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83,9-6-7,万章章句上6-7》

《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83,9-6-7,万章章句上6-7》

【"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也,复归于亳。"】

今天是丁酉年丁未月辛酉日,闰六月十一,2017年8月2日星期二。

上一节,通过"天之所废"原理的阐述,详细讲明了益虽圣且荐仍不有天下的道理,下面两节,则分别讲明,以伊尹和周公的圣德、功业及其威望,又为何不有天下呢?

伊尹的功德有多大呢?伊尹有圣人之德,辅佐成汤,伐夏救民,为开创商朝近六百年基业立下不世之功。

同时,商朝初期又有多衰呢?成汤在位13年,寿100岁,去世了。太子名叫太丁,先已早丧,成汤去世之后,二儿子外丙即位,两年,又去世了;三儿子仲壬即位,四年,又去世了。儿子辈接连早逝,已无子可立,于是转到孙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太甲,是太丁的儿子,成汤的长孙,即位。

可是,太甲既即天子之位,却不能修明君德,把成汤立下的规矩法度,都颠倒坏乱了。

现在,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商朝的国势,能看出什么意味来呢?主暗国危。当时,人心未附,诸侯多有叛乱,辛苦创下的基业,眼看着几番折腾,岌岌可危,很危险。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对于这样一个紧急形势,如果伊尹取而代之,也是情之可原,而且,毫无疑问,以他的圣德威望,即可拥有天下。

伊尹是厚道人,他有不忍之心。他不忍心看着成汤的德行就此坠亡而不得昌明,也不忍心看着成汤的祭祀就这么断绝了。他是怎么处理的呢?他没有取而代之,但也没有袖手旁观。

伊尹见到太甲胡搞已经危及国体,当然担心导致亡国,说实话,真亡了国,他自己也是不得推卸责任啊,伊尹原本就是成汤的佐命大臣,他就动用这个权力了,该出手就出手了,把太甲“放之于桐”。放,有两个意思,第一是“赶下来”,第二是“放逐”。桐,这个地方非常特别,意味深长,此地是成汤的陵墓所在地,伊尹将太甲“放于桐”,正是希望他守着陵墓追念祖先,或许有那么一丝希望。

伊尹,没有放弃这一丝希望。

事后的历史证明,无论多么绝望和危险,保有希望才是最明智的做法。

我的体会是,如果先祖不能够激发一个人悔过自新的意志,则其他往往都是泛泛而谈,都是敷衍。

“你对得起你的列祖列宗吗?”师父曾以这句责问将我骂醒,惊心自省。再一次反省则为近期之事,也是追思母亲殷殷瞩望,促我痛悔自省。所以,学习这一节特别有感触,写了“处仁迁义,学术明白”作为座右铭置于桌上。师父主张“以术入道”,过去我对术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这是需要修正的重点,所以叫做“学术明白”,重点在这个“术”字上需要下功夫。

太甲果然受到触动,幡然悔悟,自怨自艾。

自怨,就是自己痛责自己;

自艾,艾是割草的意思,意指改过自新的人与剪草除根相似,所以把自治称为艾,自艾,就是自己克治自身缺点的行为。

太甲怨悔过去的错误,痛加省改,把心转柔了,把肠子弄热了,把硬心肠转为好心肠;把一己之私的心眼儿转为慈爱仁心,这叫做处仁;把不当的行为、习惯、错误的做法,改为合理的新作为,这叫做迁义,他把伊尹的教诲作为准则,反省修德,就这样过了三年。这样的太甲,可以作为天下之君了,于是,伊尹捧着天子的冠冕朝服,前往桐宫迎接太甲返回首都,亳,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仍然做回天子。

后来怎样了呢?出奇的好,国运由此而转。《资治通鉴》记载“太甲增加修德,诸侯咸服,保惠庶民,不敢侮鳏寡,号为太宗。在位三十三年崩。”可以说,正是从太甲开始,商朝真正实现了伟大复兴。

两方面因素合力促成此事,一是伊尹的厚道忠诚,勇敢无私,果断处置,二是太甲改过自新,担负责任和使命。

如此看来,伊尹没当上天子,也是天命所为。

了解了伊尹的故事,反过来就更容易理解“为何益没有当上天子”的天命原理了。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万章》南怀瑾讲述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83,9-6-7,万章章句上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