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爱哭鬼的故事”
《少有人走的路5》作者派克医生,小时候很爱哭。有一次,他的父母带回来一份报纸,头条赫然是关于他的新闻:
“斯科特·派克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哭鬼正式被马戏团聘用。”
显然,这是一份伪造的报纸,父母从恶作剧礼品商店里买回来的。不过收到这样的“礼物”之后,派克领会到父母的意思,从此学会了控制自己。
对于一个敏感的人来说,想要控制住眼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到电影伤感的结局,他会落泪,但他要赶在灯光亮起来之前把眼泪擦干;
和恋爱三年的女友分手以后,他很想痛快地哭一场,但也只能偷偷跑到漆黑的街道上,让眼泪无声地滑落……
从6岁到36岁,从家乡到华盛顿,他经历了上学、培训、实习,但一次也没有在别人的面前掉过眼泪。
36岁那年,派克参加了为期12天的心理培训小组,这个小组鼓励大家自由地表达各种情绪。
在这里,组员都感到了一种气氛,可以展现自己本来的面目而不用担心被嘲笑或者指责,所以气氛非常放松。
到了第十天的下午,派克开始感觉不好了,因为他舍不得离开这个集体、回到该死的工作中去。
他已经非常厌倦军队里的那份工作,但出于各种责任,他还不能放弃;
而且就在那天,他接到了办公室的电话,说他很欣赏的上级晋升失败,取而代之的是他很不信任的医生,这更加重了他的坏心情。
晚上集体分享的时候,派克告诉了所有人他很抑郁。有个组员提醒他,“你的手在发抖。”
派克不以为然,说他从小就经常这样。
另一个人接着说,“你看起来很紧张,你是在生气吗?”
派克不承认自己生气,也不认为自己很愤怒。
培训师让他击打一个枕头,派克刚开始的时候打得有气无力,培训师让他加大力气,并且对他说:
“你在生气,现在击打它,用力,你在生军队的气。”
派克大声抗议,我没有生气,我只是感到厌倦!
他机械地击打着枕头,恍惚中不断地重复,我累了,我没生气,我告诉你,我很疲倦,我对这一切都厌倦无比……
培训师不再说什么,只是在一旁让他继续不停地打。
强大的疲惫感排山倒海地袭来,派克突然开始啜泣。他很想停下来,因为他不想成为“马戏团的爱哭鬼”,但是他怎么也控制不住。
他最终还是肆无忌惮地哭了起来,足足哭了半个小时,把小组里的一位女士吓坏了,她说,“我从来没见人哭成这样,我们的社会对男人太残酷了。”
派克说,你要知道,我可是忍了30年。
派克本来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哭鬼”,但是在父母强硬的训练下,他不被允许展现丝毫的脆弱。
这样做的结果,虽然锻炼了派克的“社会性”,他可以在其他人面前保持坚强的形象;但是却损害了他的“个性化”。
荣格认为,个性化是人逐渐发展成健全个体的过程。一个人的最终发展目标,是要成为自己,一个完整的又不同于他人的自己。
个性化就意味着既要接受自身的缺陷,保持独特性;也要接受他人的缺陷,具有包容性。
但是大多数人都没有彻底完成这种个性化,原因就在于,最初的家庭教育就已经很大程度扼杀了这种可能性,之后的社会教育又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趋势。
不能做自己,不仅让人感到绝望,还会让人感到很愤怒。
派克医生很幸运,在培训师的引导下释放了愤怒和疲惫,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不再对做出个性化的事业选择感到恐惧。
那次培训之后,派克就开始筹备自己的私人诊所。他辞职离开华盛顿一直供职的军队,开始了自己的新事业并且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离他痛哭的那个晚上只过去了四个月。
总以为撑住不哭才是一种坚强,却没想到,承认自己的疲惫、暴露自己的软弱才能真正让我们变得坚强起来。
但是,为什么派克医生不能在其它的环境里没有压力地哭出来?
02 在真诚的关系中治愈
关键在于,派克医生在心理练习小组中和组员建立了真诚的关系。处于这种环境中,才有可能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
没有什么能比真诚的关系更能治疗一个人。
世界上最大、最成功的真诚关系治愈体,可能非“匿名戒酒协会”莫属。
没听说过戒酒协会的朋友,推荐看一部八段锦追过的美剧《老妈们》。剧中的戒酒互助小组,虽然有戏剧夸张的成分,但还是可以了解一个基本的概念。
几十年来,在很多国家,数以千百万个沉溺于酒精的人们,在戒酒协会解决了自己的心理问题,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
戒酒协会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因为,每一个参加戒酒协会的人,都有着共同的问题。
戒酒的第一步,就是当着彼此的面承认:
我们并不比他人强大,因为我们自己的生活已经失去了控制。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很“丧”,很多人第一次听到都无法真正理解和接受。
社会一直训练我们做个坚强的成功者,大多数人一直在做的都是掩饰自己的缺陷,展现“美好的一面”。
这种“强撑心理”,让我们不可能接纳“生命本来就很脆弱”的真相,否则也不会用酒精或者其它东西来麻痹自己了。
酒精不是罪魁祸首,真正的问题是无法面对自己无能为力的脆弱。
我们都有不够坚强、无法坚持的时刻,需要帮助。如果能承认这一点,反而能让我们真正地放松下来。
戒酒的第一步,就是卸下防备,承认自己现在很糟糕,这也是最难的一步。
但是如果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很多人和你一样;也正因为这种共同性,他们更容易接纳你,是不是感觉就会好很多?
