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奇异博士》等奇幻电影的井喷?

2016年末,一系列奇幻色彩的电影—Tilda Swinton与卷福BenedictCumberbatch出演的漫威电影《奇异博士》、作为罗琳魔法世界的延续的《神奇动物在哪里》,以及TimBurton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让奇幻(fantasy)这一古老的叙事类型在全球银幕上存在感越发强烈。如何看待奇幻电影的井喷现象?奇幻电影为什么会兴起?

奇幻(魔法)电影作品的兴起,不仅仅得益于电脑CGI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的日臻完美,更反映了当今世界和人们对于自我和自然的反思和回归—奇幻,承载着泛灵论的复兴,拥抱不可能的、不能被理性和科学所解释的思维,相较基于现实和基于科技的传统逻辑,终于在纷乱的、令人无奈、跳出一个又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果的今时今日占了上风。

Tilda Swinton与卷福Benedict Cumberbatch联袂献演的《奇异博士》(DoctorStrange),作为漫威宇宙中最富奇幻元素的一部,在烂番茄和票房上以高强的态势,势如破竹。原本作为哈利·波特的课本的《神奇动物在哪里》,以前传的姿态,把观众带到转角遇见小精灵的工业时代。TimBurton携其缪斯Eva Green在《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中调教一群拥有特殊能力的小孩。而由吕克·贝松编剧的《勇士之门》(Warrior'sGate)也将随着备受争议的《爵迹》,乘着国产奇幻风驾到。奇幻(fantasy),这一古老的叙事类型,在当下的银幕上集中爆发,顺理成章,也是各种合力的产物。

许多影迷的记忆中,奇幻电影的起飞始于2000年前后诞生的《哈利·波特》系列和《指环王》系列电影。这两者皆改编自奇幻小说,在2008年《蝙蝠侠_黑暗骑士》异军突起之前,占据了历史票房前20位的一半,风头一时无两。我们也不能忘记平地起高楼的《加勒比海盗》生生造出了一个王朝。除此之外,还有《雷蒙·斯尼奇的奇幻冒险》、《纳尼亚传奇》、《黄金罗盘》等奇幻著作纷纷被翻拍。2009年,《阿凡达》开启了电影技术的潘多拉魔盒,从此电影进入了3D时代。在此之后,时空折叠,乾坤挪移,奇幻生物在银幕上更加横行霸道。

如何看待《奇异博士》等奇幻电影的井喷?_第1张图片

《机械姬》

从梅里埃的《月球之旅》开始,电影就拥抱了奇幻和幻想。但由于技术限制,自有声电影开始,电影的现实主义成为主流。20世纪中后期开始,科技的发展使得科幻文学和电影浮现在主流视野中。StanleyKubrick的《太空漫游》、RidleyScott的《银翼杀手》系列则奠定了科幻在电影史的地位。1980年代末期,好莱坞娱乐大片席卷全球。在《异形》和《终结者》中,特效和化妆技术已臻成熟,能将科技融合真人表演,以假乱真。到了21世纪,从《人工智能》和《少数派报告》,到最近的《机械姬》等电影,纷纷指向人工智能的危机。

与科技相比,奇幻的银幕生命落后了几十年。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自创世神话发端,奇幻已延续了千年。《指环王》原著小说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于40年代写就,于1950年代发表,直至1960年代才拥有一定数量的忠实读者。技术成为另外一道重要的门槛。1970年,有人使用传统动画的转描技术拍摄了一部《指环王》,反响寥寥。直到20世纪末,电脑CGI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日臻完善。电脑造像技术让许多原来不可能的形态和建构世界所需的现实变成了现实,让奇幻的形象变得自然、流畅。技术成熟之后,奇幻电影终于瓜熟蒂落。

