的艺术空间

多看一眼,便多一点视觉的享受。穿过一个个教室,虽然是浮光掠影,心里还是印下了很多画面。温馨、舒适、优雅,每个教室很像是艺术设计室,材料丰富,展示着幼儿的作品,垂吊的风铃、悬挂的羽毛拉长了空间,点亮了房间。错落有致的盆景增添了冬日的生机,这里又更像是一个家了。对,教室里摆放着老师和幼儿的“全家福”,老师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在装饰,我们在下午5点多参观教室时还能看到老师在摆放新买回来的餐桌布,小小少年的餐桌都那么富有情调。

每个教室各有特色,震撼着我这个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有整幅墙面都是艾菲尔铁塔装点着建构区的,还有大幅的经典画作展示在美工区的,美工区的材料呈现也有自己的讲究。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怎么会不提升美感呢?

二、“区区大事”

金宝的课程模式就是学习区里生成的方案课程,所以每天的学习区时间在1个小时,有时方案课程也会在学习区里一步步深入开展。进入学习区之前都要先签到,签到区设计的别致用心,而且早上的签到非常有仪式感,最先进入的小朋友去标记今天的时间、星期、天气,关于心情老师还会听幼儿自己去表达。

每天并不一定要把教室内开放的区角都开放,老师会根据时间安排和课程结合引导幼儿。3位老师走进不同的区角,拿着笔记本做记录,发现孩子的价值点用相机拍下来。老师观察孩子的行为和孩子间的对话,了解幼儿的需求点在哪里,适时地引导。幼儿也会问老师一些话,老师一般不直接说出,而是多问几个问题,激发幼儿自己去想,当然幼儿也会给幼儿建议。幼儿大部分都会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极少无所事事闲晃的,如果有,老师也会问他:请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

幼儿每天都在学习区那么长的时间,他们会不会觉得无趣?我觉得两点影响最重要:材料丰富和老师支持。学习区的材料最先要满足丰富这一点。高帆说也要和开展的活动有关,那些没用的可以请出这个区角,这是第二点。总结会上许君老师提到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材料对他们来说要有一定挑战性,这是第三点。老师的支持当然很重要,举个具体的例子。中班孩子排练童话剧《我的一日生活》,扮演区里都是保健医、门卫的服装还有他们工作时的工具,孩子发挥想象力画下来的生活,每天积累,老师和他们一起整理,粘贴好挂在扮演区的墙上,形成了他们的小台本。

幼儿在学习区日复一日操作、思考,更新着认知,建构着自己的经验,内化成自己的,并且持续更新着。

三、我了解到的课程

课程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正是有着这样的观念我们一直在抓课程。教师先设置教育意义,下列教育目标然后根据每个环节找对应的学习指标。在金宝,看到教师提前也会有预设,会根据孩子的情况灵活调整,调整之后后面也会跟着有变动。课程里加入的元素会很新颖,可以看出老师思路很开阔。

开元的教师也会提出来课程走着并不是自己预设的方向,就会想要去想办法让孩子感兴趣或者课程真的走不下去了。这个问题有和金宝的老师交流,然后又观察了三次教研中老师分享的课程记录,我会觉得老师眼中一直有孩子,课程里也都是孩子。老师如果就想着自己的课程预设,实施的过程中确实很难。如果一开始选取的课程主题对建构幼儿经验有意义,并且设置的教育意义和目标都很适合幼儿年龄特点,那就要多关注幼儿的表现、需求,给他们支持,实施地会顺畅、丰富些。

四、教师是核心

先说我看到的小小少年们。

那个小班里19个孩子有10个新生,但是两个月的时间他们已经非常习惯幼儿园的生活,每件事情自己做,做的顺序都一样,比如脱鞋、放书包、放衣服、放签到本。做的过程有秩序,学习区结束前听到放音乐就自己去整理了,签到的时候都是排队的,过程中老师我没有专门去维持秩序或催他们快一点。做完了还投在老师怀里求夸赞。这些都是在主班教师不在的情况下看到的。

两天在中班,中班的孩子声音的分贝明显大了许多,教室里也会奔跑、兴奋的时候很闹腾,表达、展示自己的欲望更强烈,我进班之后都会被小朋友拉加入他们的活动。由于孩子已经习惯有规律的幼儿园生活,每个阶段放音乐的频率少了很多,老师偶尔需要提醒孩子该做什么了,也会要求孩子如何如何,不过声音依然还是说话时正常的音量。老师说一句:你跑的太快太远,老师都看不见你了,孩子就回答:老师,我道歉。小班养成的习惯可以在这里体现出来。

孩子的表现足以反映教师的教育。金宝教师给人的整个感觉是优雅、从容、自在的。

担心孩子太小可能做不好,担心孩子站在高处不安全,焦虑孩子节奏慢跟不上……这样的想法有很多,我们有了这些想法都会投射到孩子身上,我们忽略了孩子本身是有能量的。我们的教育方法折射出我们的儿童观。我们的儿童观决定了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

我们怎么看待幼儿?

