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追梦人之:学习不用钱,出力学就行
文:我是素颜
我们是在里村一个简朴的院子里见到今天的主人公的,他的名字叫许世有,要不是专门问了一下怎么写,会认为和大将军许世友齐名。好有劲道的名字。
对于喜欢花花草草的我和友人来说,小院子里的绿植最为诱人。一进门,对面长着一棵结果并不繁的柿子树,树下是正开得茂盛的紫色七月菊,旁边是我们常见的“吊蛋蛋花”。往右面一转身,一道绿色的拱门把院子隔成两段,主人家的南瓜爬满了墙壁,顺着圆门的顶把左右全部铺得满满当当,好有情调。
钻过绿门,里面的院子中间长着一棵丰硕的枣树,已经泛红的枣子挂满枝头,沉甸甸地枝桠好似含羞低头,随手就摘了往嘴里送,这种大自然的馈赠,从来不会错过。好甜的新枣,今年第一次吃到呢。
掀开门帘,坐在轮椅上的主人公含笑等我们到来。刚刚过了六十六岁生日的老许,脸上没有一点皱纹,看起来五十不到的样子,胖乎乎的。他没有带路人描述的那么的多愁多病身,本以为这是一位瘦弱的林妹妹一样的老者,而且听说他的眼睛看不真切。
当然实际情况和描述人讲的差不离,四十四岁脑梗到今年六十六岁,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二十二年,期间虽然有一段时间好转了些,可以上班,但也是两个人当一个人用,妻子代替他在单位工作。再次发病严重了很多,身子大部分不能够再动,严重时只能够躺在床上,现在好些了,可以坐轮椅出来进去,但是身体状况确实不容乐观,一只眼睛几乎全盲,另一只眼睛也仅仅只有微弱的视力。想看心仪的访谈类节目,得凑近电视,大部分靠听,才能够接受外面的知识,让自己不落伍。
采访许世有,源于他收集整理出的几十万字的文稿。其中一部稿子叫《乡愁》。攒着无尽愁思的,是他的故乡,人称“小布达拉宫”的刘家垴。
隐藏在民间的有情怀有追求,一直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真的太多太多,他们就像是藏在土里的珍珠,颗颗饱满圆融,无比珍贵多彩,只不过一直蛰伏在土层之下,不为人知。一旦被拨开覆盖的那层浅土,光彩鲜亮耀眼,晃一晃,能够亮瞎人的眼睛。
许世有就是这么一颗埋在土里的珍珠,他的床铺上是几本写满了规规整整文字的稿纸,每一本稿纸的封皮上都有不一样的题材,有报告文学,有导游词,有传说故事。字字有规有矩,朴实大气。据说他写这些字的时候,要用微弱的视线盯着稿纸上的红格格,不然就出格了,就算如此,看得出他的字是认真书写的,没有将就,没有随便,只有一字一字刻画的认真。
随意看了几页,文笔流畅,思路清晰,文字清奇,平台刊登绝对没有问题,不必细究。
不经好奇:这么好的文笔,爱看书?爱写作?
不瞒你们说,我是一个五年级文化的放羊娃。
一下兴趣来了:快讲讲,怎么就爱上写作了。
话夹子打开就收不住了,从小爱看书,爱好学医。上五年级以后,因为家里贫穷,无力再上学,但爱好一直坚持着。一次生病住院,看到医护人员很忙,他就插把手帮助做些事,一群人都喜欢他的勤快,找医院院长说情,把他留在了医院做饭。
平常,他自学写作,新闻稿件经常在县里的广播电台播发,市级报刊杂志上也经常刊登署名“初文”的稿件。这个关注社会热点,及时发现新闻,第一时间报道的作者“初文”就是许世有,害怕单位人误解他不务正业,他就用了这么一个笔名。
他坚持学中医,差两门课就可以取得大专文凭了,结果除了意外,一场疾病打倒了他,遗憾与梦寐以求的文凭擦身而过。
许世有说了一句朴实励志的话:学习不用钱,出力学就行。
身体的多恙并没有打消学习的信念,不能看书,他就看电视里的节目,访谈类的、科教类的、文化类的,他不停地在电视上换台选择他感兴趣的节目,足不出户,他照样知道天下大事。
装在他心里的事,不止天下那么大。小家大国,有小家才有大国,他的小家是那个叫刘家垴,也被人们称为“骆驼村”和“小布达拉宫”的地方。对家乡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无穷无尽地感染着他,不说不快。就像他所言:别人写作是等灵感了,我写作就是文章引着我走了。
说到对家乡的爱,动情处,许世有热泪盈眶,好像又回到了那个他梦里梦外都离不开的家乡。浓浓的对家乡发自肺腑的爱驱使着他,要用用真情的笔,抒发深沉地爱,把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尘封的记忆,都一一挖掘出来,著书立传。
这时,有人打过电话来,许世有设置的手机铃声是《乔家大院》的主题曲:
尘缘苦短叹人间路长,不能够容我细思量.
繁华瞬间如梦幻一场,世上人有几番空忙.
春去秋来叹世事沧桑,算人生成败相当.
登临远望看山水迷茫,情通天下一路奔放.
几番起落雨暴风狂,转眼间鬓已成霜.
留住所爱,留住所想,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
几番起落雨暴风狂,转眼间鬓已成霜.
留住所爱,留住所想,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
留住所爱,留住所想,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
一听到这首曲子,我就想起了我的家乡。说到此处,许世有再次热泪盈眶,多情汉子对于家乡深沉的爱呵,哪里能一言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