如何看待《奇异博士》等奇幻电影的井喷?_第2张图片

《指环王》

与许多20世纪所书写的奇幻故事都设定在前工业时代形成呼应的是,当下的奇幻—甚至是科幻—一切与幻术相关的电影,都盖着后工业时代戳印。传统科技是望向前方的,是机械和逻辑的颂歌。而当代科技所追求的正是所谓难以猜透的“黑箱效果”,如密密麻麻的电路板被包裹在天衣无缝的苹果手机中。机械越来越精密,人与科技的距离越来越远,除专业人士和专业工具,普通人将无法染指那些细节,也越来越没有必要知道来龙去脉。这样的后现代科技愈加像魔法—我们面前的未知并未减少,我们又从何而知我们手中所持的,是不是一个合理的选项?这,反而激发了人类反省自身的处境和与周遭的关系。

虽然,技术的发展成为奇幻叙事的助力,但技术并不是唯一的让奇幻电影起飞的因素,魔法不仅仅是为了奇观而存在的。在人们苦苦寻找新的“亲合”力来寻找可以信任、可以依赖的对象的时候,自然重新发出了召唤,奇幻登场。奇幻的核心是魔法,而魔法则能同时再现技术和自然,拥抱不可能的、不能被理性和科学所解释的东西。1990年代,《哈利·波特》席卷书市,复兴了整个奇幻的文学类型。这位80后小男孩的故事在连载的十余年间不间断地、有规律地把人们拉回他所建立的世界。奇幻,给了我们一个途径,能够让我们环顾四周,发现我们并不是总是过着当前这样的生活。

《哈利·波特》里,拥有科技的现代世界和魔法世界交错共生。现代生活是逼仄的、区隔的、毫无亲近感的,是姨父姨妈家永远锁着的楼梯间。而在两幢现代建筑的中间,在对角巷一堵墙的后面,在人类领地的边缘、森林的深处,有着冒着热气的、古朴的社群生活。

对于在哥特路上一条道走到黑的Burton,科学和奇幻也如双生花一样。Burton从小生长在后福特时代的加州,生活单调乏味,充满了工业时代的条条框框。在他的电影中机械的阴影贯穿始终,从早期的短片《文森特》到《剪刀手爱德华》到《科学怪狗》,那些活灵活现的小怪兽和怪人搅浑沉闷生活的死水。而到即将上映的《佩小姐的奇幻城堡》,这部被誉为奇幻版的《X战警》的原作也是一部小人书。故事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一群具有不同能力的孩子在大众的视线之外,抵御黑暗力量的故事。这颇有点Burton的个人自白书的意思,作为一个奇怪的小孩,年轻时谁不希望从橱柜里走出来几个和自己一样不羁的灵魂。

如何看待《奇异博士》等奇幻电影的井喷?_第3张图片

《爱丽丝漫游仙境》

奇幻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在大幅度复兴。北欧的神话如《贝奥武夫》、《尼伯龙根指环》纷纷被本土民族电影工业放上大银幕;拉丁系的奇幻传统也异军突起,GuillermodelToro以一部原创的《潘神的迷宫》叩开了好莱坞的大门,进而执起了《环太平洋》的导筒。而同时,诸多神话谱系—最近的例子正是雷神托尔和火神洛基—也在逐渐被好莱坞的制作谱系收编。在中国,奇幻电影也随着民族电影工业的兴起和全球化渐渐成型。但这些新兴的奇幻故事,其来源与生长路径,与其说是在重新定义、想象我们与自然的关系,不如说这是我们对于自己所处的情境进行的游戏演练。过去的20年中,最大的由影像建构的虚拟世界或许是《魔兽世界》,对于魔兽玩家来说,通过技术的黑盒子,他们直接进入了一个虚拟世界。

但奇幻终究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凭空建造。如果从现象学解释奇幻的复兴,那与人类长期压抑自己的感观有关。在被技术背弃、被同类制造的灾难伤害之后,人又是否对自己的命运还有任何的控制?在现象学看来,主体的观察也是一种主动的参与。不论我们是否知觉,身体层面上,我们一直在对世界产生回应。亚洲的文化传统中,人类根植于自然之中,因而“超自然”也是重回自然,重回自然即是重回自身。这一脉络之下,《捉妖记》和《美人鱼》的出现或许是奇幻生态学发蒙的苗头。但不论我们是看向周围,还是看向传统的纵深,我们是否真正有能力聆听自己的的感官,真正创造丰富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看待《奇异博士》等奇幻电影的井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