身体因快乐而结合,心灵因痛苦而靠近。
(乌纳穆诺)
最近正在放映的日本获奖电影《小偷家族》,讲的就是一个所有成员都有痛苦往事的家庭,怎样在绝望的世界里活下去的故事。
有血缘关系的亲生父母,竟然会虐待自己的孩子;但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自己已经窘迫到了极点的人们,却要去收养毫无血缘关系的孩子。
没有血缘关系的,却有着比血亲还浓厚的深情,这究竟是为什么?
说到底,人和人之间,如果没有彼此关心、用心交流,就不可能建立深厚的关系,哪怕是天生的血亲。
那些总是因为孩子网络上瘾、退学或者其它心理问题而苦恼的父母,也可以深入思考一下,你现在和孩子之间是种什么关系?他们在你面前可以放心表达脆弱吗?
只要建立起真诚的关系,很多心理问题就能够治愈。
03 吵不散的,才是真爱
一对夫妻宣称彼此很相爱,但是一辈子都没吵过架,如果这不是假话,他们是否真像自以为得那么相爱就很令人怀疑。
这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生而不同,又成长在不同的环境中,再和谐的夫妻也不可能总是彼此理解、步调一致;更何况是两个想要深入探寻对方内心、建立亲密关系的人,除非他们对彼此真实的内在没有深刻了解的兴趣。
关于吵架印象最深的,是日本电影《失乐园》里檩子被发现出轨的一幕。
可想而知,丈夫刚发现妻子的背叛有多么气愤,他狠狠地发泄了一通怒气,妻子檩子的反应却很令人意外。
她一声不吭地默默听完,直到丈夫说完转身上楼的时候,她突然对着他的背影问道:“您的衣服要不要洗?”就好像平时丈夫正常下班,一切都没发生过一样。
一方已经气得半死,另一方却若无其事,这句平时听起来正常得不能再正常的话,放在这里却造成了一种强烈的违和感。
难怪朋友因此得出结论,日本女人的掩饰功夫太可怕了,竟然可以在那种尴尬的场合下超级自然地说出这样的话。
问题是,檩子根本不是因为害怕失去婚姻而唯心地讨好丈夫,她更不是一个虚伪、冷淡或者是麻木的女人。
相反,在她心爱的人面前,她充满了激情和血性。
她可以放弃一直奉行的传统女人行为规范,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做出惊世骇俗的选择:与情人一起赤裸着拥抱赴死。
她不吵不闹的平静,只是因为她根本不在乎。夫妻吵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无论发生什么根本就吵不起来。
只有在真诚的关系里,人们才有愿望争吵、倾听对方的愤怒,并且费心去解释、缓和。
当然,这并不是说夫妻就应该多吵架,而是说当我们做不到完全理解对方,也不擅长在日常中沟通一切问题的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这种水平),不要害怕发生冲突,这反而是个解决问题的好机会。
如果能在冲突中了解彼此深层的情绪和需要,吵过了以后反而可以变得更加亲密。
这样能吵架的夫妻比某些一味追求“相敬如宾”、却一辈子互藏心腹事的夫妻,更有可能建立真正深厚的链接。
04 从喜欢到爱
始终带着面具生活,会让我们感到憋闷和疲惫。
也许我们周围都是一些充满戒备的人们,我们也只好封闭住自己的内心,树立界限的高墙,以防被伤害。
但越是孤独,就越渴望真诚的关系;越是得不到真诚的关系,就越是感到孤独。
派克医生的建议是采取“柔软的个人主义”,意思就是“允许自我渗透出去,也允许他人渗透进来”。
没有被真实的我们吓跑的人,可以给予我们一切肤浅关系无法提供的有力支持。
盖尔·韦伯在他的著作中写过这样一句话,“爱的人越多,喜欢的人越少。”
意思是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个人的优点喜欢ta,但也会因为看清ta的缺陷而变得不喜欢;但是爱不一样。
当我们能足够认识到自己的缺陷,也能善于识别他人的缺陷时,就能接受自己和他人的一切,爱自己也爱他人,包括他们的缺陷。
你我都有问题,这没关系,我们不必一个人独自走完漫长的路。
世间情薄,为你情深。
· End ·
作者 | 八段锦,心理推荐作者,教育心理学硕士。
出版两本心理专著,从建筑师到专栏作者+讲师,一直在努力让心理科普真实、有效、明白,喜欢解读心理书,让所有人都能轻松学懂心理、自我成长,关注主题“了解自己”和“美好关系”。
这是我的“读懂心理书”系列,如果您看了有收获,请点赞鼓励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