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像是一座桥,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上半年,我还徘徊在桥的这头,一边忙着毕业论文的答辩,一边穿着深蓝色的西装准备着求职面试。下半年,我就赶着上班高峰期的人潮,在城市里步履匆匆。
临近2017年末,在开启2018新的一年之前,执着于仪式感的我,决定梳理一下即将过去的2017年。2017是很特别的一年,是我人生当中从学校到职场的跨越。在毕业的最后那段时间,我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对这所校园满满的感激和留恋,我就真的没有机会再停留了。好像人生就是这样,很多事情,都不是自我驱动都能够完成转变的,一些社会规则,推着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阶段的跨越。
2017的上半年,按学校流程完成了毕业答辩考核,走完了所有的离校手续;和朋友们踏上了一次不后悔的毕业旅行,见识了让人肃然起敬的天堂圣地——稻城;落实了一份可以在成都养活自己的工作,搬到了被我称之为“家”的出租屋……没来得及感受这份意义特别的离别,我们就纷纷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赶往下一个地点。大学的句点,到底是毕业论文完成的那一刻画上的,还是在毕业典礼上拍下毕业照的时候。我想都不是,而是站在大学的门口,看着这所待了四年的学校,不悔于过去。
要说凭什么不悔于过去呢?简单点来讲,正如我之前谈到管理专业的时候谈到的那样:
管理类学科涉及到的理论,要么给我们一种说废话的无奈,要么给我们一种天书的无力感,这都是我在实际上课真实有过的感受。我会觉得有一些本质上很简单的东西,管理学却把它研究得很透彻,我说人是变化难以揣摩的,管理学却硬生生的总结了人做决策的通用要点。我对管理学的兴趣就是来源于我怀疑这些东西,一方面觉得不可以思议,一方面又好奇这些有什么意义。
谈到这里顺便感谢我的老师们,他们的专业积累和课堂上循序渐进的引导让我得以思考更多,打开了我之前没有过的思维框架。这种思维框架也是抽象的,有人说它本质上就是一种模式,是对环境、问题和答案的抽象。典型的框架比如有关人类需求层次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有关时间管理的「时间的四象限管理」和有关竞争分析的「波特五力模型」等等,每个学科,每个方向都有自己对应的思维框架,成熟的学科所拥有的思维模型会更多。每种模型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每种模型也都有不足和缺点。
这种重要的“思维方式”算是我在大学学习中比较深刻的收获吧,效果不会立竿见影,但是潜移默化的就会变成你自己的特点或优势。
除此之外,在生活经历上,爱情、友情都让我印象深刻,也都成为大学里抹不去的印记。在爱情上,时间真的很重要,除了在合适的时候出现,看对了眼,还得在合适的时候给予关心、相互陪伴,不然心态变了,感情也就不纯粹了。
在友情上,我开始主动去维持,主动去争取,不再是以往那样总是单方面被他人需要,而对我而言可有可无。我开始需要他人,开始迷恋大家一起聚餐吃到撑的时候,会怀恋一起走在校园里的闲聊玩笑,还有小小的误会聊开之后面对对方流泪的真实……
归根结底,还是我变了。大学四年,我真的变了很多。比起过去更关注别人,现在倒是更关注自己,更在乎自己的情绪,想笑就笑,想要哭的时候也不会压抑自己,想要疯的时候同样觉得自己可爱,我想,我始终爱着的,是我自己。
关于我的2017年,除了大学毕业这个重要的转折点之外,我必须要谈谈初入职场的下半年。
实习在我看来不算是真正的进入职场,我们的身份不得到完全地转变,是无法体会那种完全变成“社会人”的心理变化的。看似我保持每天按时上班,不定时下班的节奏往返于出租屋和公司办公室之间,但是内心却像是经历了各种起伏波折。
2017的下半年,从最初的满怀期待,我坐在小小的出租屋里制定着未来的计划。我把前方的未知当做挑战,充满信心,尝试着付诸于行动。在刚入职的短暂日子里,我没有尝到香甜的果实,却在不可预知的困难里越来越迷茫。很多个夜晚,我都会忍不住枕着枕头放肆的哭,不断地思考自己的职场目标到底是什么,怀疑自己的定位,纠结着该如何选择。这些问题让我迷茫和不安,我没有办法从他人的话语中找到安心,更无法在别人的身上获得信念。
像我这样的人,似乎便注定了,会因为这些问题而困扰、不安……
那段时间,可以说浮躁的做了很多事情:我去了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咨询了一天的课程学习;我咨询公司里刚离职、和我年龄相仿的同事,一股脑想要表达我的全部困扰;我不停地听歌,趴在床上胡思乱想;我还写,写近期的想法和计划,写未来自己想要什么;我和朋友相聚,和他们嘻嘻哈哈,站在街头笑得旁若无人,然后独自在返回住处的路上哭得稀里哗啦。
像我这样的人,如今回忆起来,总觉得那些经历比起平淡无常的简单快乐,更让生活充满意义。现在,那些疑问和困扰依旧没有答案,但我已经不为此而困扰了。毕竟,我得集中时间和精力,着眼于脚下正在走的这条路,让路上的坑洼和坎坷助我勇敢向前。
这,就是我的2017年,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