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理想的对冲,何时休?

在撰文之前先声明,本文的题目是扎实的伪命题,现实和理想的对冲,亘古有之,从未消亡,也不会消亡。

近期读书气大盛,接连在读长篇巨制,二月河的《康雍乾》,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均在拜读之列。要说现代社会,读个书,消磨一下时光,也就算了。所谓好过刷微博、找“吃鸡”。但是偏偏要思考,偏偏不愿做“行尸走肉”。聊做读书笔记藏之。

上文列的两套著作,一个是帝国初始的大秦,一个是帝国将结的大清,一首一尾,一盛世,一鹏兴。看似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理想追求。但是,情节、套路和因果确实相似的。

有人说,文字都是现代人的手笔,当然难逃现代文学之窠臼。

糊涂僧却觉得,现代文学氛围滋养下的文字不假,且不说龙生九子各有所好,就从依托史书进行的创作这一点来看,也难觅同宗吧。

因此,之所以相似,也许这就是帝国的“窠臼”。

理想,有秦孝公的重树穆公之声威,有康熙的文功武治,雍正的吏治昌明,乾隆的十全老人。

现实,有大秦之崛起和商鞅之车裂,狡兔死,走狗烹。。。

有康熙朝的皇子争储、雍正朝的墨吏生息、乾隆朝的大兴文字狱,总是无法如愿。。。

欲想与天齐,竟是要智慧双眼,一睁一闭才行,竟然是落得千古一帝,短短朝期。

现实太残酷,理想不遂矣。

想起以前的一位同事,向往的是“无为而治”,老庄之道。但是,带的团队却稍显混乱,大家都很“无为”,却也“无治”。因此,备受诟病。

“无为而治”是老庄的一种大智慧,可以说是一种终极状态。但是,没有基本的法治依托、法治素养,一群乌合之众,谈“无为而治”确实是对这个大智慧的一种“荼毒”。

战国时期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力推法治。

这与当下依法治国何其相似。

不同的是,韩非子面对的是素民,而当今面对的是互联网时代的网民。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人生来就有规矩操守,一定是需要约束的。

基本的规矩是乡约民俗,成系统的规矩就是法规制度,有总有分,统分结合,方能划出一个制度的“自由之地”。

天长日久成习惯,日久天长成自然。

久而久之,方成文化。

规矩约束着,加之文化滋养,也许才会有“无为而治”的理想局面出现。

而这样的局面,恐怕始终是理想。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学习和进阶,从无止境。

无为而治,要的是同一层次,久久相处的大治

人,在当下社会,是一种游动的存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也未可知。

没有个侵入基因的积累和沉淀,没有个几代人甚至十几代、几十代人的迭代性积累,怕是难以成为一种传统来流传。

何时休?

现实与理想。

希望这种对冲早日休。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实与理想的对冲,何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