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澄:学会的最佳方式是花钱找高手』 这篇文讲了什么?
- 关键词
资源、认知、实践、表征、标准、高手、决策策略、边际成本、付费 - 主题
学会的最佳方式是花钱找高手。 - 观点
① 你需要有不同标准的表征。
② 认知和不同标准的表征之间差的是不同标准的实践。③高手拥有高标准表征。
怎么理解呢?首先要明确标准是什么?这里可借鉴作者之前文章中的7层次标准模型,知道→了解→理解→使用→应用→评估→创新。其次要理解表征是什么?表征,是真实世界里A的样子在你心里形成的A'的画面。
高手的心理表征A'会更逼近真实世界里A的样子。从高手那里拿到心理表征,其实是让自己获取一个更为逼近真实世界的认知。但若仅止于获得高手的心里表征,那也不过是拿到了高标准的认知,低标准的表征而已。获得高手的心理表征,这只是获得了高效学习的第一步,之后最为关键的是要去实践,而实践标准,就决定了你的心里表征A' 是否会更加逼近真实世界里A的样子,或者说是否会更加靠近高手对A的心理表征。
作者说,从认知到表征的距离只差了一个实践,实践是有标准的。我在这里有一个前提假设,认知的标准可以分为知道→了解→理解,实践的标准可以分为使用→应用→评估→创新。我把应用→评估→创新这三个阶段称为高标准实践。应用层级以上的标准,代表了在使用的实践标准之上,会不断反思、回顾、复盘,即在验证假设之后会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假设之后再次验证新的假设。每一次验证和调整假设都是在让自己的心理表征A'更加逼近真实世界里A的样子,这也会让自己获得更高概率的成功。
为什么要追求高标准实践之后形成的表征?我的答案是为了获得自身能力积累和提升。不经实践的知识就好比把知识装在硬盘里,对自己没有什么卵用,带来的只能是『 那么多知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焦虑;把知识拿来实践去解决问题,才会成为过好生活的高手。
怎么讲的?什么逻辑?什么思路?
由一个故事:心怀武林秘籍的高手及硬盘资源满满的小白,引发一个问题:懂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是为什么?
作者没有直接解答问题,而是插入一个概念,重要的核心的基础的概念,让人明确认知和表征,及其各自标准。认知是低标准,表征有不同标准。
由此概念引出一个观点,认知和表征的区分标准:认知及标准之间差的是实践。
再联系文章标题,学会的最佳方式是花钱找高手,引出学会的概念,学会是从知识变成能力,本质是从认知变成表征。再基于一个假设:个人对“学会”的标准不同,得出结论:你需要有不同标准的表征。再演绎出多个结论,其中结论之一就是文章主题:学会的最佳方式是,在学习之初,找高手获得高标准心里表征,并进行高标准实践,实践是学会不可缺的环节。掌握一件事物的关键评价标准是高标准实践之后形成的高标准表征。
作者对结论中有异议的词进行定义,高手是什么?拥有高标准表征的人,真正有多年、丰富实战经验的人。
引出上面的结论之后,补充自己的故事、案例,来论证高手给自己带来了什么,然后再提出问题:怎样让高手帮助自己?最后给出答案并点睛文章主题,付费。用RSQC模型和决策策略来支持该结论:指出期待管理模型RSQC,你愿意为你的得到付出什么成本;指明任何决策都应该基于边际成本递减,考虑投入的成本如何在未来分摊而不是考虑在一初始就去节省成本。
- 作者整体的思路为:
故事→插入主题相关的关键概念→引出概念引申出的观点→基于前面观点的前提假设得出切入主题相关的结论→用理论来论证该结论→解释容易有争议的概念→用自己的故事/案例 再次来支撑论证结论→再用理论强调论证结论,其中嵌套模型及高级概念
对吗?
文章中:高手的定义、认知的低标准、实践的不同标准、不同标准的表征、学习之初就找高手学高标准表征、认知与表征之间的根本性差异。里面对一些容易有争议的词语进行了定义,在提出自己的前提假设之后,再给出结论,这样可以让读者与作者之间减少不必要的知识信息的不对称,促进读者更加通畅的解读读者想要传达的观点。
知识到能力,认知到表征,之间差的是实践。其实是老生常谈的一个道理:即等同于从学习到学会的过程中,实践是不可缺的最关键、核心环节。也是『认知+认同+践行 』学习三环节的一个认知补充。
有不对的吗?哪些不对?
文章主题是『学会的最佳方式是花钱找高手 』,作者用了很多笔墨来铺垫“为什么学会的最佳方式是要找高手”,最后引出“要花钱找高手”,这或许是当今时代学习中的一个观点印证:『 这是知识付费的时代” 』,我本人是认可这个观点的。
但我认为文章中有2个环节是缺失的:其一,作为读者本身,我想看到,为什么一定要“学会”xxx呢?“学会”的意义是什么?是基于什么样的前提假设,能够让我们有动力去向高手讨教高标准心理表征并去不断实践?
其二,文章里反复出现几个短句:“实践是有不同标准的”、“表征有不同标准”、“高标准实践”、“高标准表征”。实践的“高标准”怎么理解?表征的“高标准”怎么理解?这里面的两个“高标准”,两个“不同标准”,让读者容易有异议,不大容易理解。我自己的理解是,实践的标准有使用、应用、评估、创新之分;表征的判断标准是,自己头脑中关于A的画面A'是否更逼近真实世界里A的样子,但作者没有说明,所以这点暂无法确定是否理解的正确。
跟我有啥关系?
永澄老师 的文章都非常干货,看了之后能够重新修订自己内心中的一些概念、或是加强一些能够指导自己正确行为的认知。这篇文章中,对高手的定义、对从高手处拿到表征去实践最为高效的观点,对我自身的认知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是带着四个问题去主动阅读的一次刻意练习,也是从高手那里(这里的高手是指永澄老师)获得主动阅读的心理表征之后进行的一次使用标准的实践。接下来我计划能够使用主动阅读的方法,来解读永澄老师的更多文章。
从分析作者文章写作思路中,得到文章构思的一个关键点:容易有争议的概念,一定要澄清其边界和内容,跟主题相关的关键概念要定义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