在金宝我能感觉到她们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言行之间充满了尊重。认为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孩子刚创做好的作品,立马写上名称、作者,挂在显眼的地方,激励着孩子继续创作。相信孩子是有能量的,可以自己建构经验,所以“放任”他们探索并给予支持。相信孩子很坚强,可以锻炼出自己成长过程中应有的能力,所以不包办、让他们去试错、体验,自己去总结。

教师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

我问了张老师一个问题,没想到她反过来问我好几个问题,互动中她激发我的思考,让我自己去意识到问题的关键点。金宝的老师都是提问的高手。

别人问了一个问题,我们直接给答案,用陈述的语言,对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可能陈述的内容不痛不痒、无关紧要。我们是不是太过于习惯“一问一答”的思维模式?感受下“问—问—答—问”的模式,还是挺刺激的,慢慢的会觉得充满智慧。我们总说激发幼儿独立思考,怎么做好呢?这也许是一个好的方式。

“你觉得这样合适吗?”“你确定吗?”“你想要怎么做呢?”“你是想要从这里通过吗?”……

每一次发问,都会调动幼儿的大脑神经去思考,思考的就是幼儿的直接经验,独一无二的经验。而我们如果直接告诉她答案,且不管答案正确与否,给予的都是间接经验。这根源于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大部分是我们的老师把人类上千年的智慧和结果告诉我们,所以我们会以同样的方式输出给我们的孩子。认识到这一点是有帮助的。

教师更好的思考能带动幼儿去独立思考。

五、教研的形式和内容

为什么要教研?教研做什么?教研是谁的事情?教研怎么做?

这几个问题我想过有些日子了,可是见过的太少不能跳出自己的局限。这次看了三个年级组的教研,很有收获。首先,都是以分享读书感悟和文章作为切入点,多了认知,还有助于解决工作中的疑问。第二,教师拿出自己班里发生的事情和自己的应对方法,让大家来讨论合适与否,提出很好的建议。第三,每次教研的内容都准备的很充分,目标清晰,一周一个小时的教研很有效率。

六、“松动”自己

“松动”二字是总结会时Lisa老师提出来的,可能和最近接触心理学的知识有关,内心非常有感触。潜意识、原有的经验、原生家庭的环境、自己的经历决定了我们头脑里抱有的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都会成为成长路上的障碍,有些人看不见自己,有些人看见了自己却还不能变成自己心想事成的样子。我现在可能就处于这个阶段,也像Lisa老师说的“抱有的观念改变了,而对应的行为还不能一致”,她没有给出为什么是这样的答案,而我也在思索。即便女娲娘娘在世,也不能重塑另外一个我自己的。

专业话语中做心理咨询师首先要“放空”自己,抛掉自己的主观观念,去倾听对方,尊重对方并且理解对方,与他共情,这是一个理想状态。而人哪里会没有主观观念呢?不过我们可以多问几个为什么?不管是教师、父母,还是其他的身份,面对孩子,省思自己,可以更好地言传身教。

“松动”的土壤比结结实实的土壤更便于吸收空气,获得需要的氧气。

七、小结

许君老师在总结会上提到“哲学”二字,这让我想到杨振宁在南开大学演讲时说“科学发展到最后是哲学”,似乎很多事情往高深了探究,都归结为哲学。教育科学是人文学科,有关人的发展成长、文化教养,教育过程中教师做的比较重要的事情是价值观的传递,许君老师问:我们教孩子如何过好这一生?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感觉并不是我完全懂得了她的话,也不是她给了我一个完满的答案,而是她给出了一个终极思考,也让我更深刻意识到,我们做的事情那么有意义,这个意义不是其他的谁赋予的,而是我们自己。

老师给的答案不能立即解决我们现实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符合我们内心的期待,我们期待她告诉我们怎么做,这是“术”,而给出的答案有点猝不及防,拔高了好几个层次,那是“道”。

人一生发展有阶段性,学习蜕变同样如此。金宝学习瑞吉欧三年半了,也还在变化。我们在经历他们以前经历过的那个阶段,追求的过程中需要多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对幼儿有什么样的好处,形成适合我们自己地域特点的教学。

这是我的一个秘密,再简单不过的秘密:一个人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到真实。事情的真相只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小王子》

用心去看,身边的一切都无比珍贵。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宝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