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艺目的是修仁养德,而不唯强力---学论语《八佾第三》第十六章

20171208

      今天学习了论语《八佾第三》第十六章: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这一章不太好懂。“射不主皮”的射就是射箭,在这里讲的是射礼。周朝有所谓六艺的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通过练习技艺来达到修养品德,所以六艺都是为了帮助君子修养品德的。

        为什么六艺能够达到修养品德呢,我们可以通过孔子的一句话来做进一步的阐述。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所谓道、德、仁、艺。“志于德”是志向是取道德,道是无形无相,这是讲的宇宙本体,这与老子《道德经》的道是一个意思,君子要证悟宇宙本体,那必须要“据于德”,是依据德,修德而证道。存心是仁,用“游于艺”来去修学仁道,练习德行。但练习技艺必须要如礼的进行。现在我们看武术,跆拳道竞技时,开始前均有很多礼仪,这些礼仪就是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学习者的仁德。

     再重点说说射,射箭有两种射,一种是军事的射箭,那就是讲究杀伤力。另外一种是习礼的射箭,这个就讲究要如礼进行。孔子在这章讲到射是指射礼。射礼讲“射不主皮”,这个皮,朱子解释是皮革。“布侯而栖革于其中以为的”,就是说,一块布把它挂起来,这块布是做为箭靶后面的背景,这叫射侯,其实就是像箭靶。然后当中用这些兽皮做为靶心,这叫目的,“以为的”,这是目的,这个目的也叫鹄。在比赛的时候就看谁能够射中这个靶心,射中这个鹄。

  “射不主皮”是什么意思?《朱子集注》解释说,“古者射以观德,但主于中,而不主于贯革,盖以人之力有强弱,不同等也。”这是讲夏商和周朝懂得射礼之人练习射箭其实是用来修德的,技艺确实也要精益求精,要命中目的,但是不需要显示很强的武力,所以射箭不崇尚射穿皮革。这个“贯革”就是射穿皮革。那射穿皮革,这力气就太大了。在这里不是比谁的力量的强弱,而是比技艺的精良和你是不是真正如礼,所以讲“为力不同科”。

        “射不主皮”的“主”是崇尚或重视之意。讲究射礼,不重视你的力量很强,贯穿皮革,这叫“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的“为”是因为之意,科是等之意。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各人的力量不同等。力量不同等,那我们比赛就不能够按力量,这样就不平等了。我们比赛的目的是看谁能够射中靶心。这是古时候习射之道。电影《孔子》也有孔子与三桓后代比赛射礼的镜头,孔子虽是书生,但射艺亦非常了得,也可见当时凡家里有些条件的读书人都是要练习六艺的。 

  孔子为什么要强调“射不主皮”呢,还要从历史背景来看。《朱子集注》说到,“周衰,礼废,列国兵争,复尚贯革,故孔子叹之。”这是讲周朝衰落之后,到春秋时期是周朝末年。“礼废”就是礼崩乐坏,从天子到诸侯都不懂得去实行礼仪了。射礼也不例外,也被废了。“列国”就是指诸侯国。诸侯国都崇尚武力了,去争霸。为了利益要歼灭别国,壮大自己的国家,用武力去争斗,自然也就重新崇尚这种习武之射,所以射箭的时候崇尚强力,要讲究贯穿皮革,这就把原来周礼给废弃掉。这也是因为有这种客观的原因,大家都为了争强,所以自然周礼就没人去实行。“射不主皮”这种礼就没有了,所以孔子非常感慨叹息。

  所以孔子说这句话,“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这是他老人家的感叹,圣人制定的射礼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孔子他观这些六艺,都是从道德品性上去观察,而不是从单纯的力量或者是能力上来观察它的好坏。在竞技比赛当中都能够注重养德,不讲求争强好胜,自然礼就在其中。因为礼有个敬在里头,“礼者,敬而已矣”。敬人一定是让人,礼让。可见,这些技艺都能帮助我们立德的。那古时候讲的六艺,现在我们讲百艺了,行行都能帮助我们养德,关键我们能不能够用心去敬礼。

你可能感兴趣的:(习艺目的是修仁养德,而不唯强力---学论语《八佾第三》第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