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无酒不成宴席」,「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不知你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酒局文化态度如何?
最近《经济行为与组织期刊》(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sation)发表了一个研究,似乎想要给这种传统撑腰。
来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Pak Hung Au等人给114 个参与者组织了一个十分有趣的实验:他们首先把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
A组:喝350ml(一个易拉罐装的分量)的啤酒。
B组:喝等量不含酒精的类啤酒饮料。研究者试图让参与者以为那些是啤酒,但里面其实不含酒精。
C组:喝等量果汁。
完了以后,大家随机分配到两人一组(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一起玩一个投资游戏。游戏分3个步骤:
1.双方分别随机获得1到10美元。
例如这一轮小明和小红一起玩,小明拿到3元,小红拿到7元。
2.决定是否要投资合作。
如果有一方选择不合作,一开始双方拿到多少就是多少,小明就是3元,小红就是7元。
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就加起来乘以1.2再平分,例如(3+7)x 1.2 =12,小明和小红各自拿到6元。
3.随机换一个匿名对手。回到步骤1。
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双方都合作的话,一开始拿到比较少钱的小明赚了3元,拿到比较多钱的小红却亏了1元。
参与者们自然体会到这一点,因此在这个游戏中,一开始拿到的钱少的人倾向于合作,而拿到钱多的人倾向于不合作。
经过复杂的计算,研究人员发现在一轮游戏中,如果随机匹配到的两人都喝过啤酒,达成合作的概率比两个人都喝过果汁要高。
你从下图应该可以看出一个大概:一个人如果在游戏前喝的是啤酒,他更愿意在分到5元以上的钱时合作。
研究人员用一些统计方法排除了情绪(mood)、风险厌恶(risk aversion)和利他主义(altruism)等因素的影响,说明喝酒确实能促进合作。
但等到要解释背后原理时,研究人员就有些尴尬了。因为人们玩游戏时是随机配对、互相匿名的,互动也只是按按键,跟实际的酒局相去万里。于是他们也只能在论文里说一下「小饮怡情,大饮伤身」这种话
酒局里处处是人情,科学为了精确,只顾得上酒和人,情不知哪去了。
不过研究人员也提出了一些假设,小编用人话给大家翻译下:
首先,酒是打通心墙的工具。
从生理学上来讲,酒是一种抑制剂,可以使人放松戒备,释放心情。
我们知道,在现实社会中,高频率的生活节奏和强压力的生活环境,让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安全感,为了自我保护,许多人把自己重重包裹起来。
有了酒,这种状态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当酒精融入血液,它那柔软的触角就会触及全身,让紧绷的心变得柔软起来。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也敢讲出来了,平时困扰着自己的苦恼,也可以抛到一边了。
有了酒,人的感情就不会再自闭,压抑的情感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宣泄。
然后,酒是维系友情的纽带。
古语云:「百礼之会,非酒不行……」酒有特殊的功效,是社交媒介不可或缺的调和剂和润滑油。
进化心理学家认为,拉近两个人距离的最佳方式,就是互相暴露自己脆弱、柔软的一面。因为你放下了心防,给别人可乘之危,就传递出一种不可多得的信赖。
从暴露脆弱的意义来看,愿意在一个人面前喝醉,跟愿意在一个人面前落泪是类似的。
本来是萍水相逢的人,喝过一场酒,就变成了熟人;原先是半生不熟的人,喝过一场酒,就成了朋友;老朋友之间更不能少了酒,它可以让彼此更交心,更知心。
最后夹带一点私货:
在中国,酒局之妙不在「酒」而在「局」。
易中天曾说,「政治即吃饭,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阿尔贝写的《权力的餐桌》一书中认为,餐桌的变迁被视为是一个权力控制与驯服的过程。
在这一次谈判中你有求于人,你就是敬酒者,也即被考验者;但另一谈判中你能带给别人好处,就可能升级为被敬者,成为考验他人的主考官。
在酒桌上,喝的虽是酒,但比的却是权力。
喝什么酒,如何敬酒,乃至如何挡酒,都是要被精细拿捏分寸的权力文化,归根结底不过是一种权力秩序的外在延伸,并构成支撑权力的现实注脚,以微妙的方式,显示一种权力的在场。
小结
由此看来,喝酒既能拉近距离,也能喝出上下等级之分。而我们平时所说的应酬,其实就是跟不喜欢的人套近乎,对心里不服的人表达忠诚。
HR是否把「能喝」放进绩效指标,也许反应出一个行业和企业有没有拍马屁的文化。
一开始「谈合作时是否喜欢喝酒」的问题,问的也不是酒。无论平时是否喜欢酒,酒量又如何,也许大部分人都会同意这个答案:小饮怡情,应酬伤身伤心!实在不行的话,别人来应酬我可以,不想去应酬他人呀:)